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赵王府周顺遗迹纪行

槐伞居士

<p> 寻访赵王府周顺遗迹纪行</p><p> 高红国</p><p> 如果把安阳的历史文化比作一本大书,那么明代彰德赵王府文化必是其中一个重要篇章。明代正德年间的周顺,是安阳县官司村(今属殷都区蒋村镇四合行政村)人,曾担任赵王府承奉司承奉正一职,即通常所说的“大管家”。他忠厚勤谨,精明能干,乐善好施。建祠堂,修庙宇,造桥梁,为赵王府的振兴立下汗马功劳。2020年5月4日,应朱宪军先生邀请,我和著名文史学者李自存、安阳朱氏宗亲会会长朱冠军、刘红老兄、朱海平老兄、江月老师一行7人,对周顺历史遗迹进行了寻访。我们先后考察了寿安山堂、固现桥、龙岩寺、玉皇庙、周顺墓5处名胜古迹,兴趣盎然,收获颇丰。</p> <p> 寿安山堂观大碑</p><p> 寿安山堂位于殷都区西郊乡北士旺村东头,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7年),是明代封藩安阳的赵王府香火祠。因为正殿中供奉的是观音菩萨,所以当地村民也俗称“观音堂”或“观音寺”。</p><p> 安阳朱氏宗亲会会长朱冠军,多年来一直在致力于赵王府文化的挖掘与宣传。站在寿安山堂幽静的院落中,他介绍说:“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第三子朱高燧被分封至河南彰德,封号赵王。自赵简王朱高燧起,赵王府又历惠王、悼王、靖王、庄王、康王、恭王、安王、穆王等11世13王。其中9王实际在位,4王为追封。赵王府共历240年,其中在安阳开府218年。今文峰中路南侧的高阁寺,就是当年赵王府的一部分。历史上的寿安山堂作为赵王府的香火祠,规模宏大,建筑雄伟。赵王府历代王爷大多安葬在了寿安山堂西北方向的寿安山上。寿安山堂里还专门为大总管周顺修建了祠堂,立有塑像”。</p> <p>  寿安山堂背靠寿安山,面朝洹河水,襟山带河,气聚风藏。地面上的古建筑都已荡然无存,现在的建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村民重建的,唯有5通大碑是原物。我在2012年暑假曾专门来抄录过碑文,获得了研究寿安山堂历史的第一手资料。2015年冬,渔洋村龙振山先生在编著《明代彰德赵王府纪事》一书时,我把这5篇碑文及相关10多篇资料都赠送给了他。</p><p> 站在大殿前面两通万历年间的大碑前,我们一起饶有兴趣地辨识起碑文。一通为《丰安桥记》,立于万历九年(1581年)季夏(六月),记述了创修寿安山堂前洹河渡口上的漫水小石桥的经过。由中宪大夫、陕西汉中府知府、户部四川清吏司郎中、郡人翟涛撰文;奉直大夫、直隶徐州知州、郡人邹臣篆额;安阳儒官曹希孟书丹。一通为《重修丰安观音堂记》,立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菊月(九月)九日,记述了重修丰安观音堂的经过。由奉政大夫、岳州府同知、郡人韩希龙撰文;迪功郎、纪善、蜀人徐卿篆额;书办官、郡人田禄书丹。</p><p> 我们来到大殿后面的一块《重修寿安山堂记碑》前,看到字迹风化得较为严重。该碑立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仲秋,记述了重修经过,由赐进士出身、候选知县卢溶九撰文。</p> <p> 中院观音殿前的《重修寿安桥纪念碑》立于民国十九年,即1930年。碑文记述了国民党安阳县政府官员带头募集资金,重修寿安桥的经过。这块大碑不仅详细记述了当年修建该桥的来龙去脉,而且内容风格带有浓郁的民国政治色彩。 </p><p> 我手指碑文,给大家介绍道:“碑额正中镌刻有国民党党旗图案——‘青天白日满地红’,党旗两侧刻有标语‘有志之士,当可立志;能做大事,能做大官’。