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一方

牛头超人秦继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叶维瑜 作)</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诗句流传千年,如今也是家喻户晓。</p><p class="ql-block"> 它是中国最早的爱情诗之一,也是中国最伟大的爱情诗,没有之一。 诗词评论家王国维一槌定音:“《蒹葭》最得风人情致。”</p><p class="ql-block"> 所谓“风人",是指周、汉专门采集民间歌谣“以观国风”的人,后来指继承《诗经》、《乐府》精神风格的诗人。这种诗,最大的特点是情真意切、质朴简明,手法多用比、兴,和继承巜离骚》优美华丽、铺陈咏赋传统的“骚人”不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国诗词,多如牛毛,为何这首巜蒹葭》占有如此崇高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因为这首诗情感真挚、文辞优美。更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包含了中华民族关于爱情群体记忆的遗传密码,或者说,几千年的流传吟诵,它塑造了中国人关于爱情的意像范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是一个亲水的民族,尤其在童年。</p><p class="ql-block"> 黄帝公认的活动地在黄土高原,但往上追溯,中华民族最早的记忆是天漏了,"水浩洋而不息",于是女娲炼五彩石补天“。黄帝之后,最早的“国家”缔造,是"大禹治水",而商朝,不仅是”东方之国”、疆域直达东海,而开国之王名字就叫"汤",大水浩荡奔流不息之意。</p><p class="ql-block">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大禹分列九州,"州”就是水中的陆地的意思,或者是被水环绕着的陆地。大禹是以水为线,划分了中华大地的行政区划。</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们中国人一向把自己的繁衍栖息地称为“神州”,在没有卫星遥感观测、没有航海探索的背景下,华夏儿女仍然认定,我们的这块地方乃是水中之洲,这是多么神奇、多么伟大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近年最伟大的考古发现,是5000年前的良渚水利系统,这显然是国家形态下才能完成的重大水利工程。现在我们不知道这个公元前3000年,比夏朝还早1000年的国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但它的文明、它的水文化,显然是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之中的。</p><p class="ql-block"> 如果再往前追溯,生命起源于大海,人萌发生长于子宫的羊水之中。 </p><p class="ql-block"> 水的记忆是人类最深刻的群体记忆。</p><p class="ql-block"> </p> <p>(网图)</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良渚水利系统)</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水一方就是爱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这在西方文化中也能找到痕迹,比如爱神维纳斯,就诞生在水里。</p><p class="ql-block"> 《诗经》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这其中,又大部分是男女爱情内容的。爱情诗,很多和水有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诗经》的第一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见古代的美女都喜欢在河边走的,也不怕湿了鞋。或许,她们就是为了“湿鞋"才来的。</p><p class="ql-block"> 巜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这“游女”跑到又长又宽的汉江上,想追到不可能。因为不可能追到,于是有了诗。</p><p class="ql-block"> 《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维我无酒,以遨以游。”这位忧愁的美女,深夜划船到激流之中,说:难道我不能一边喝酒一边在水中遨游吗?!这份沉郁、豪迈,让人想起战将祖狄的“击楫中流”来。</p><p class="ql-block"> 而另一位驾"柏舟”的姑娘就更猛了:我就喜欢那个二分头的小鲜肉,死也不会嫁别人,老天啊亲娘,你就不能体谅我的心?