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逛北京 : 清华大学

马德福

<h5><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由国家教育部直属,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b></h5><h5><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校名“清华”源于校址“清华园”地名。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迁长沙,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1978年以后恢复和发展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b></h5><h5><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恰如清华园工字厅内对联所书——“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b></h5><h5><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  北京是故乡,每次回京,游清华逛北大是必修之课。此美篇是2007年05月10日、2005年10月19日、2001年03月20日三次游清华大学时所拍,时隔十余年,属旧片新编,留作永久纪念。与前一篇《带您逛北京 : 北京大学》互为姊妹篇。</b></h5><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b></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以下是2007年05月10日游览时数码机拍摄</span></p> <h5>清华大学西校门</h5><h5>清华大学西校门由大理石筑成,位于中关村北大街上,正对着清华西路,与圆明园只有一街之隔,向西南方可遥望北大校园。西校门高大雄伟,两头威武的石狮忠实地守护着大门,正额上方镌刻着“清华大学”校名。西校门外交通十分便捷。西校门是1933年清华扩建西院住宅时修建的。</h5> <h5>清华大学西校门</h5><h5>清华大学共有九个校门,西校门是一个厚实的牌坊式门楼,是清华大学标志性的校门。</h5> <h5>清华大学纪念品服务处。</h5> <h5>“桂韵”</h5><h5>进西校门往东,过了校河桥,一块体积庞大、形状优美的天然奇石跃入眼帘。2001年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前夕落成,是广西校友会敬献给母校90周年的贺礼。基座正面的黑色大理石饰面上,镌刻着“桂韵”两个清新俊逸、苍劲雄浑的大字。“桂韵”为前寒武纪海底火山岩,约形成于十一亿年前。</h5> <h5>三峡石</h5><h5>一进清华西校门,在如茵绿草上,横卧一块精美俊秀大石,名曰“三峡石”,是1974届校友为纪念毕业30周年送给母校的礼物。</h5> <h5>清华大学二校门,为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额上刻有晚清军机大臣那桐1911年题写的“清华园”。始建于1909年,原为清华正门。1991年清华校庆80周年之际,得以重建。</h5> <h5>二校门</h5><h5>1991年,清华校庆80周年之际,在清华校友捐助下,二校门得以原址重建。如今,它以卓越的风姿,重新屹立于世人的眼前。</h5> <h5>大礼堂、日晷、草坪</h5><h5>清华日晷,别称1920级日晷,是清华大学的重要纪念物,据《清华园风物》记载:位于校礼堂前大草坪南端的古典计时器——日晷,原为圆明园遗物,1920届学生毕业时献给母校。在这座日晷的下部底座上,镌刻着1920届学生的铭言:“行胜于言”。</h5> <h5>日晷</h5><h5>日晷是清华大学的重要纪念物,其底座上镌刻的‘行胜于言’作为清华大学的校风,激励着一代代清华人成长、奋进。</h5> <h5>大礼堂</h5><h5>位于清华大学中部,与二校门隔大草坪相望,与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一起构成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1921年建成时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坐席900多个,是当时中国大学中最大的礼堂兼讲堂。</h5><p class="ql-block"><br></p> <h5>日晷、大礼堂、草坪</h5><h5>清华大礼堂是一座混合古典柱廊式建筑。</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礼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早期的清华大礼堂里高悬着两块匾额:一块“寿与国同”,一块“人文日新”。“寿与国同”是指清华成立的1911年刚刚建立的民国,然而民国命运多舛,在1949年后,大礼堂的“寿与国同”因时过境迁拆下另存了。“人文日新”的匾额悬挂至今,每次礼堂整修时都会重新油漆这个匾额,常被人用以称颂清华初创时期对人文的重视高于技术的那个年代,并用以鼓励全校学生提高人文社科修养。</span></p> <h5>大礼堂</h5><h5>大礼堂位于大草坪的正北端,大礼堂平面呈正十字形,南端为门厅,北端为舞台。礼堂采用古城堡风格的大圆顶,四周各堆砌了一块巨大的三角顶楣,十字形的坡顶与最高处的铜面穹顶相辉映。门前有四根汉白玉爱奥尼柱,高约两丈多,两人合抱,整体柱型设计规范而细腻,充满生气。</h5><p class="ql-block"><br></p> <h5>清华学堂</h5> <h5>清华学堂</h5> <h5>清华园</h5><h5>咸丰登基之后,将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现存清华园门匾是清代咸丰皇帝所赐。“清华园”三字为晚清军机大臣的那桐所书。