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i>文:念想</i></b></p><p><b><i>编排:念想</i></b></p><p><b><i>音乐:红枣树</i></b></p> <p><br></p><p><b><i>谨以此篇,献给母亲节和父亲节,献给伟大的劳动者。感恩父母,感恩乡亲们,赞美他们的勤劳和纯朴,光荣和伟大。</i></b></p> <p>你见过照片上这样的劳动场面吗?每当看到我收藏的这些经典而又珍贵的老照片时,总让我魂牵梦绕那片土地。每一张照片,凝结着祖辈们的辛勤和纯朴。仿佛都是记录着我那流逝在时光里的岁月,记录着我童年的美好回忆,唤起了我对故乡的眷恋……</p> <p><br></p><p>立夏过后就是小满,家乡收割的季节即将到来 。打小出生在农村的我,父母和乡亲们收割麦子时,那繁忙勤劳干劲儿冲天的场景,一直都萦绕心头,历历在目。</p> <p><br></p><p>记得80年代前后,在麦子成熟的季节里,家乡的人们是起早贪黑,无论男女还是老少,就连我们村里的学校也要临时放麦收假,都全部出动抢收麦子。挥起镰刀就这样一镰刀一滴汗的抢收麦子,那时人们干活儿的激情很高。</p> <p>那时候我经常听父母说:麦熟一晌,不割就炸响。也就是说,如果一过了一晌午还没有收割的话,麦籽就会炸在地里。</p> <p><br></p><p>那时候,没有收割机。所以,为了赶收麦子,记得母亲总是每天早上起得很早,先蒸上一锅馒头,然后带着馒头等就去地里收割麦子了。</p><p><br></p><p><br></p><p>到了饭点,都不回家,天当帐篷地当桌子,割下的麦捆当凳子。就这样狼吞虎咽的,美美的吃上几个馒头,挟一点咸菜,喝上一碗白开水,接着收割。</p> <p>生产队的时候,放麦收假,老师都要带领我们在田地里捡麦穗。有老师和同学们参加集体劳动,感觉那种场面特别开心。前边有乡亲把麦子拉走,后边我们就去捡掉下的麦穗,总之,不会丢下地里一颗麦穗的。</p><p><br></p><p><br></p><p>有时候老师会在田地里,给我们举行捡麦穗比赛,看谁捡的麦穗多,地上捡的又干净。</p><p><br></p><p><br></p><p>每当这时候老师都会讲:这粮食来之不易,粒粒皆辛苦啊!“一粥一饭,恒念物力维艰!” 如今想想,那时既参加了劳动,又受到了教育,幼小的心灵受到了熏陶。</p> <p>70年代没有机动车,更没有收割机。所以乡亲们把收割的麦子,都是用木头自制的架子车,就这样一车一车的拉到麦场上。</p><p><br></p><p><br></p><p>生产队里养的有牲口,一般拉麦子都会用牲口来拉。</p> <p>因为麦田的地是虚软的,如果没有牲口,装一架子车小麦,从田地的那头拉到这头,然后再拉到麦场,特别费劲!有时候你车上的麦子没装好,弄不好半路还会翻车,那就更麻烦了。</p><p><br></p><p><br></p><p>那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说:谁会不会干农活 </p><p>儿,就要看他会不会装小麦车。因为成熟的小麦秸秆又光又滑,说实在的,那个时候装小麦车可就是一种技术活儿。</p> <p>拉回麦场的小麦,要趁着大好天气,让牲口拉着石磙不停的碾。天气越热越加把劲儿碾。就这样人和牲口,一圈一圈的转着,碾一遍翻一遍……我记得每年在碾场时,都有人和牲口热倒或是累倒在场上的。</p><p><br></p><p><br></p><p>一般情况下都在中午碾场 ,哪怕天气有多么热,都得抓紧时间碾。因为这个时候,天气越热,小麦越干燥越是容易把麦籽碾下来。</p><p><br></p><p><br></p><p>麦场上那是背朝太阳,面朝晒得热气腾腾的麦子秸秆,上晒下炕的,人和牲口都是累得满头大汗。人们的脸晒得就像小毛驴的皮毛那么黑。</p> <p>到了80年代初,土地承包给了各家各户,于是村上就有一两户买三轮小拖儿了。</p> <p><br></p><p>这时就用三轮小拖儿碾麦子,既快又省劲儿。可是全村只有一两台小拖儿,所以一到晴朗的天气,碾场的人都要排队挨号。</p><p><br></p><p><br></p><p>碾场是个功夫活儿,时间紧任务重,开小拖儿的乡亲是碾完这个麦场,赶紧还得去另个麦场……碾一遍,需要翻一遍,就这样反复要很多次,才能把麦穗上的麦籽全部碾掉。</p> <p>麦籽碾下来之后,乡亲们把麦籽堆在一起,然后再趁风把麦糠扬出去,剩下的都是粒粒饱满的麦籽。</p><p><br></p><p><br></p><p>你千万别小看扬场,这可是真正的技术活儿,一般的人是不会扬的。