党旗下方刻有国父孙中山先生所题‘天下为公’四个楷书大字。竖列刻有《孙总理遗训》:‘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先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两侧楹联为‘人欲享安乐,必须由艰难困苦而来;最后之胜利,终归于最后之努力者’。”</p><p> 接着,我又识读了碑上的正文:“尝读先总理《民生主义》曰:衣食住行为四大要素。民国肇造,各县设立建设局,专司建设各事,尤以建设桥梁为首要。良以桥梁为道路之关节,往来之咽喉,不可一时一处少有间断也……”</p> <p>  来到后院,一通高大的龙头大碑引人注目,此为《圣谕》碑。该碑刻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三月五日,内容是朝廷颁布给寿安山堂观音寺僧人的三篇圣谕文章。该碑蟠龙碑头上刻有“皇明”“圣谕”大字,下有赑屃碑座,保护完好,字迹清晰。三篇圣谕文章,分别为《皇帝敕谕赵府香火观音寺住持及僧众人等》《御制圣母印施佛藏经序》《圣母印施佛藏经赞并序》。</p> <p> 漫水长虹映古今</p><p> 安阳八大景是老安阳人经常津津乐道的话题。韩陵片石、鹿苑春晖、鲸背观澜、漳河晚渡、善应松涛、柏门珠沼、龙山积雪、漫水长虹。自然美景与人文历史交融于一体的安阳八大景,不仅是安阳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八处景观,而且寄托着老一辈安阳人割舍不断的浓浓乡愁。我们此行的第二站,就是安阳八大景之一的“漫水长虹”,即洹河固现桥。</p><p> 固现桥位于安阳城西35华里的洹河之上,是古时侯安阳至水冶、林县的交通要道。河东岸是固现村,河西岸是古庄村,曲沟镇与水冶镇大致也是以河为界的。固现桥长6丈之多,宽逾丈许,略高于水面。桥墩浑石砌筑,子母条石铺面,中有铁铆钉联缀,厚实坚固。因桥孔低小,大水易漫没桥身,在阳光映照下犹如长虹卧波,因而得名“漫水长虹”。</p> <p> 明朝正德年间,赵王府承奉正周顺和从子(继子、侄儿)周政创建固现桥,彰德府知府陈万言也进行了捐款资助。据安阳人、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崔铣所作《固现石桥碑记》记载:“正德中,承奉正周君顺,数修祭于藩陵,大概于斯出箧金,作石桥。郡守陈公万言(彰德府知府陈策),亦出助。”在该碑文中,崔铣还记述道,在周顺建好石桥不久,就因河水暴涨而被冲毁了。“桥坏而石没。君顺垂泣曰:‘水不仁,败我数年功!’”“亟命工人,网石出水,别作卑桥,名曰‘漫水’。铁锭石基,横石为梁,不栏不华”。但是重建工程未及竣工,周顺便因积劳成疾而去世了。他的侄子周政接任赵王府承奉司承奉正一职,最终完成了修桥工程。崔铣在碑文末尾感叹道:“斯工未竟,君顺不幸。谁其继之,从子曰政。位嗣季父,惠达于终。我文纪绩,昭示靡穷!”清嘉庆二十四年版《安阳县志》卷十三《古迹志》中,辑录有《固现漫水桥》一条。</p> <p>  说起“漫水长虹”,不能不说清末朝廷重臣李秉衡。李秉衡是辽宁庄河人,由直隶七品知县一路擢升为正一品封疆大吏,累官至广西按察使、广西布政使、安徽巡抚、山东巡抚、四川总督、钦差巡阅长江水师大臣、抗击八国联军帮办武卫军务等职。在率军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中,因兵败吞金殉国。李秉衡的亲家是安阳籍晚清重臣朱靖旬。李秉衡三女儿嫁给了朱靖旬次子朱宽。朱靖旬是彰德赵王府朱高燧后裔,担任直隶布政使。李秉衡虽非安阳人,但其晚年隐居于安阳城,死后葬于安阳南岭脚下的活水村(今属龙安区东风乡),其子孙至今还工作生活在安阳。