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心的美篇

感恩的心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nbsp;&nbsp;&nbsp;品读《红楼梦》有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五一长假,宅家闲着无事,便再次阅读《红楼梦》一书,逐字逐句,一回一回的细细品读,让人如痴如醉,感觉趣味无穷。《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首,古代人情小说的巅峰之作,可谓家喻户晓。我前后读过三遍,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是爱读,每次阅读的感受都不相同。就象听歌一样,小时候听的是旋律,长大后听的是歌词,现在听的是自己的故事,“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也是曲中人。”如今再次品读,从中获得的是一种“童心来复梦中身”的人生体验和艺术享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红楼梦》以真假有无之事,道尽了人间红尘的悲欢离合,炎凉世态。它取材于作者自己年少时代的哀和乐,歌与泣,以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一块灵石的神话传说开篇,演绎出荡气回肠,撕心裂肺的《红楼梦》,又名《石头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红楼梦》共一百二十回,看似写的生死离别,饮食男女,爱恨糾葛,现实梦幻,实质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兴衰,比喻为“灯将尽,大厦倾”。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摧残,对妇女的蹂躏和对美好的东西的摧毁,塑造了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人物典型。在那样的年代,男人可以三妻四妾,但女人只能守身如玉,从一而终,男人死了妻子可以再娶,女人死了丈夫只能守寡。王熙凤可以说是一个厉害人物,贾母说她是“泼皮破落户儿”,凤辣子。用秦可卿的话来说,“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及你”,但任凭贾琏在外沾花惹草,她也只能忍气吞声,面对外面的诱惑依然守身如玉。更可悲的是李纨,她青春丧偶终身未嫁,活得如稿木死灰一般。爱情是人间最美最纯洁的东西,正如歌德所说“是人世间的至洁至纯”,然而,如此纯洁美好的宝黛三世情缘,却被狸猫换太子一个调包埋葬,黛玉含恨而死,魂归离恨天,宝玉撒手悬崖,遁入空门。书中人物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是一种叛逆和觉醒,特别体现在贾宝玉和秦雯身上。宝玉出生于书香之族,钟鼎之家,违背父母意愿,天生不爱读书,厌恶“仕途经济”,不爱江山爱美人。他对“娥冠博带”的“须眉男子”深恶痛绝 ,他说:“女人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 ;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这无疑是对男尊女卑的一种挑战。他对大观园这个女儿国里的姑娘们充满了爱和敬,悲和愤 。可是这样一个心地纯洁善良,怜香惜玉的多情公子,被贾政骂成“淫魔色鬼,酒色之徒”,这无疑是对宝玉叛逆精神和觉醒的不满。秦雯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更为当时的社会所不容,《红楼梦》的唱词就注定了她的命运,“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朝人怨”,按照“贼的儿子永远是贼”的逻辑,秦雯作为一个奴仆,要守好奴仆的本分,更不能有非分之想,她不甘为奴,要与主子平起平坐的反叛精神,终朝诽谤羞愤而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红楼梦》把女性赞美成“山川日月之精秀”,把他们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千姿百态,让人看了眼绿鼻血。从字字句句中感受到他们美的特质,这种特质,可以用“病”、“冷”、“活三个字”来形容。林黛玉,说她“病”,弱不禁风,病如西子,“是个美人儿灯,风吹吹就坏了”。她美如高岭之花,给人一种不可亵玩的疏远气质,让人特别伶惜。薛宝钗,说她“冷”,“任是无情也动人”,“不关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有一种冰雪覆盖下的冷艳和高贵,美到心醉 。 晴雯,说她“活”,“是一盆才透出嫩箭的兰花”,青春活泼热情,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可谓出神入化,仿佛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美人儿从纸上向我们翩翩走来,这无疑给我们一种美到极致的艺术享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品读《红楼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一样的感受。如同"少年听雨歌楼上,壮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 。少年的我们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经历了壮年飘泊孤苦才会触景伤怀;在年老的岁月里踽踽独行,才知孤单寂寞。所以品读《红楼梦》犹如品读自己的人生。我们有过童年,才有回忆的温馨,我们有过18岁的怦然心动,20岁的一见钟情,才能真正感悟到宝黛之恋的荡气回肠,凄婉动人。我们有过生死离别,才能真正理解黛玉葬花的委屈和无奈,元春省亲的不舍与无助,黛玉之死,宝玉出家,斯琪殉情的悲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当我们历经沧桑,在滚滚红尘中苦苦挣扎,在蹉跎的岁月里艰难前行的时候,不仿看看《红楼梦》,也许很多纠结的事情,忘不掉的过去,舍不得的当下都会得到释然。方知,繁华红尘,也不过烟雨一场,如此便安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b><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