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宝轶事--矿山两代人

日出左耳

<p>合宝,座落在萌渚岭山脉姑婆山旁狗耳山脚。它四面环山,东有油茶山、扑船岭,南有狮子山、鹞婆山,西有碗泥山、青山,北有大、小崩山、老虎冲(山背面是贺州旅游景点玉石林),方圆不到3平方公里。一条穿窿河擦肩而过,但很少泽润合宝人。在东、南、西方向各有一条道路通往山外,西距贺州市内14公里,东距路花温泉5公里、姑婆山6.5公里,南距水井、石门5公里。原属平桂矿务局新路矿管理,现划归贺州市平桂区管辖。人口鼎盛时有200多户,近2000人。现在不到30户,不足200人。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普通话、客家话、白话、桂柳话、九都话、瑶话互融互通,但以客家话为主。合宝虽然藏在大山窝中,地方小,不起眼,但它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更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p> <p>油茶山、老虎冲、大崩山(从右到左)</p> <p>扑船岭,远处为白面山和狗耳山</p> <p>狮子山</p> <p>鹞婆山</p> <p>碗泥山、青山</p> <p>小崩山</p> <p>一、地名的来历及变迁</p><p>合宝最早的名字已无从考证。这里原住民是瑶族同胞,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封闭的大山中。自从潇贺古道开通,八步开埠,一些外乡人特别是广东客,沿着里松河而上,在西联口、路花(半路)上岸,从青山背或大利到达这个山窝,投资僱工开采锡矿。其中资本较雄厚的李家、白家,分别成立了合利公司和宝安公司。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两家公司被收归国营,改为平桂矿务局新路锡矿的一个采场,起名为合宝场。从此,这个山窝就有了正式的名字--合宝。“文革”成立革委会后,根据上级的要求,合宝场改称红旗场。同时改名的还有:养民冲场改为红星场,木桥面场改为红卫场,烂岭场改为建新场,大利场改为东风场。随着采矿地点的转移,上世纪七十年代,又改名为石门场。由于矿产资源枯竭,单位破产,石门场撤销,此地又恢复叫合宝。凡是从这里出去的人,都喜欢自称为合宝人。</p> <p>二、艰苦奋斗的矿一代</p><p>矿一代们,有的是解放前就给资本家干活,多数是公私合营前给老板打工,还有部分是成立合宝场后从外地调来的。他们为了养家糊口、培育后代,为了祖国的有色金属事业,奋斗了一生,辛苦了一生,奉献了一生。</p><p>吃苦耐劳的矿一代。采矿是艰苦的。建国前后,采矿、洗矿的工具相当原始、落后。采矿用锄头挖,笼箕挑。洗矿是人用榔盆(尖底木盆)站在水中淘洗泥土,留下锡砂;或者用木板做个洗砂槽,人工戽水,后来用水车从河里或塘里抽水洗砂。不论日晒雨淋、寒冬酷暑,日复一日地劳作,劳动强度非常大。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采场引进了水枪采矿、选厂选砂的工艺和技术,不仅减轻了矿工的劳动强度,也提高了生产力和锡砂的回收率。合宝场的第一个选厂建在扑船岭(拉机山),第二个选厂建在二区路口的青山半山腰,第三个选厂即106选厂。用水枪采矿后,整个合宝场到处成了湖塘。先是穿窿河边,然后是扑船岭脚、一区、三区、二区,水枪一扫,泥土石头统统被水泵抽到选厂。经过几道筛选,留下锡砂,冲走尾矿。被水枪冲出来的废石堆积成山,选厂淘汰的尾矿又填平湖塘。通过填平补齐,在石头堆(石罗棚)上先后建起了三个家属小区。106上马后,修通了简易公路,矿石用汽车装运,即省力又安全。石门窿洞开采后,矿工们在洞中劳作,打钻、放炮、装运一条龙作业,省去了风吹雨淋太阳晒,极大地改善了劳动条件和环境。</p><p>忠厚老实的矿一代。父辈们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受过地主、资本家的压迫剥削。他们翻身不忘本,热爱毛主席,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新生活。听党的话,跟党走,党叫干啥就干啥。公私合营后的第二年,父辈们积极参加扫盲活动,许多原来大字不识一个的矿工,通过扫盲,分别拿到了初小、高小结业证书。1958年大炼钢铁,父辈们下班后,马上翻越几公里山路,到狗耳山去挑炭炼钢铁。紧接着又到狗耳肚修水库,还修了一条从狗耳肚到合宝几公里长的水渠,把水库水引到选厂选砂。学习王进喜、赵梦桃等工业先进人物,争当“五好”职工更是争先恐后。1962年精简,许多矿工特别是女矿工,识大体、顾全局,积极响应号召,退职回家。