</p><p> 为固现桥题写“漫水长虹”四字,是李秉衡隐居安阳时期的一段佳话。话说光绪二十四年深秋,李秉衡在翰林院编修马吉樟等人陪同下,游历了林县的天平山、黄华山和洪谷山。游览归来,大家站在洹河西岸古庄村的一座古寺前骋目眺望,被这里的景致所震撼。在寺里小憩时,和尚与李秉衡等人攀谈起来。马吉樟介绍李秉衡是山东巡抚,和尚眼前一亮,说:“这里就是安阳八大景之一的漫水长虹,一直想请名人题字刻碑未能如愿。今日欣逢李大人光临,敬请惠赐墨宝如何?”李秉衡点头应允,手提斗笔,挥毫书下“漫水长虹”四个遒劲潇洒的大字,落款为“辽东李秉衡书”。和尚随后便将该题字刻于碑石之上,立于西岸桥头前。不久,马吉樟又重修固现桥,并用工笔小楷撰写了一篇文辞书法俱佳的《重修固现桥碑记》,落款为“翰林院编修马吉樟题”。此碑与李秉衡的‘漫水长虹’大碑并肩而立,来往行人无不在碑前驻足观瞻。</p> <p>  时光如流,岁月沧桑。1946年10月底,国民党四十军大举进犯安阳西部解放区,我太行第五军分区五十二团在固现桥西头隔河阻击。在这次固现桥阻击战中,“漫水长虹”大碑毁于战火中。</p><p> 如今河西岸上的古寺又得到高规格重建,定名为“长虹寺”。楼宇巍峨,气势恢宏,与洹河之上的固现桥交相辉映。一节“虹”字残碑掩没在旁边瓦砾堆中,令人看后哀叹不已。</p> <p> 访古览胜龙岩寺</p><p> 殷都区蒋村镇麻水村龙岩寺,是我们此行的第三站。龙岩寺始建东晋太和三年(368年),是佛教传入安阳地区后创建的第一座寺院,有“安阳第一古刹”美称。在安阳地方志中,可查找到关于龙岩寺的简介,并明确记载是由赵王府周顺重修。</p><p> 据民国二十二年编纂的《续安阳县志》卷十一《宗教志》“佛教”中记载:“佛教创自印度释迦牟尼。汉明帝时流入中国。其传至安阳,据志乘可考者,县西麻水村龙岩寺,创于晋太和三年。”</p><p> 又据《续安阳县志》卷十二《建置志》“祠庙”中记载:“在县西麻水村,元时重建。按此寺,相传晋太和三年,僧惠明创建。明赵府太监周顺重修。庙壁画工极精致,有天下第一之称。周先世,常山人。因宦赵府,遂占籍安阳。周顺并修固现桥。”</p> <p>  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殷墟考古发掘团的专家,曾到龙岩寺进行过文物考察。发掘团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2月31日前完成第14次殷墟发掘工作。在收工之前的星期日,发掘团成员王湘、石璋如、李永淦三人,雇用一辆马车及卫兵二人前往龙岩寺进行了考察。因为这一带偏僻荒凉,劫匪很多,所以考察一事都是在保密状态下进行的。第二年元月3日,三人再次秘密雇车来到龙岩寺。此次考察重点是寺院精美绝伦的浮雕和壁画,并拍摄了数张照片。这几张照片,为我们今天研究龙岩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p> <p>  龙岩寺位于麻水村北地,面朝粉红江,背靠摩天岭,环境幽雅,风水绝佳。寺院方丈昌明,现任安阳市佛教协会会长,安阳市政协委员。近年来,他多方募化资金,对寺院进行了高规格重修,并更名为“大报恩寺”。</p><p> 在新落成的大殿前,我重点观看了两块重修碑记。一块为清朝康熙三十八年所立,一块为乾隆二十三年所立。在康熙三十八年所立《重修龙岩寺碑记》中,可看到“龙岩寺晋太和三年始建。唐贞观十五年重修”字句。旁边还有一块从旧殿门头上拆下的横石,上刻“严肃整齐”四个大字,小字落款为“中华民国岁次戊午桃月上浣立”。此“严肃整齐”四个大字,堪与马氏庄园二门门头上的“整齐严肃”相媲美。</p> <p> 玉皇庙里观龙柱</p><p> 我们此行的第四站是四合村玉皇庙。玉皇庙以拜殿的两根滚龙石柱最为知名,是镇庙之宝。</p><p> 玉皇庙距龙岩寺很近,沿途田园风景如画。