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原平市实验中学1803班陈香蓉</p><p>指导老师:王艳霞</p><p><br></p><p> 卧游晋祠</p><p><br></p><p>最近,我在电视上看到了关于晋祠的风光片,这让我享受了一次欣赏晋祠风光的卧游。</p><p><br></p><p>晋祠不同于颐和园等皇家园的林宏伟瑰丽,也不同于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小巧玲珑的江南园林风格,它是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p><p><br></p><p>从大门进入,向北行进。道路两旁的几株唐槐苍劲傲视,古老雄浑,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时不时传来几声鸟叫声,给人以舒畅,清新的感觉。</p><p><br></p><p>走到水镜台,它的整体造型成功地吸引到了我的注意力,它融殿、台、楼、阁为一体,雕刻精巧,造型奇巧。它是古代唱戏的戏台,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物。</p><p><br></p><p>它的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而清代补建的卷棚上悬正额“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祠人杨二酉所题,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穿越历史尘埃,我觉得熠熠生辉,别具一格。</p><p><br></p><p>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被国家文化部鉴定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p><p> </p><p>继续向北走,穿过会仙桥,来到了金人台,只见四周各立两米有余铁人一尊,身披铠甲,外形勇武强壮,刚健有力,历经九百多年风霜雨雪,依旧溜光锃亮,明亮如初,北宋时期高超的冶炼和铸造技术真令人叹为观止啊!</p><p><br></p><p>向北走经过对越坊,钟鼓楼,就进入献殿。这是古代供奉祭祀品的地方,四面无壁,只有直棂栅栏,明亮又宽敞。整个殿内梁柱上没有用一颗铁钉,非常精妙,是现存献殿建筑中最早之例,真佩服古人的智慧呀!</p><p><br></p><p>再看鱼沼飞梁,中国现存最早的十字形古桥,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因沼内多鱼,故名为鱼沼。桥面作十字形,桥的整体形状如大鹏展翅,典雅大方。</p><p><br></p><p>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赞曰:“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鱼沼飞梁给人一种大方、美观、清新自然的感觉。想必,现在沼中应该有鱼儿了吧!</p><p><br></p><p>圣母殿是景区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建筑。大殿古朴而独特,气势恢弘。殿外围廊,殿内43尊彩色塑像,栩栩如生。特别是这33尊侍女像,肢体修长,服饰明快。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活灵活现,是我国雕塑艺术的珍品。真令人叫绝!</p><p><br></p><p>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这样赞美过圣母殿旁的周柏:“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仓烟。”</p><p><br></p><p>树身向南倾斜,仿佛一条沉睡的卧龙,这颗柏树轮回三千多个春秋,但依然挺立,依然横卧虎视。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让人不由得感叹于周柏那不屈的精神和不老的心啊!</p><p><br></p><p>虽然这次没有真的到晋祠,但是,这一次卧游,让我对晋祠里的风光有了更深的印象,对它的情感也加深了,期待再一次与它相遇。</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