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4 张蓝心 叶雨轩 李江蒙 周韵 <p>“生活处处是科学,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没错,只要我们开动大脑,多思考,多动手,就能体会到生活中的科学带来的无限奇妙。</p><p>在这个五一小长假,由来自君华国际学校804班的四位同学——叶雨轩,张蓝心,李江蒙,周韵组成的“Discovery”科学活动小组,开展了一次趣味十足的“家庭科学实验大比拼”。现在,让我们一睹为快吧!</p> 科学实验之厨房篇 <p>什么?!叶雨轩同学可以用白醋和小苏打吹气球🎈?她是怎么做到的呢……</p> <p>准备材料:白醋 、小苏打、 塑料瓶、 剪刀 、气球</p> <p>步骤一:在塑料瓶中加入白醋</p> <p>步骤二:在气球中放入小苏打 套在塑料瓶口</p> <p>步骤三:将气球直立 将小苏打倒入白醋中</p><p><br></p><p>实验现象:可以观察到,气球被“吹”起来了</p> <p>实验原理:小苏打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它会和白醋的主要成分醋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大量二氧化碳气体(CH3COOH+NaHCO3=CH3COONa+CO2↑+H2O),正是这些二氧化碳气体让气球鼓起来了。</p> <p>那么,小苏打和白醋除了会“吹”气球,他俩还能变出哪些小把戏呢?让张蓝心同学继续为我们揭示他们的魔力……</p> 1.隐形密信 <p>侦探片中那些看不见字迹的神秘信件是通过什么手段写成的?来厨房,制作属于自己的“隐形密信”so easy!</p><p>一、实验地点:家中厨房</p><p>二、材料准备:小苏打(碳酸氢钠)、白醋、白纸、毛笔、加热设备、若干容器等</p><p>三、提出问题:如何制作“隐形密信”?其中的原理又是什么?</p> <p>准备好实验材料,配置浓度适中的小苏打溶液</p> <p>用毛笔蘸取小苏打溶液,在白纸上书写(我写了“科学”“5.1”等字)</p> <p>为了受热面积更加大,更均匀,在爸爸的协助下,我们在燃气灶上进行加热,字迹一下就显现出来了。</p> <p>按照上述方法,第二次我尝试用白醋写密信。</p> <p>效果很明显。</p> <p>实验原理:</p><p>小苏打写“密信”:因为小苏打是碳的一种化合物, 在写字的过程中,纸的纤维会把这种碳化合物吸收在纸中。在纸晾干后,纸上什么都看不见,因为小苏打溶液是无色透明的。但是通过火焰对纸张进行高温加热后,含碳化合物的化学键就会被破坏掉,就变成了碳,深颜色的碳会使字迹显示出来。</p><p>白醋写“密信”:因为白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CH3COOH),其水溶液中呈弱酸性且蚀性强,会轻度腐蚀纸张的纤维,使写字处变得容易被高温烤焦。在火焰烘烤下,被腐蚀的地方比不被腐蚀的地方更易烧焦,因此棕黄色的字迹实际上就是被轻度烤焦的颜色。</p> 泡沫喷泉 <p>当碳酸氢钠和小苏打碰撞会发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让我们一睹为快。一、实验地点:家中厨房。</p><p>二、材料准备:小苏打(碳酸氢钠)、白醋、抹茶粉、玻璃容器。</p><p>三、提出问题:将小苏打粉末加入适量白醋中后,会产生什么现象?原理又是什么?</p> <p>准备好材料</p> <p>在杯中倒入适量白醋,并加入少许抹茶粉 (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p> <p>将适量小苏打粉末倒入杯中。</p> <p>瞬间,杯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并迅速从杯中逸出,令人惊叹。此时再将点燃的棉签放置杯口,棉签迅速熄灭。</p> <p>实验原理:为什么会产生“泡沫喷泉”?燃烧的棉签在泡沫喷泉上方时为什么会熄灭?这是因为白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小苏打(碳酸氢钠)会和醋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可燃也不助燃的二氧化碳气体【NaHCO3+CH3COOH=CH3COONa+H2O+CO2↑】,泡沫由它产生。</p> <p>接下来,李江蒙同学为我们带来巧妙的灭火方式……</p> <p>材料:12.5ml白醋,5g小苏打,一个透明塑料杯,一个杯盖,一个蜡烛</p> <p>步骤一:将12.5ml白醋加入杯中。</p> <p>步骤二:将小苏打放入塑料杯中,并迅速盖上盖子。(防止反应的气体跑出达不到实验效果。)发现:触摸杯底感觉微微发热,说明小苏打与白醋反应放热。</p> <p>步骤三:将事先准备的蜡烛点燃,这时反应结束,塑料杯中充满了气体。(换了一个大点的蜡烛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p> <p>步骤四:将塑料杯的杯盖移开露出一个小孔,对准蜡烛火星,开始倾倒。(不要将杯中的液体倒出,将蜡烛浇灭。)</p><p>可以观察到蜡烛迅速熄灭。</p> <p>实验原理:碳酸氢钠和醋酸反应生成不可燃也不助燃的二氧化碳,从而灭火。</p> <p>最后,是周韵同学为我们带来的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小实验……</p> <p>在外面的日常生活中,也蕴含着许多科学。厨房亦是如此。</p><p>这个五一假期,我也利用厨房中的一些物品,进行了一个实验。</p><p>实验名称:比较物质溶解度。</p><p>实验时间:2020年5月4日。</p><p>实验材料:氯化钠(食盐),碳酸氢钠(小苏打),水,透明杯子,天平。</p> <p>实验过程:查资料可知,在常温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约为11.1g,氯化钠的溶解度约为36g。用天平测出两杯100g的水与20g的氯化钠和碳酸氢钠。将氯化钠与碳酸氢钠分别倒入水中静置。一段时间过后,溶液如图所示。</p> <p>5.实验结果:食盐基本溶解,而碳酸氢钠无法溶解</p><p>6.实验结论: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不一定相同。</p> 科学实验之电学篇 <p>在科学的学习中,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了电。在如今的生活中,我们已经离不开电了。关于电学,我们可以做些怎么样的小实验呢。下面是周韵同学在五一假期中完成的电学小实验。</p> <p><br></p><p>实验一:在之前,便听说过许多水果能够作为电池,却一直没有付诸于实践,借着这一次机会,用苹果证实一下该假设是否正确。</p><p>实验名称:水果电池。</p><p>实验时间:2020年5月1日。</p><p>实验材料:苹果,铜丝,铁丝,电压表。</p><p><br></p> <p>实验过程:将铜丝,铁丝分别与红蓝两根导线相连接。将铜丝,铁丝插入苹果两端,如图所示。将铜丝与电压表正极连接,铁丝与电压表负极连接,观察电压表示数。</p> <p>如图所示。发现电压表示数为0.2V。继续观察,发现电压表示数逐渐变小,而将铜丝铁丝更深入插进后电压表又恢复为原示数。</p> <p>实验结论:苹果能够作为电池,且含柠檬酸等电解质越多,产生的电压越大。</p> <p>本次“”家庭实验大比拼”虽告一段落,但是,我们对科学的热情将永不消减!让我们秉承“”实践出真知”的信条,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动手运用科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