</p><p class="ql-block"> 巜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婚,不我屑以。”这位被抛弃的心酸妇人,用泾水之清比喻新妇,自己在丈夫眼中,像渭水一样浑浊被嫌弃。</p><p class="ql-block"> 那卫宣公娶儿媳妇,一看很漂亮,直接在河边筑个“新台"自己纳了!卫国人就不依不饶唱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河上新台灯火明,河水滚滚向前行,</p><p class="ql-block"> 心盼嫁给如意郎,谁料跳来癞哈蟆!</p> <p class="ql-block">  据说,现在上海人把外滩称为“爱情圣地”,谈恋爱的年轻人都喜欢到那黄浦江边上享受浪漫时光。</p><p class="ql-block"> 诗经时代的爱情圣地,就是“在水一方"。</p><p class="ql-block"> 这源于远古的风俗,仲春之日,男女水边沐浴相会。这就是中国的"情人节",不过叫“上已节”。这节日流传3000年,至今仍在,不过民间又叫“三月三庙会”了。</p><p class="ql-block"> 上已节男女河边相会,是因为诗经时代,婚姻尚没有完全格式化,科技还不是“第一生产力”,人口才是。统治者认为,野有旷夫怨女,那是“失政”,所以,部落群婚时的春日男女河边相会习俗,依然风行,并受到鼓励。</p><p class="ql-block"> 《郑风•溱洧》就描写了上已节男女在溱水、洧水河边欢聚的盛大热闹场景:溱水和洧水,欢快流淌,波光鳞鳞,男生女生个个手持兰花美美哒。一位女生见到帅哥,直接问:"欢乐一下吗?"帅哥却说:不要迷恋哥,哥刚乐过了!女生并不放弃,撇撇嘴,笑道:再欢乐一次又何妨!</p><p class="ql-block"> 小伙子荷尔蒙立马上头, 于是携手来到洧水之外,那里场面盛大,欢乐氛围更浓,两人极尽戏谑欢娱,不可描述。然后,互相赠了芍药。</p><p class="ql-block"> 从手持兰花相互问询,到两情相约欢乐开怀,再到互赠芍药相约再见,仪式感很强。</p><p class="ql-block"> 能发展出规范的礼仪来,说明这是一项流传很广、持续时间很长的公共活动。</p><p class="ql-block"> 这些诗后来被斥为"郑卫淫声"。孔子删诗,删掉很多,却把这些留了下来,并特地作了“总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p><p class="ql-block"> 祖师爷一锤定音。</p><p class="ql-block"> 可后世的书生实在受不了这坦荡无忌之言,于是穷尽心智,给出很多“无邪"的解读,比如,讴歌美女的解读为赞美圣君,想念美女的,解读为渴望得到治国贤臣,男女相欢的,扭曲为君臣一心。。。。。。就这样别别扭扭夹缠不清二千年!</p><p class="ql-block"> 其实诗经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的”青春期”,爱情的纯朴欢快是自然而然的,真的是“无邪“。孔子处在诗经时代的尾声,对那个时代场景和社会情感当然有深刻透彻的把握。</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爱情是纯真无邪的,那时的"野合”,也是常见的,并没有谁有资格指责、贬斥它。</p><p class="ql-block"> 史书明确记载,孔子就是陬邑孔将军和16岁平民少女颜征在"野合"而生。老将军晚年得子却不久西归,坚强的颜母携3岁的丘离开土山到鲁国首府曲阜做农民工,靠一己之力,养育孔丘,并送他读书。孔子到17岁母亲去逝,才打听到自己是孔将军叔梁讫的儿子,而他已放过牛、种过地、做过短工,真正喜欢的是在人家的丧礼上做吹鼓手。</p><p class="ql-block"> 他知道那个时代的现实,他领悟了人生的真谛,他了解"爱情“的真相,所以,他斩钉截铁断定诗经中的爱情,无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夫子洞,位于尼山南崖,相传16岁的孔母于此祈告并生孔子。</span></p> <p class="ql-block">  《诗经》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个性,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性的民族,诗意生活是民族向往和追求。</p><p class="ql-block"> "不学诗,无以言。"孔子跟他的儿子说。那时,在重要场合交流,引用诗经、演唱诗经、甚至作诗吟唱,是风俗传统,是礼仪,是教养。“诗言志”不仅是文学总结,更是社会政治生活的现实场景。特别是外交场场合,演奏什么诗乐,就是表达什么样的政治态度和外交意愿。</p><p class="ql-block"> 以诗言志,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色,中华文明成为人类世界唯一不间断的文明,正因为,不论哪朝哪代,其理念、情怀,都来源于诗意,都遵循诗意传统。</p><p class="ql-block"> 诗,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根脉。