</h5><p class="ql-block"><br></p> <h5>清华园</h5><h5>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称近春园,以东称清华园,清华园赐五皇子奕誴,近春园赐四皇子奕詝,俗称为“四爷园”。咸丰登基之后,将东边的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h5> <h5>清华园</h5><h5>现存清华园门匾是清代咸丰皇帝所赐。“清华园”三字为“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的叶赫那拉·那桐所书。</h5> <h5>清华园</h5><h5>原在此地建设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1911年开学,1913年清华学校将近春园等地并入,发展成为今日清华大学。</h5><p class="ql-block"><br></p> <h5>工字厅</h5><h5>工字厅原名工字殿,是清华园的主体建筑。因其前、后两大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恰似一工字,故得名。现在人们提到工字厅,一般是指以工字殿为主体的那所古式大庭院。</h5> <h5>工字厅</h5><h5>工字厅共有房屋100余间,院内曲廊缦折,勾连成一座座独立的小套院,形成这组建筑的主要特色。早年,曾有学者说,这就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原址,现在看来,固然根据不大,但也足以说明这所庭院的盛貌。</h5> <h5>工字厅</h5><h5>工字厅初建时,当然只是供皇室贵胄们别居享乐之用。建校后,便逐步具有了新的文化特色。开始,它是“学务处”所在地。学务处撤销后便成为学校文化娱乐和重要交往的中心。</h5> <h5>工字厅</h5><h5>前厅东屋(现称东厅)很长时间内作音乐室用。西厅为教师阅报室,后厅则经常有重要外宾驻足。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就曾在这里下榻。</h5> <h5>图书馆</h5><h5>清华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1912年改建为清华学校,建立清华学校图书室;1919年3月图书室独立馆舍(现老馆东部)落成,更名为清华学校图书馆;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1991年9月,由邵逸夫先生捐资和国家教委拨款兴建的新馆落成,后被命名为“逸夫馆”。</h5> <h5>图书馆</h5><h5>清华大学图书馆历经三个时期建成。其建筑可分为新馆和老馆两大部分。老馆又由最早的东楼和续建的中楼和西楼两部分组成。</h5> <h5>图书馆</h5><h5>东楼首建于1919年。整个建筑坐东朝西,清水红砖墙,与校园内的体育馆、大礼堂、科学馆被称为清华的“四大建筑”。</h5><p class="ql-block"><br></p> <h5>图书馆</h5><h5>1991年9月,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和国家教委拨款兴建的新馆“逸夫馆”落成。由关肇邺院士设计,新馆设计遵循“尊重前贤,尊重环境”的原则,保持了清华园原有的建筑特色,红砖墙、坡瓦顶、拱门窗,精雕细刻,朴实无华,又不拘于原有建筑形式,透出一派时代气息。</h5><p class="ql-block"><br></p> <h5>图书馆</h5><h5>1928年清华学堂正式命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后,图书馆于1930年3月开工扩建,于1931年11月竣工。馆舍面积增至7700平方米。当时年仅30岁的建筑师杨廷宝在这里完成了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成为名例的杰作。</h5> <h5>图书馆</h5><h5>新馆建成后图书馆馆舍总面积达27820平方米,阅览座位2800余席。校图书馆有宽敞明亮的阅览室13个,每周开放时间105小时,实行开放式借阅一体化服务,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和学习环境。</h5> <h5>图书馆</h5><h5>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逸夫馆大门前小广场有一水池,水池之中矗立一座青铜质喷水塔,喷水塔基座上镌刻着“CLASS 1922”。这是1922级毕业时捐献给母校的纪念物。</h5> <h5>图书馆</h5><h5>图书馆,在一座大学里,永远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这里钻研学问,学子在这里发奋学习,任何的学术成就都是和图书馆分不开的。</h5> <h5>清华园一隅。</h5> <h5>清华园小憩。</h5> <h5>水木清华</h5><h5>水木清华是北京清华园中的景点,位于清华大学工字厅的北侧。水木清华被称作清华园“园中之园”。 水木清华的主体景观是工字厅后面的一个荷塘,荷塘之畔垂杨山水之中掩映着一幢秀雅的古建筑,常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比。</h5> <h5>水木清华</h5><h5>水木清华的荷花池是清华园水系两湖一河之一(水木清华荷花池、近春园荷塘和万泉河),水域面积1000平方米,东边有一条小河流出,注入荷花池荷塘月色景区。</h5> <h5>水木清华</h5><h5>荷塘南侧的古建本为工字厅的后厦,为“水木清华”的正廊,正额“水木清华”据历史记载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御笔。“水木清华”出于晋朝谢混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正廊朱柱上悬有清代道光进士,咸丰、同治、光绪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h5> <h5>水木清华</h5><h5>水木清华,亦作“ 水石清华”。