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诗欣赏

赵成俊

<p>《题龙阳县青草湖》</p><p> </p><p> 唐珙</p><p><br></p><p>西风吹老洞庭波,</p><p>一夜湘君白发多。</p><p>醉后不知天在水,</p><p>满船清梦压星河。</p><p><br></p><p>公元1706年(康熙45年),由曹寅(曹雪芹的爷爷)主持,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十人参与,用一年时间编成了众所周知的唐诗总集《全唐诗》,书中共录入唐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为后人对唐诗的研究,包括现代读者在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p><p><br></p><p>《全唐诗》卷七百七十二,收录了唐珙这首《题龙阳县青草湖》诗,书中介绍作者唐珙是晚唐人。但是,经过近代中山大学陈永正教授考证,发现这首诗不是唐诗,而是一首元诗。作者唐珙,也不是晚唐诗人,而是元末明初诗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事呢?除了当时编撰《全唐诗》时参考文献错乱外,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这首诗写得太好,具有唐诗的品格特征,读后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唐珙的这首诗。</p><p><br></p><p>首先,从诗题《题龙阳县青草湖》来看,唐珙这首诗是一首纪游诗。诗题中的“龙阳县”也就是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青草湖”则位于洞庭湖的东南。因为“青草湖”与“洞庭湖”两水相通,所以唐珙在正文中便写成了洞庭湖。古人写纪游诗有二点,要么赞美山水而寄情于山水,要么凭吊名胜而托意于名胜,这首诗正是唐琪为了赞美与寄情洞庭湖而写。</p><p><br></p><p>我们来看看诗的开篇两句:</p><p>“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p><p><br></p><p>随着秋风的劲吹,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了层层浪波,似乎是衰老了许多,更是使得美丽的湘君,一夜之间愁成了满头白发。诗人借以对神话的幻想,反映出是时境界的逐渐深入。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唐珙在游览洞庭湖时,正值萧瑟的秋天,所以他的悲秋之意可想而知,但诗人在此,又没有直接去写自己的悲秋之情,而是塑造了一个白发湘君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悲秋之情。湘君,是尧的女儿,舜的妃子。传说湘君闻帝舜死于苍梧之野,追随不及,啼竹成斑,死后化为了湘水女神。这样一个美丽的湘水女神,却一夜之间白了头,其愁思也就不言而喻了。从唐诗的品格特征来看,这点正是富于形象性的具体表现。渺茫的洞庭湖水本是无情之物,诗人却以一个“老”字,融情入景,不得不说是神来之笔。</p><p><br></p><p>我们再来看看诗的后面二句:</p><p>“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p><p><br></p><p>喝醉以后忘记了水中的星辰只是天空倒影,睡梦中仿佛双桨在灿烂的银河之中摇荡。从这两句诗的意境来看,显然诗人着重于对梦境的描写。虽说古诗中对梦的描写很多,但这两句绝对算是很美好的一笔。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它具有大胆的想象,从而赋予了它浪漫主义色彩。</p><p><br></p><p>大家都知道梦境是虚幻的,唐珙在这里却用虚实结合,显得真实可信。虽然诗人没有具体去写洞庭湖水,但湖水必是清澈澄明的,只有清澈澄明的湖水,才能展现出“船在天上”与“天在水中”这样美妙的画面。正是因为有了这清澈澄明的洞庭湖水,才让诗人的梦境显得真实可信。</p><p><br></p><p>诗人对于梦境的描绘,有一种摆脱尘嚣的愉悦感。结合前两句的悲秋之情,我们便知诗人对于现实是不满意的。诗人为何会对现实生活不满意?诗中没有明说,我们可以想象是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等。但这首诗是清新奇丽,风格明朗的,即然诗人能够在船上安然进入梦境,便可说明他游览洞庭湖时的心情是怡然自得。</p><p><br></p><p>综观唐珙的这首诗,富于形象性和大胆的想象,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笔调轻灵,构思新颖独特,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缥缈奇幻的诗境。而这些都非常符合唐诗的品格特征,也就难怪《全唐诗》的编者们把唐珙误认为是唐人,把这首诗误认为是唐诗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