四清、文革等政治运动,积极参与,一项不拉。特别是欣闻党的九大召开,连夜集队游行,从合宝经白面山走到矿本部,再从106选厂返回,然后在灯光球场吊满炸药,鸣炮祝贺。震耳欲聋的炮声,久久回荡在四周的大山中。新路矿流传着一首打油诗:思想不通,调到养民冲;思想有转变,调到木桥面;思想好,调到合宝;思想有进步,调到矿本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合宝矿一代思想是好的、境界是高的。</p><p>默默奉献的矿一代。改革开放前,父辈们的工资都很低,一般2~4级,5级工算是高的了,而且一拿十几年。尤其是单职工家庭,经济拮据,捉襟见肘,生活十分困难。加上合宝是个风水宝地,适应人居,父辈们都是生育高产能手。全场平均每户5~6个小孩,最多的达到10个。二区有一栋10户人家,人口将近90人。面对艰难困苦,父辈们节衣缩食,大种大养,利用房前屋后,养猪养鸡、种瓜种菜,用自产的红薯、木薯、芋头、花生和各类蔬菜弥补主粮的不足。处处精打细算、勤俭持家。每月25日出粮(领工资),先把全家人的口粮、食油买好,再用肉票买斤把猪肉,剩下的钱留下来,等快过年的时候给孩子们做套新衣服。女矿工和家属们心灵手巧,自己缝衣服、织毛衣、做鞋子(布鞋),保证自家孩子不挨冻受饿。拿二级工工资养活一家八口人的情况,在合宝场比比皆是。就连三年困难时期,全合宝场没有饿死1个人。父辈们真的不容易,真的很伟大!</p> <p>高书记(前排右2)与工友游玉石林</p> <p>金发叔的全家福</p> <p>余伯母的全家福</p> <p>廖班长的全家福</p> <p>何机长的全家福</p> <p>少珍叔的全家福</p> <p>高书记家的全家福</p> <p>邓主任的全家福</p> <p>少珍叔哥俩好</p> <p>土城叔夫妻俩</p> <p>95岁的刘阿姨</p><p>(67年调到柳钢)</p> <p>刘阿姨旧地寻老宅</p> <p>老史叔(中)奕祥哥(左)</p> <p>冯医师(左)、易老师(右)</p> <p>幼儿园严老师(前排右3)</p> <p>女生簇拥着严老师</p> <p>三、沐浴春风的矿二代</p><p>合宝场的矿二代,基本上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他们从小受到党的教育,传承父辈的良好基因和优良品德,胸有大志,热爱学习,热爱劳动,勤劳勇敢,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p><p>在学习中成长。合宝场对下一代的培养教育很重视,场里办有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小学是1962年创办的。校名叫新路矿二小(矿一小在养民冲,矿三小在矿本部)。校址在二区四栋杉皮房前两栋的东头。二年级一个班30多人,学生是从大湾塘小学和白面山小学转学来的;一年级分甲乙2个班80多人,都是新招的学龄儿童(包括附近农民的子女)。因当时实行升留级制,二年级的学生年龄有的相差3、4岁。教导主任为陈中渠,任教老师有周成球、陆展先、梁素芳、高云珍、蒙敬如、梁桂燕、李贤芳、黄槐珍、钟燕芳、梁仙录等。读到五年级时,学校搬到白面山。由于学生增多,1971年在扑船岭脚下建立新学校。因平桂矿务局破产关闭,2002年学校移交地方,校舍被人承包办养猪场。矿二代绝大多数喜欢读书,特别是何机长的6名子女学习勤奋、成绩突出,一家出了2个研究生,1个大专、1个中技、2个高中毕业,是合宝场的佼佼者。</p><p>在娱乐中成长。矿工的儿女,从小不缺玩具,城里孩子有的他们有,城里孩子没有的他们也有,因为他们会自己动手做。木手枪、弹弓、铁环、木偶人、叭叭筒等等,个个男孩都会因地制宜、选材而做。上山砍一根金竹子,锯成长短两节,短这节装一根“撞针”,制成叭叭筒,用泡湿的草纸揑成小团,或者上山采来“老鼠屎"(一种野生水果)当子弹,然后分成两边,开始“打仗”。金竹子做成的木偶人,放在课桌的缝隙上,双手操作,手提长矛、大刀的木偶人便开始各种表演。到湖塘边挖来胶泥,动手做坦克、揑汽车、拼飞机。山里娃的游戏更多,捉迷藏、找朋友、丢手绢、跳皮筋、跳八格、滚铁环、弹玻珠、铲纸角、打陀螺、斗脚跤等等。通过各种游戏,既愉悦了身心,又增长了才干。</p><p>在劳动中成长。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矿二代们从小就学会做家务,带弟妹,挑水洗衣,做饭炒菜,淋菜种地,上山割草砍柴……,主动为父辈们分担忧愁。每天天刚蒙蒙亮,就看见有扫地的,有捡狗屎牛粪的,有采南瓜花的,有到烧水房打开水的,有送弟妹上托儿所的……家家柴房堆满柴草,户户缸满地净。父辈们都在比,看谁家子女最勤快、最能干。