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8日傍晚,当我拿到还散发着油墨香的《血胆》一书时,虽然天色渐暗,但封面上父亲一身戎装、英武帅气的军人照和书名仍然清晰地映入眼帘,我顿时百感交集,泪水盈眶。这是关于父亲的第一本书,它的出版集结了许多人的心血,在这期间,因父亲结缘的许多人、事、物,交织成我难忘的一段记忆。<br><br>《血胆》衷情<br><br>父亲在世时,很少向我们提起他这段令人敬仰的人生,直到近些年我才从长兄那里了解一些,颇感震撼和崇敬,于是,萌生了为父亲出书立传,把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留下来,传承后代的想法。我特别邀请了著名军事文学作家陈立华教授(笔名彼得·海洋)为此担纲。他曾著有马占山、张自忠、杨成武等国共名将的抗战纪实文学作品。当彼得·海洋教授着手写作计划时,却发生意外头部受伤,两次进行了颅脑手术。以为原有的计划要无限期搁置下去,但令人感动的是,2012年11月,彼得·海洋教授在身体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又投入写作,至2013年5月底完成了43万字的初稿。他说是远征军英雄们激励他完成了这次不同寻常的写作。《血胆》的问世,圆了我和我的家人心中的梦想,这自然使我感到激动,也为作者的精神感动。<br>彼得·海洋教授向我们解读《血胆》封面设计的深刻含义:封面除段国杰将军的照片外,上方是一幅当年美军战地记者航拍的史迪威公路的照片。这条弯曲艰险的盘山公路,是从印缅通向中国西南和内地运送抗战物资的生命通道。它不仅是用不计其数中国军民的躯体和生命铺就而成,而且在滇西缅北反攻战中,为打通这条生命线,又有无数远征军将士壮烈献身于此。下方则是一幅当年远征军主力部队强渡怒江的照片。在波涛汹涌的怒江上,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我们的渡江勇士仅仅凭借竹筏、橡皮舟这么简陋的工具,把胜利旗帜插到敌人的阵地上。这条公路,这条江,书写着中国远征军悲壮的抗战史诗。与照片呼应,在浅棕和深灰的基本色调上,书名由红、黄、白三种颜色组成:红代表流淌的鲜血,黄代表炎黄子孙,白代表祭奠。这蕴含着缅怀为民族流血牺牲的英烈的意思,也彰显出历史的厚重感与沧桑感。<div>正如封面上父亲的照片是被放置于史迪威公路和强渡怒江的照片背景上,父亲的英雄人生也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就。为父亲著书的初衷更多是记录他的英雄人生,随着深入关注和了解与他生命紧紧连在一起的中国远征军抗击日本侵略者英勇悲壮的年代,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次撞击:1943年至1945年间,中国远征军40万将士在滇、缅、印战场浴血奋战,无数人战死沙场,用鲜血和生命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留下极为壮烈而辉煌的篇章,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但曾经一段历史时期,中国远征军——这英雄的名字被湮没和淡忘。有良知的仁人志士痛心疾首,他们叹息,一个民族怎么能忘却这段用千千万万生命谱写而成的悲壮历史记忆?他们不了解,是怎样的尘埃掩埋了弹痕累累、千疮百孔的中国远征军的旗帜?是怎样的雨雪冲刷了那深深渗入热土的鲜血?又是怎样的雾霭让我们尘封了宝贵的民族记忆?<br></div><div><br></div>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今天,尊重历史、回归历史成为时代的呼唤。因此,通过对父亲和他的壮烈人生的追忆、颂扬,让人们铭记中国远征军这个伟大的名字和它的丰功伟绩,铭记为中华民族流血牺牲的英烈们,重拾宝贵的民族记忆,振奋伟大的民族精神,构建坚强的民族脊梁,这是出版《血胆》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所在。而此书问世前后所产生的反响,发生的令人难忘的事情,印证了这种价值和意义。