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语本 晋 谢混 《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宋书·隐逸传论》:“且严壑闲远,水石清华,虽复崇门八袭,高城万雉,莫不蓄壤开泉,髣髴林泽。”清《道藏辑要·吕帝圣迹纪要·在陆肇祥》:“襄邑有袁家山,明兵部尚书袁可立在陆园地也。四围林树,高耸岩壑,水木清华,景逾濯锦。”</h5> <h5>水木清华</h5><h5>咸丰皇帝即位后,借用99年前乾隆皇帝在此处的题词,把工字厅命名为“清华园”,清华园因此得名。</h5><h5>水木清华的景观设计者独具匠心,用山林环拢着一泓碧水,山水之间掩映着两座典雅的古亭,其中一亭中就悬挂着清华校徽的那座钟。</h5> <h5>水木清华</h5><h5>水木清华,亦被称作清华园“园中之园”。</h5> <h5>水木清华</h5><h5>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专业,是清华大学的优势专业,是国内高校的领军,影响力很大。被誉为水木清华。</h5> <h5>荷塘</h5><h5>1978年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30周年,把近春园荷花池边的古亭改名为“自清亭”,并于水木清华荷塘北侧树立朱自清教授的汉白玉塑像。但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所称的荷塘并非水木清华的荷塘,而是清华园中另一景近春园的荷花池。</h5> <h5>朱自清雕像</h5><h5>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48年8月12日因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h5> <h5>蒙民伟楼</h5><h5>蒙民伟科技大楼是清华校友、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蒙民伟先生(1927-2010)生前决定捐建的。蒙民伟先生是清华大学名誉校董、名誉博士、顾问教授和战略发展顾问。他一直关心和支持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十余年来先后捐建了蒙民伟楼大等多座建筑。</h5><p class="ql-block"><br></p> <h5>蒙民伟楼。</h5> <h5>闻一多雕像</h5><h5>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h5>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闻一多雕像。</span></p> <h5>马约翰雕像</h5><h5>马约翰(1882—1966),我国著名的体育家,在体育理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方面都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博得了人们的尊敬。他自己终生坚持体育锻炼,身体非常健康,年逾80,鹤发童颜,仍生气勃勃地工作,被誉为“提倡体育运动的活榜样”。</h5> <h5>甲所</h5><h5>甲所宾馆地处清华大学工字厅南侧校友林中,环境清幽,雅致。始建于1917年,曾作为清华大学校长的官邸,入住过清华历史上有名的校长梅贻琦。</h5><h5>1981年起,经过逐步翻修,成为清华校内著名的专家招待所,一直以悠久的历史和优质的服务,实现着“无星级宾馆有星级服务”的承诺,圆满接待过许多重要的来宾和会议。</h5> <h5>“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校训。</h5> <h5>中央主楼</h5><h5>在清华大学东区,伫立着一座体态巍峨的建筑,坐北朝南,数里之外清晰可见。这就是中央主楼,由西、东和中央三部分组成,分别以四个“过街楼”联成整体。如此庞大的单体规模,在20世纪60年代的高校里可谓首屈一指。</h5> <h5>清华大学正门</h5><h5>清华的主校门位于清华园东南角,正对着宏伟的主楼,全部由花岗岩装饰、由八根高大的石柱组成。主校门外有一块巨大的卧壁,正面刻着“清华大学”校名、背面是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h5> <h5>清华大学正门。</h5><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 <h5>以下是2005年10月19日游览时拍摄的,胶片机照片翻拍</h5> <h5>二校门。</h5> <h5>清华学堂。</h5> <h5>“行胜于言”日晷。</h5> <h5>“行胜于言”日晷。</h5> <h5>清华园。</h5> <h5>清华园。</h5> <h5>图书馆。</h5> <h5>图书馆。</h5> <h5>水木清华。</h5> <h5>朱自清雕像。</h5><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 <h5>以下是2001年03月20日游览时拍摄的,胶片机照片翻拍</h5> <h5>1. 二校门;2. 大礼堂;3. 清华学堂;4. “行胜于言”日晷。</h5> <h5>1.图书馆;2. 清华园一隅;3. 清华七十五周年校庆纪念亭;4. 清华主楼。</h5> <h5>闻一多雕像(上)、马约翰雕像(下)。</h5>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纪念邮票(2011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纪念邮票(2011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纪念邮票(2011年)。</span></p> <h5>🌹🌹🌹🌹🌹🌹🌹🌹🌹🌹🌹🌹🌹🌹🌹🌹🌹</h5><h5>谢谢观赏!</h5><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