</p> <p>蒙老师(左)钟老师(中)夫妻在校址前留影</p> <p>学生时代青涩的合宝矿二代</p> <p>帅气的矿二代</p> <p>漂亮的矿二代</p> <p>为矿二代点赞</p> <p>四、能歌善舞的矿二代</p><p>合宝场文化氛围较浓,文体活动较丰富。场里建有文化室、阅览室、大礼堂、灯光球场。几乎周周都有活动,不是放电影,就是看文艺演出或者篮球比赛。在这种氛围熏陶下,矿二代们除了大饱眼福外,还迷上了唱歌跳舞。在高老师的指导下,矿二小在1963年就成立了文艺队,经常排练一些短小精干的节目,先后参加了在清面中心学校举办的文艺汇演和新路矿举办的小学红歌比赛,演唱的《我们走在大路上》还被矿广播站录制播放。1968年合宝场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以矿二代为主要演员,排练现代歌舞节目,除了在本场大礼堂表演外,还经常应邀到养民冲场、木桥面场、浩洞大队等地方演出,深受观众好评。有一天晚上还与矿中文艺宣传队相遇在木桥面场舞台,两队同场竞技,相互飙戏,观众对两队的精彩表演抱以热烈的掌声。1970年文艺宣传队重组,增添了新演员,添置了不少乐器,文艺队表演的节目更加引人入胜,精彩纷呈。</p> <p>合宝场第一批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队员合影</p> <p>老文艺队员相聚唐医师家</p> <p>老文艺队员主持节目</p> <p>文艺队的手风琴大师</p> <p>登上梧州骑楼舞台</p> <p>合宝场第二批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队员合影</p> <p>排练节目</p> <p>排练节目</p> <p>排练节目</p> <p>到工地为职工表演</p> <p>瑶族舞蹈</p> <p>保留节目三句半</p> <p>严老师领唱</p> <p>人生处处是舞台</p> <p>五、幸运幸福的矿二代</p><p>矿二代的童年是艰苦的,但只要勇敢面对,奋发作为,便会苦尽甘来。在党的关怀下,矿二代的前途命运又是光明的。矿二代的大哥大姐们,虽然没读上中学,但在六十年代中期,他们先后被安排到县城,有一份好工作。有的当汽车司机,有的进工厂,有的在百货公司当营业员。更幸运的是有的初中一毕业就被招工,到铁路和煤矿工作;还有一些高中未毕业就安排到平桂矿务局各矿、场工作。到贺县南乡、大宁、桂岭和富川县上山下乡的矿二代,经过几年的磨炼,也大有作为。有的被推荐上大学,有的到部队当兵,有的被招到南宁、柳州、桂林等城市工作,其余的也先后离开农村,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走上了新的工作单位,开辟新的人生道路。矿二代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发光发热。</p> <p>大姐姐</p> <p>大哥哥</p> <p>大哥哥</p> <p>铁路三伙计</p> <p>这里也有3个铁路人</p> <p>知青点出来的兵哥哥</p> <p>参加工作后去参军的兵哥哥</p> <p>在富川插队的部分知青</p> <p>回访插队的生产队</p> <p>知青点大树下合影</p> <p>插友聚会知青点</p> <p>每一次聚会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 <p>相聚南宁</p> <p>相聚贺州</p> <p>相聚桂林</p> <p>相聚合宝</p> <p>相聚鹿寨</p> <p>相聚通灵大峡谷</p> <p>相聚德天大瀑布</p> <p>相聚贺州</p> <p>荷塘起舞</p> <p>闺蜜抢食</p> <p>我们是一区的</p> <p>金水哥的队伍很整齐</p> <p>余家3姐弟</p> <p>高家5姐弟</p> <p>跨界了,我们是一区的</p> <p>四朵班花</p> <p>翟家姐妹</p> <p>走,找二区老屋</p> <p>二区新瓦房第1栋的10家人</p> <p>二区新瓦房的小伙伴</p> <p>王家姐弟</p> <p>蔡家兄妹</p> <p>蔡家姐弟</p> <p>袁家兄妹</p> <p>范家四姐妹</p> <p>同班同学校址前留影</p> <p>发小相聚校址前</p> <p>发小重逢</p> <p>老邻居</p> <p>冯、邓两家寻旧居</p> <p>老宅前留影</p> <p>虽然矿山下马了,合宝场撤销了,绝大多数的合宝人搬迁了,但至今健在的耄耋矿一代和矿二代们仍然对合宝魂牵梦萦。他们的心还在合宝,情还在合宝,根还在合宝。他们为自己是合宝人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p> <p>合宝人大聚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