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四年十一班十三周悦读成果

美友70836816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积跬步,至千里</p> <p>  《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南朝宋)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第一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第二首诗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不加雕饰地描绘出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表现了乡村的幽静和作者心境的恬淡。第三首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第四首写作者亲自参加劳动和对劳动的热爱,表明他不但没有因早出晚归地辛苦劳动而减少对劳动的兴趣,反而加深了他对劳动的感情,坚定了他终生归耕的决心。第五首诗讲述了作者耕种归来的活动,表达其欣然自得之情,内蕴醇厚,情感真挚。第六首诗讲述了诗人一天的劳动生活,最后揭示其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p> <p>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p> <p>  本周我们来“悦读”《归园田居 其三》</p> <p>这首诗的意思是:</p> <p>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p><p>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p><p>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湿我衣。</p><p>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p> <p>  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悦读风采</p> <p>李雨峰</p> <p>刘赜源</p> <p>赵立成</p> <p>雷璐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p> <p>  在这个五一假期,有许许多多的青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是医生、交警、消防员、扶贫干部、车间工人…转发,致敬所有坚守,致敬那些青春的逆行! ​​​</p> <p>  每当灾难来临时,总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无畏前行、誓死不退;为家国安宁,他们冲锋在前、舍生忘死。战斗的时光最动人,奋斗的青春最闪亮。这是年轻的力量,更是中国的希望!</p> <p>  让我们一起期待下周的悦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努力向学,蔚为国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