<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9年6月</p><p><br></p><p>一次偶遇,一生朋友</p><p> 1974年,我在武建二公司五队机修车间车工班当副班长。当时已经“以工代干”,我在队里担任团支部书记,兼有民兵连副指导员、理论组成员、大批判组成员等职务,平时很多时间需要脱产完成队党支部交办的任务。但只要一有空,我就回到车工班干活。我很珍惜车工这个岗位,毕竟是技术工种,我在干车工的过程中看到了知识的力量。我的师傅、也是车工班长叫王书敖,比我大八岁,人聪明、有思想,工作也是认真负责的,只是因为家庭出身问题,在政治上受到很大压力。</p><p> 初夏的一天,师傅给我交代了一项任务。他说,现在班里有好几台设备,人员也不少了,但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你抽时间去一趟安装公司金属加工厂,向他们取取经,最好能带一点资料回来。</p><p> 一个比较炎热的下午,我按照师傅的交代从武昌小东门转了几次车在汉口赵家条找到安装公司金属加工厂,接待我的是金工车间一个跟我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他个子中等,皮肤偏白,脸上堆着满满的善意,一看就知道是一个容易接近的人。看了介绍信、听我说明来意后,他满腔热情地介绍了车间的一些情况并带我参观了车间,随后拿出一些车间的管理制度给我看。我顿时感到眼界开阔了许多,心想安装公司金属加工厂真不愧是建工局系统机械制造与修理方面的排头兵。我在所看资料中找了几张与我们自己关联度比较大的,迟疑地向接待我的那位同龄人提了一个稍微有点过分的要求:“能不能把这几份让我带回去?”心想如果不行就只有动手抄了(那时候还没有复印机)。谁知他看了一下我想要的几张纸,竟然很爽快地同意了。我一下子喜出望外,对那位素昧生平的接待者充满了感激之情。匆匆告辞之后,我才发现竟然忘了留下那位接待我的同龄人的姓名。</p><p> 1975年,我正式提干了,五队机修车间升格为公司设备科,我任党支部干事。1976年10月初,刚刚粉碎“四人帮”,我调公司宣传科,离开了工作近六年的机修车间。原本以为再遇见那位邂逅在安装公司金属加工厂的同龄人机会很小了,谁知老天爷眷顾这一对年轻人,调公司宣传科不久就让我再次遇见了他。在市建工局宣传科组织的一次小范围的理论研讨活动中,我意外地与他又坐到了一起。原来,他也调到了安装公司宣传科,我们再一次成了同行。这一次,我记住了他的名字:邹道庆,得知他的年龄比我小半岁。以后,我们的交集就多了起来。</p><p>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当时已经收到高考录取通知书,但尚未报到,正在二公司宣传科站好最后一班岗。时任局党委副书记费跃卿召集各单位宣传干部开会,布置编写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材料。最后,费书记根据大家讨论的意见,确定宣讲材料分上下两部分,由我和邹道庆各负责写一部分。我和邹道庆按照费书记的时间要求交了稿并得以通过。这样,在武汉市建工局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上,我和邹道庆合作,留下了一篇在重要时间节点具有一定分量的材料。</p><p> 1981年底,我从武师汉口分院毕业分配到市建工局教育处,而此时邹道庆已经从安装公司宣传科调到局宣传部(原局宣传科升格为宣传部)。这样,我跟邹道庆又成了每天在一起上班的建工局机关同事了。</p><p> 1986年2月,邹道庆被提任市建工局(当时已改称市建总公司)职工大学党委副书记,而职工大学也是教育处的主要联系单位,我和邹道庆仍然有很多工作上的交往。</p><p> 1986年底,我被提任教育处副处长,比邹道庆晚10个月进入武建系统“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序列。1990年“五一”前后,我和邹道庆的工作关系发生了一次“换位”。邹道庆调任市建总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四月底回总公司机关上班;我因教育处改名“职工教育中心”与职工大学合署办公,过完“五一”就搬到职工大学上班了。这样,我成了职工大学的新员工,而邹道庆则是已经调离的职工大学老员工了。</p><p> 1992年,邹道庆调市建委任宣传部副部长,不久升任部长,而我则仍然在武建。我跟邹道庆在工作上的交往很少了,但又生出了其他方面的关联。我的女儿柴琼1991年从航空路小学毕业,考上了武汉市外国语学校,她在航空路小学的少先队大队长职务,由邹道庆的儿子邹飞接任;1992年,邹飞也考上了外校,我跟邹道庆都成了外校学生的家长。1995年初,我调武建机施公司,又与邹道庆的爱人严幼华成了同事。1998年,我在机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任上时,请邹道庆到公司中层干部培训班作了一次宣讲报告。邹道庆作为市城建战线的新闻发言人,掌握的资料丰富,两三个小时滔滔不绝、侃侃而谈,让公司中层干部留下了深刻印象。</p><p> 2007年,我任武建集团工会副主席,而此时邹道庆任市城建工会主任,我们在临近退休的最后几年又有了工作上的交集。在市总工会的各种会议上,我们经常有机会见面,有时我们也个别交流一下工会工作中的做法和体会。在这方面相比邹道庆我是一名新兵,工作中得到他不少支持和帮助。</p><p> 退休以后,我们都分别有了照看孙辈的任务,我跑上海,他跑北京。闲暇之余,我们之间经常有一些相互走动。由于我跟他们夫妇双方都是同事关系,我到他们家去玩的时间更多一些。这几年有了微信,网上联系更方便了,我跟他们夫妇在网上有了更多的交流;特别是邹道庆的朋友圈,几乎让人每天都可以掌握他的行踪。</p><p> 邹道庆为人正直,待人真诚,长期待在大机关却没有机关干部的世故和圆滑,让人愿意与他交往。我对与他“一次偶遇,一生朋友”的传奇经历感到荣幸,也让我再次回想起四十五年前第一次见到他的那个夏天。</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