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5月3日,我驾车重访莫干山镇王位山。王位山地处德清县和余杭黄湖镇交界处,海拔700多米,山上现有50多户人家(德清界有26户),增建一所小学。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增陪同县领导徒步登上王位山小学慰问师生 。</p> <p>王位山上眺望莫干山</p> <p>德清界村庄</p> <p> 驱车一路而上,山路十八弯,有惊无险,风景秀丽,万亩竹海尽收眼底。今天去的目的,就想看看当年的王位山小学。</p> <p>一路风景</p> <p> 当我快到达目的地时,一条路成为分界线,浇柏油路的是余杭县,右边水泥路为德清县。路的尽头是村庄,我360度扫描,几乎看不见三十年前的痕迹,草屋消失了,老房子不见了,路都浇上水泥了,山更绿花更艳,眼前的一幢民宿“原界见山”等着你的到来。</p> <p>现在的景色</p> <p>路边的野花</p> <p>“原界见山”民宿全景</p> <p> 我努力回忆着当初的画面,一切都变了。只有几间老旧的民房还能使我隐隐约约想起小学的轮廓。</p> <p> 王位山小学成立于1964年7月,当时是生产队的三间仓库做教室,一位民办老师叫陈连珍,一个小姑娘要教三个复式班,也就是说在一个班级里有一、二、三年级轮着上课,语文、算术、体育、唱歌等一肩挑,学生最多时达20多位,最少也有六七个。1972年通电,从此告别了摸着媒油灯的日子,过着电灯一亮说说唱唱的社会主义生活。九十年代初期,因原三间破旧教室成了危房,陈老师向德清、余杭主管部门申请建造教室,为此,双方各拨款一万元,在村和生产队的帮助下,新建了二间平屋。搬迁新教室哪天,同学们忙的不亦乐乎,唱着跳着哪个开心啊,无法用语言表达。1996年春,为了工作联系和村民生活的通讯方便,时任德清县委书记鲁善增特批给王位山小学一只大哥大(象砖头一样大),都说陈老师牛啊,她是德清县数千名教师中第一个配手机的。1997年因教学改革的需要,当时只有六名学生的学校转入筏头乡小学读书。从此,王位山小学告别了朗朗读书声。2003年,陈老师光荣退休。</p><p>当年的小学操场,现在是停车场。</p> <p>图为小学原址,如今已看不出学校痕迹</p> <p>当年这座民房挨着小学教室</p> <p>村民们还是以原始方法晒笋干</p> <p>这样的民房也剩下寥寥无几</p> <p>村民的老土灶还在</p> <p>小辈们留下的是喜悦</p> <p> 王位山德清界还有20多户人家,年青一代都在县城工作或外地创业,山上住的以老年人居多,山里人热情好客。90岁王苏姣老人,身体硬朗,耳聪目明,看到我们在她家门口站着就回屋拿了三只竹椅让我们坐。84岁的王法珠说:我19岁从东沈嫁到山上,生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小辈们都很好,想不到今天有介好的生活。</p> <p>留守着空房</p> <p>留守老人</p> <p>90岁的阿婆</p> <p>王方珠84岁</p> <p> 目前,王位山的德清和余杭地界,正在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计划依托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周边餐饮民宿等产业的发展,提高老百姓收入。</p> <p>开门“见山”</p> <p>登山游步道</p> <p> ”原界见山”的这家民宿,在周边的绝美山境之中,显得十分独特,好山好水好景,真是仙人住的地方。</p> <p>王位山,我还会来的。</p><p>除航拍外为手机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