同行的李自存先生早年间曾担任过4年蒋村乡党委书记,对这一带的风土人情很熟悉。他对我们讲:“四合村是由四个小自然村组成,因而得名四合村。四个小自然村分别是贾家庄、索家庄、朱家庄和官司村,村委会驻在贾家庄。同几十年前相比,现在的村容村貌变化真是太大了!”</p><p> 玉皇庙是安阳县人民政府于1990年公布的重点文保单位。庙院很完整,大殿、拜殿、古碑都保护得很好。我们一进庙门,便直奔拜殿而去,想一睹龙柱尊容。</p> <p> 拜殿也称抱厦,是供香客朝正殿神像烧香祭拜的敞开式建筑。拜厦高悬“群物之祖”篆书大匾,意为玉皇大帝是万物之始祖。拜殿前面是两根方形石柱,正面刻有一副楹联:“时行物生,天道常昭其至教;栽培倾覆,帝命非出于私心”。两根龙柱位于拜殿后面,青石材质,有一搂多粗。浮雕游龙摇头摆尾,活灵活现,凛然生威。其精湛的雕工,令人叹为观止。</p> <p>  我注意到柱头上有一小方铭文,便站到条凳上仔细辨认起来。“修龙柱,西麻水村。布政司理问李希贤施京钱一百千文。大清道光二十二年二月二十日。”我对大家解释说,大清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距今已178年。布政司全称是“承宣布政使司”,是省最高行政机关。理问所是布政司的下属机构,理问是从六品官职。关于这两根龙柱的来历,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相传来自于赵简王陵。</p> <p> 周顺墓前史话长</p><p> 在玉皇庙一位热心老人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官司村一处羊圈前,这里便是周顺墓旧址。墓地现在已被村舍围拢,坟冢夷为平地,所幸还立有墓碑。我们欣喜不已,赶快站到墓碑前,读起上面的文字。正中竖列大字为“赵府承奉正周公讳顺之墓”,上款小字为“大明嘉靖三十五年孟冬望日,书办官戴隆重立”,下款小字为“孙男周尚仁奉礼”。通过崔铣所作《固现石桥碑记》可知,周顺去世于正德年间中期。此碑是在周顺去世三四十年后,由赵王府书办官戴隆及周顺之孙周尚仁重新立的。</p> <p>  正在交谈时,一位周姓村民走了过来,称周顺是自己家族先人,并称家中还保存着老家谱。我们大喜过望,跟着他来到家中一探究竟。果然,只见他从柜里取出一包东西,展开后是两份家谱。一份是老家谱,布面发黄,破烂不堪。一份是前些年按照原样重新抄录的新家谱。</p><p> 那位周姓村民边指着家谱文字,边介绍道:“我们官司村周姓家族,原籍常山,即现在的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始祖名叫周仕元,周顺是第4世祖。从第13世起,我们家族宗派按照‘振作宗纯化,同心立志修。贤明希学古,圣哲永千秋’排辈”。接着,我们又谈了许多跟周顺及周姓家族有关的事情。</p> <p> 从上午九点出发,到采访结束已是下午两点,不知不觉中度过了5个小时。我们驱车回城,赶到龙腾宾馆对面的随缘小厨就餐。大家依旧围绕着赵王府和周顺的话题,进行着热烈探讨。朱冠军先生感慨道:“大管家周顺虽然是我们朱家的外姓人,但是500年来一直被朱家人念念不忘,这是有一种感恩情结融于其中。曾经有过一段时期,赵王府的大灾小难接连不断,是周顺尽心尽责,力挽狂澜。那一时期由赵王府出资修建的桥梁、寺庙等公共设施,也都是交由周顺具体操办的。虽然周顺墓早在1963年就已被定为县级文保单位,但是多年来保护不力,几近被岁月湮没,鲜为人知。今后,我们应该进一步挖掘宣传,在这方面做些能见成效的实事。”大家一致表示,今天收获很大,不虚此行。今后要为赵王府历史文化的挖掘宣传不遗余力,为安阳文旅事业添薪加油!</p><p> 全文5000字 2020年5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