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山阳的戏”指的漫川大调,是流传在山阳县漫川关一带民间的古老唱腔,2011年被列为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存曲目30多种。漫川关的水旱码头,是明清时期南北交通的转运站之一,也是南北经济、文化交融的交汇地,所以,漫川大调既带有秦腔、碗碗腔、眉户唱腔特点,又掺杂着京韵大鼓、越剧、黄梅戏等江南丝竹的多种元素,别具特色。</p> <p>漫川大调的基础是黄梅戏。漫川人来自湖北通山和安徽安庆,移居地处秦楚的漫川后,吸收了秦腔和汉剧。同时漫川关是通往江南的古道,有天子渡口、皇贡辅道的重要地位,来往的高官和艺人又把宫廷音乐带到了漫川。这四种戏曲相融,构成了独居特色的漫川大调。</p> <p>漫川大调一开始在民间是自娱自乐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曲目,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版本。清同治年间,漫川文人阮文山会同好友邹进三、郑连三在去云南游玩时,受到云南民歌的启发,将漫川大调收集、归纳、整理,形成了统一的版本。其后人不断传唱,渐传渐远。在漫川会唱漫川大调的人很多,唱法全、曲目多的主要有王家、席家、郑家等。</p> <p>文革其间,漫川大调被视为禁书,历代行医的王氏王自愚,把漫川大调抄写在药单背面,共保留了6册120多个曲目,50多种调子。</p> <p>山阳县剧团王友山,拜漫川王氏为师,学唱漫川大调后,将漫川大调搬上舞台,代表陕西到韩国参加第六届石榴花节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漫川大调得以保护、传承,是一代代漫川人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p><p>现在,王氏后人组建了传承团队——原生态漫川大调民俗艺术团。其中优秀代表王贤丽不仅继承了祖传医术,而且成为了漫川大调的第八代传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