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我们来说一下《橘颂》。</p><p>我吟诵的《橘颂》的基本调很简单,它只有两个调,上调和下调。</p><p>这个调的来源是昆曲,昆曲中唱楚辞就有一个调子,比如《玉簪记》中“琴挑”一折,有九歌体的琴歌:323212 6656,161445 1112。朱家溍先生曾以此调吟诵《湘夫人》。我只是给它缩减成四个字的旋律而已,没有其他变动。这就成了《橘颂》的基本调。现在你需要做什么呢?依字行腔改一遍,然后依义行调反复吟咏去改它。</p><p>“后皇嘉树”,基本调是3231。“后”对应3,可是“后”是四声,怎么办?要用腔音。你如果不想改这个旋律框架,不改这个调,你就要用腔音。你要么就改调,要么就改腔。最小的改动就是改腔,用腔音往下唱,“后”就唱成了32。“皇”呢?唱成12。“嘉”就唱3。我这里还加了一个尾腔。“树”呢?“树”的情况是这样的:如果这个字音短,从3到1这个过程就已经表示了这个字是去声,我们前面讲过单连顺断拖开的方法,这就属于“单”的情况。它就不需要有腔音,它是一个乐音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想拖长“树”字,拖长就会变平声对不对?所以为了避免它变平声,你就要加一个腔音,“树”就要唱成31或者21。</p><p>“橘徕服兮”,基本调是6656。“橘”怎么唱?56。后面几个字也是这样,二声就往上滑一下,四声就往下滑一下。</p><p>“受命不迁”,基本调是1645。怎么唱?“受”加一个腔音,“命”不需要,为什么呢?因为从1到6的过程就说明它是一个去声,而它又不可能是长音,它是在中间的字,所以它不需要腔音。“迁”,拖长5。</p><p>“生南国兮”,基本调是1112。“南”“国”两字各加腔音。</p><p>好,第一句明白了,后面就好办了。</p><p>“深固难徙”怎么唱?3231,“固”不需要腔音啊,3到2的过程就说明它是一个去声了,“难”也不需要腔音,2到3的过程就说明它是二声了。“徙”怎么办?三声,还得拐上去是吧?所以唱成12。</p><p>“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腔音的事就依此类推,不说了。最后一句多出一个字,楚辞经常是字数不固定的,但是节奏固定,字数多就得挤一挤,字数少了就得抻一抻。“纷其”这两个字是虚字,应该算一组,就挤一挤,一拍。</p><p>“曾枝剡棘,圆果抟兮。”“曾”这个字念céng。“青黄杂糅”,“黄”“杂”“糅”每一个字都得有往上的腔音。</p><p>“文章烂兮”,这个地方有个问题,是什么呢?什么叫“文章烂兮”?就是说这棵树“曾枝剡棘”枝繁叶茂,“圆果抟兮”结满了圆圆的果实,“青黄杂糅”这棵树五彩缤纷,“文章烂兮”是说它的花纹和图案是那么的绚烂,所以这句话非常有劲啊,但是基本调到这里是1112,是最低的平调,阴到不行。这个调子整体来说虽然是个阳调,但是这一句是个阴调。在这里,应该把它改成一个阳调。</p><p>我们说阴阳调可以是以句为单位的,所以我们在这里要依义行调,改阴调为阳调。一个平缓的调子要改的起伏,其实有很多种改法是吧?每个人都不一样的。我的改法是改成5112,这样就成了起伏的调子,而落音还是原来的,旋律框架没有变,就是基本调没有变。这样“文章烂兮”的感觉就出来了吧?这个就叫依义行调。前面的那些,是依字行腔。</p><p>这个明白,后面就都明白了吧?“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到“姱而不丑兮”用哪个调?1112还是5112?用后者。为什么?它有个“而”字表示转折,所以你不能用平调。</p><p>后面的情况也都是这样,不用一一解释了。后面我还有几个地方稍微改了一点调,像“苏世独立”的“独”,本身是二声,在这里又是强调,所以基本调的5312,正好处于最低点1,不合适,就改为35。“闭心自慎”,基本调是3231,“闭” 比“心”高,普通话语感上有点问题,我就改为2321。等等。大家可以看录像,那是在屈原投江的地方录的。</p><p>下面这个乐谱中的连音,实际上是腔音,并不是西方音乐中均匀的连音,但是我还没有表示腔音的符号,大家先这么看着,心里明白就行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