</p><p class="ql-block"> 公开宣称不喜欢“风月同天“,更爱“加油"之类,不仅是个人教养的沦丧,从文化上看,更是对中国传统的践踏和忤逆。</p><p class="ql-block"> 有知识没文化很可怕,更可怕的是有权力没文化,这会搅乱民族前行的步伐。中华民族正在奋力复兴,内部文化的戗害与逆行才是我们真正的大患。</p><p class="ql-block"> 没有文化自爱自信,同样不能自立于民族之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粗鄙是文化的悲衰。</p><p class="ql-block"> 《诗经》意境优美不必多言,文辞简朴却感情真挚、篇章短小却生动细腻,今天看来,仍让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就说那位“伊人”“宛在”的6个地点:水边(方、湄、涘)和洲上(央、坁、沚)。《蒹葭》诗人在顺流追逐美女的过程中,发现美女总是时远时近、时隐时现在“水边",而逆流追逐时,她又仿佛依稀、宛然似乎在"水洲”上。</p><p class="ql-block"> 三个水边,有细致差别的:“水一方”的边,是目光越过水面看过去的另一边,是远眺。因为“方"就有边远、边疆、方国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水之湄”,就是专指水岸交汇水草生长的地方。能看清水边的青草,说明是近观了。</p><p class="ql-block"> “水之涘”,当然也是水边,但涘同厓,水厓是水边,山厓是山边,这“涘”就是有山崖和俊高陆地的水边。这是登到高处看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再看水中之洲:当诗人逆流而上,历尽艰辛,去追逐美丽伊人之时,而她却"宛在"水中之洲,路越难走,人越模糊难辨,云中雾里,不知所在!</p><p class="ql-block"> “水中央”就是水中间的洲島了。"央“象形文字是一个枷锁套人头上的形象,所以它一个意思遭殃,被枷锁锁头了,另一个意思是中间隆起的地方。水中间的大块隆起陆地,也就是洲。</p><p class="ql-block"> "水中坁"、"水中沚”,其实也都是“洲",只是,小的洲叫渚,“水+者",就是有人家的意思,更具体说,是能住3户人家的”洲"。</p><p class="ql-block"> 但要知道,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要维持一户人家靠采撷、鱼猎或耕种生存,所需地理空间应该不小。科研人员研究,一只东北虎需要100平方公里面积才能维持生存,人比老虎生存能力强,需要的地盘小,但绝不会像现如今100平米火柴盒就打发了。另外,古人模糊数学比较比厉害,"三",大多时候是“多”的意思。这样,我们就理解,鼋头渚、良渚这么大的地方叫"渚”了。</p><p class="ql-block"> 小的渚叫沚,只能住一户人家,比沚更小的叫坁,小到不适合人居了。</p> <h5> 无锡鼋头渚。(网络图片)</h5>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宋画《万里江山图》中的洲、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被夹着的头就是"央”,所以它有二重含义:灾祸和中间。</span></p> <p><br></p> <p class="ql-block">  巜蒹葭》表现出优美丰富的水文化,揭示出我们可能存在一大误区:秦国故地,即甘肃、陕西所谓的"黄土高坡”,当时必是水草丰美、物产富饶如今日之江南水乡的。</p><p class="ql-block"> 《蒹葭》表现出的女神“伊人”形象,如梦如幻、时隐时现、若有若无,而诗人“遡迴从之”、“遡游从之”,循环往复,忽悲忽喜却坚韧不懈。所以它“最得风人情致”,艺术造诣登峰造极。更为重要的是,这份爱情,不是在鸟语花香的春天,而是在蒹葭苍苍的深秋,意像深沉、辽阔,意志坚定挚诚,显示出秦人深情豪迈的生命诗情。</p><p class="ql-block"> 这也揭示出我们可能存另一大认识误区:战国时期被山东六国公认的落后野蛮的“塞秦",其实春秋之时己在血与火的磨励之中,俏然攀上中国文化的顶峰!至少是诗文化的高峰。</p><p class="ql-block"> 佐证就是《诗经》中的另一首《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脩我戈矛。与子同仇!”慷慨嘹亮,视死如归。更重要的,士兵的战友之爱与国家情怀。</p><p class="ql-block"> 最伟大的爱情诗和最伟大的战歌同时产生于春秋时的秦国,这就是说,此时的秦国,己在文化强大起来,雄冠诸国了,为以后的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剪灭六国做好了文化准备。</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们再次看到,文化在国家命运中的隐性决定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