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仪青年 | 走出来与走回去——移民中学校友朱明媛

三峡中学六年级6班

<p>  五四,是属于青年的节日。一百年前,一群有着远大理想的爱国青年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让这一天为后人所铭记;而一百年之后,在清华,有这样一群青年,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在千里之外的青海为五四献礼。</p> <p>  4月28日,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青海湟中分队获得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的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是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旨在树立政治进步、品德高尚、贡献突出的优秀青年典型,反映当代青年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主要授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事迹突出、社会影响广泛、典型示范作用强、以青年为主要成员的先进集体。</p><p> “少年强则国强”,支教团成员的奉献和服务精神是清华人社会责任感的充分体现。而在这一届支教团中,就有移民中学优秀毕业生、校友,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精仪系的朱明媛。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支教团生涯,聆听她进入支教团以来的成长与收获。</p> <p>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了一件终身难忘的事。</p><p> ——朱明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壹</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埋下种子,生根发芽</p><p> 在朱明媛小时候,她看到一则公益广告,那位去偏远山区支教的女生给她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位相貌普通,笑容却有温暖人心的魔力的老师让她第一次接触到了支教;大一暑期实践分享会上,那个去乡村小学支教的支队深深地触动了她;大三社会实践年会上,听到当时的研究生支教团合唱团歌:“想去离太阳最近的天边,天边有格桑花盛放;想去养育她的黄河源,源头有布达拉守望……”她内心一颤,对研究生支教团的向往愈加强烈。</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改变命运,心系西部</p><p> 朱明媛来自甘肃的一个小县城,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农村,到父母一代才略有好转。是教育改变了父亲的命运,让父亲成为那座大山里数十年来的第一位大学生,走出了大山,进而改变了她的命运,父亲的经历让她坚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也让她深切地感受到了教育对改变偏远地区学子人生轨迹的重要意义。</p><p> 她所在的高中有四个实验班,班里的学生已经算是学校中的佼佼者,可最终的高考结果却并不算优异,县城中考出优异成绩,来到清华的学生也是屈指可数。在给亲戚家孩子辅导功课时,她发现他们村的教育更是落后,英语教育水平甚至比不上教育发达地区小学低年级水平。她清楚地知道,类似的问题太多太多,她只接触到了沧海一粟,这些都需要被解决,而支教,或许是这个改变中重要的一步。</p><p> 而她,从教育资源并不算富足的地方一路走来,通过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她仍然始终心系西部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数不尽的孩子们,希望他们也可以享受到好的教育,通过教育改变自己、家庭,甚至整个村庄的命运。她期望有朝一日她也能为偏远地区学子的教育贡献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益社工,积蓄能量</p><p> 参加研究生支教团,前往湟中支教之前,她先后在甘肃永靖、云南昆明和泰国普吉岛参加支教,学生年龄覆盖幼儿园小班到高三的各个阶段。支教经历不仅让她真切感受到西部教育的情况,还让她掌握了和学生交往的能力与技巧。</p><p> 在清华,她积极参加各项社工活动,从新生骨干到团支书,从社工课助教到暑校辅导员,从团委到学生会,组织、内联、宣传、体育,四年迎新、三年团队训练营、两年大会,社工让她获得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锻炼。从校园义务讲解到国际义务讲解,从精仪系年度志愿之星到校五星级志愿者,志愿贯穿着她的大学生活。大学的社工,志愿生涯为她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积蓄了充足的能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勇敢选择,投身支教</p><p> 心中一直埋藏着投身支教的种子的朱明媛,在研究生支教团报名时,第一时间就提交了自己的报名申请,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支教工作是教书育人,要踏实站好自己的每班岗,认真上好学生的每堂课;支教工作是拓展视野,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最高效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广阔世界、发现自己兴趣的机会;支教工作是把火点燃,点燃偏远地区学生对外界的渴望,点燃社会对西部教育事业的重视。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她时刻准备着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立足岗位、无私奉献,也甘愿成为那一簇星星之火,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前进,在未来发展形成燎原之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记</p> <p>  三月中下旬,五名志愿者接学校通知陆续返回支教地,并于4月上旬结束了为期14天的隔离,目前已经投入到线下教学工作中。清华研究生支教团青海湟中分队的故事,以及他们甘于奉献、的精神,将一直延续,激励后来的无数青年们。(转自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宣传平台—<span style="color: rgba(0, 0, 0, 0.9);">thu_jingxiaoyi,略有改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