<br><br> 2013年8月27日,央广新闻在《华夏之声》《香港之声》首先进行了题为《长篇纪实文学〈血胆〉细述中国远征军段国杰将军征战录》的录音报道,随后又发布网络图片新闻。2013年8月29日《解放军报》登载《〈血胆〉诞生记》特写,称段国杰将军为抗日英雄。据悉,这是《解放军报》第一次赞称中国远征军是英勇抗战的军队。同年9月中旬《广州日报》、人民网、《南航精英周刊》都以大篇幅报道介绍《血胆》。 从2013年8月中旬至9月中旬,在广州多场《血胆》新书发布会、分享会和报告会上,不论是年富力强、事业有成的企业家、机关干部,还是充满朝气的80后、90后的青年学生和创业者,都表现出同样的感动和震撼。有人在现场流下热泪,有人在微信写下感言:“感谢中国远征军的前辈,愿这些历史成为和平的动力!”“讲述历史,缅怀英烈,我们不可能每个人成为英雄,但我们可以站在路边为英雄鼓掌。” 中山大学CEO总裁班27期同学去腾冲举行毕业活动,中山大学博研教育联合创始人徐晓良老师特地推荐了《血胆》这本新鲜出炉的滇西抗战教科书,全班50多位同学怀揣《血胆》开始了滇西之旅。 松山感怀<br><br>早在《血胆》还没出版前的2013年5月,在彼得·海洋教授的建议、组织下,我们就踏上滇西土地,追寻父亲曾战斗的地方,祭奠远征军英烈。在龙陵县松山抗战遗址,我们看到了正在建设中的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得知是广东雕塑家李春华先生花费3年多时间、耗巨资创作并捐赠给龙陵县的。不久后,作家与雕塑家见面了。他们对中国远征军有着共同的关注和崇敬,都是用真心和真情讴歌中国远征军历史功绩的责任感。他们一见如故,作家赞叹雕塑家用独特的艺术魅力表达对中国远征军铁血军魂的颂扬,把中国远征军为民族而战的灵魂刻在人们心上;雕塑家也被作家笔下的英雄震撼,决定为段国杰将军塑像,表达对怒江勇士的深深敬意。 2013年9月3日,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在云南龙陵松山落成,父亲的塑像屹立在卫立煌、戴安澜、罗卓英等远征军名将阵列中。12位抗战老兵和戴安澜将军之子、卫立煌将军孙女、段国杰将军子女等远征军后裔受邀参加了揭幕仪式,我们与400多位来自海内外的人士共同见证了那个庄严时刻。在一个多小时的活动中,有很多令人动容的瞬间:100岁高龄的老兵水青山在阵亡战友的墓碑前跪地掩面痛哭,宣泄内心沉积已久的思念和痛苦,令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90岁高龄的梁振奋老人代表老兵做了一番富有激情的讲话,他还为大家唱了一首当年远征军官兵鼓舞士气的战歌,当他以一句“我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的歌词结束时,虽然声音有些沙哑,举起的拳头有些颤抖,但是人们感受到这位老人内心的力量,情不自禁大声为他喝彩,报以热烈掌声。来自昆明、成都的关爱老兵社会团体,为老兵授予荣誉勋章,那一刻他们老泪纵横,悲喜交加。曾经为民族流血牺牲的远征军将士,如今终于感受到这份荣耀和尊严!<br>按照父亲生前愿望,我们把他的骨灰盒护送到他曾浴血奋战的松山战场,安放在塑像前,一本崭新的《血胆》庄严地摆在上面,我们把它永远留在滇西这片神圣的大地上。父亲的在天之灵,一定会得到告慰! 在2013年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当天,中国远征军雕塑群落成的信息铺天盖地出现在中央主流媒体和国内各大媒体上,引起轰动。《血胆》一书则以段国杰将军和他的英雄群体铁血怒江的悲壮故事,为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做了最生动的诠释。两个不同形式的艺术大作,再次唤起人们对中国远征军的记忆和缅怀,掀起一阵追思、颂扬英雄的狂潮。 无论是《血胆》的出版,还是中国远征军雕塑群的落成,都只是为人们展示中国远征军抗日历史功绩的冰山一角,但这足以让人们铭记这支伟大的军队,永远铭记他们为中华民族献出的血胆忠魂。他们就是当年中华民族面临危亡关头时,一根顶天立地的脊梁。我们不仅要铭记,更要传承。我们必须做这样的思考:当祖国和民族再次受到威胁和侵害时,我们是否还能像先辈那样用坚强的民族脊梁去抵御、去抗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