</p><p><br></p><p><br></p><p>记得那个时候,我父亲和乡亲们每年到这个季节,都会站在太阳底下,不停的一木锨一木锨的扬。因为那时父亲是生产队的扬场技术员,一季下来,父亲双手都会磨出泡,即便磨出泡也要坚持,只有把麦籽扬得干干净净的才罢休。那时候我总站在一旁,那感觉是既心疼又自豪。</p> <p>生产队的时候,扬干净的麦籽,就会趁好天在场里晒一晒,然后装在袋子,会按人头或公分,把粮食分给各户运回去归仓。</p><p><br></p><p><br></p><p>后来土地分给各家各户承包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打下来的小麦就各自拉回家归仓。</p> <p>打完了麦子,大人们会把麦秸秆垛起来。</p><p>垛秸秆垛也是有讲究的,为了不让桔梗被雨水淋到而发霉 ,一般会垛成大大高高的椭圆形状。</p><p><br></p><p><br></p><p>这样存放起来,秸秆可是牲口全年的饲料。</p> <p>那时最快乐的就是我们小孩子,麦场是我们玩耍的最好场所。那个时候,根本没有什么玩具,但是我们的游戏玩得特别丰富多彩。</p><p><br></p><p><br></p><p>我们会在麦秸堆里爬山、翻筋头、捉迷藏、抓小鸡等,玩各种游戏,无忧无虑真是快乐!</p> <p>后来村上有一两台笨重的小型脱粒机了。于是,乡亲们就排队挨号,可以用脱粒机来打麦子了。</p><p><br></p><p><br></p><p>为了保证颗粒归仓,所以赶时间打麦子,有时机器和人连夜不休息打麦子,一口气打完为止,可没人叫苦。</p><p><br></p><p><br></p><p>那时候乡亲们在田间地头或打麦子,干活干得又热又渴,身上直冒烟的时候,如果有骑车卖冰棍的来了,买块冰棍儿吃就是最好的奢侈最幸福的事了。记得当初冰棍儿是五分钱一个,后来是一毛钱一个。人们吃着冰凉冰凉的冰棍儿,是笑在脸上,甜在心里……</p> <p>90年代初,乡亲们就用新型的大型脱粒机来打麦子了。这样既省劲儿又快速,但还是需要很多人。</p> <p><br></p><p>虽说用脱粒机打麦子比较省劲,可干这种活是非常脏的。等打完了麦子,每个人都弄得灰头土脸的。因为麦秸秆特别扎手,所以每个人的手都会划破了很多伤痕。但是乡亲们看到粒粒归仓丰收的景象,心里是特别高兴的,每个人都是笑容满面。</p> <p>打下来的麦秸秆儿,还有很多用处。乡亲们用铡刀把秸秆铡成一截一截的,存放起来,冬天它是牲口最好的饲料。</p><p><br></p><p><br></p><p>桔梗还是盖房子垒墙的最好原料,那时也可以烧火做饭用。</p> <p>不管生产队也好,承包户也好,乡亲们把打下来的小麦,装满一车一车,很积极的像一窝蜂似的去交公粮。</p><p><br></p><p><br></p><p>每年打下来的小麦,都要交给国家一半多,并且要挑选颗粒最饱满的,最优质的小麦交给国家。</p> <p>记得小时候,我家交公粮,父母亲都是捡得很干净,还要过筛子,把土粒和瞎麦子筛出来,晒得特别干,然后挑优质的小麦去交。</p><p><br></p><p><br></p><p>最主要的是,交公粮食时得起早贪黑,可还是排着像长龙似的长队,大车小辆堵满了整条路。有时候挨不上号,那就得睡在粮车上一晚,第二天再交。当时那缴公粮的场面很是壮观。可想而知,全国那么多成市里人吃的饭,都是农民交的公粮,乡亲们没有人喊亏。</p> <p>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农村实现了机械化,随着机械化的推广,收麦子再也不需要那么多人力,变得简单易行。</p><p><br></p><p><br></p><p>时光匆匆,岁月蹉跎。如今我的父母已不在了,可父母和乡亲们的善良和纯朴,勤俭和辛劳的作风,一直影响着我。记忆里的碎片不曾消散,且愈久弥深。</p> <p><br></p><p>小时候家乡乡亲们劳动的故事,那忙碌的场面,幸福纯朴的笑容,那一幅幅画面成为我们一代人的美好回忆。那每一个画面融化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p><p><br></p><p><br></p><p>那是我割舍不掉的最美家乡的联系。无论走到哪里,情愫里家乡的美好,心中的那片黑土地,让我魂牵梦绕……</p> <p>念想写于. 2020—5—4</p><p>图片: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