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少年让我担忧

七四班

<h3>  学生们在写半命题作文《这样的人让我……》,在批改的过程中,一篇作文引起我难以抑制的过度焦虑,一吐为快,如有小题大做且当Break wind。</h3> <h3>原作大意是:</h3><h3> 某次乘坐公交车,偶遇中老年人,小作者自认为中老年人倚老卖老讨了个座位,而小作者还颇有些困意,但最终让座。可以推测作者此时还属小学生,临近结尾未获得一个赞,由此对中年讨座叔(姨)产生了叹息之悲。</h3><h3> 第二次,小作者偶遇乘车中年大叔与公交司机的不对等骂战,最终众人劝说和解。小作者对此无可奈何,只能叹息。</h3><h3> 我之担忧亦由此而起。</h3> <h3>  每每遇到这样的烦恼。我只能想到这段文字,翻译过来就是:</h3><h3><br></h3><h3>纳粹杀共产党时,</h3><h3>我没有出声</h3><h3>——因为我不是共产党员;</h3><h3>接着他们迫害犹太人,</h3><h3>我没有出声</h3><h3>——因为我不是犹太人;</h3><h3>然后他们杀工会成员,</h3><h3>我没有出声</h3><h3>——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h3><h3>后来他们迫害天主教徒,</h3><h3>我没有出声</h3><h3>——因为我是新教徒;</h3><h3>最后当他们开始对付我的时候,</h3><h3>已经没有人能站出来为我发声了。</h3> <h3>  老气横秋,暮气沉沉,少年老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利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少年应该与此无关呐!</h3><h3> 起初,有好心科任老师如此评价孩子们,我还不太相信,可现实不得不使我相信。</h3><h3> 以下举例:</h3> <h3>  这块讲台承蒙被赞——整洁干净。但是我心伤悲。因为这不是孩子们的自觉,也不是哪位同学为集体,甘于牺牲自己,主动承担脏累差。事实是:我实在看不下去了,自己动手打扫,之后不到一分钟被拍走。难道是我的问题喽?</h3><h3> 百思不得其解。专人有,卫生委员有,天天监督,量化管理也在及时跟进呀。</h3> <h3>  谁人不想成为最靓的仔?谁人未曾有过明星梦?刘德华、成龙、古惑仔……,哪个不是我中学时代“卧谈会”的主人公?可我也没有因此而去染发,没有因此而去跑酷,没有因此去纹身,没有因此而去提一把砍刀……</h3><h3> 因为</h3><h3> 爸爸妈妈告诫:少给老子懂乱子!</h3><h3> 也有可能是乖孩子一代的悲哀命运!</h3><h3> 而如今,有些爹妈竟对孩子说:么事,嫑怕,懂哈乱子,妈给你了!</h3><h3> 或许是个性一代的先天优势,时代不安全感的强烈烙印罢!</h3><h3> 可我想反问,只顾个性的一代:集体的窗户要不要擦干净?集体的扫地水全用污水?</h3><h3> 心灵的窗户蒙尘了,有乖孩子一代来疏导。可是个性的一代,连清洗抹布是选择水桶还是水盆都不清楚,这不知又由谁人来背锅?</h3> <h3>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少年应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不知道秉持利己主义观念的孩子们:什么时候肯拖着黑肿的小腿与队友踢完剩下的比赛?什么时候肯在同学们落座前,将教室清扫干净?什么时候能将一句话铭记于心,并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呢?哪句话?</h3><h3> 李镇西——“要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快乐!”</h3><h3> 不知道,你们心中何时才能由我转变到你,乃至你们,最终到达人们。</h3><h3> 这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大学老师曾调侃到:陕北人的脑门上有两个字——憨厚。可通俗地理解为普通话的老实,在利己主义者看来恐怕应该是三个字:灰着了!</h3> <h3>  请大声喊出来:劳动最光荣!</h3><h3> 孩子们,请别叹息,该说时说,该做时做。“动如脱兔、静如处子”,而不应该是公交上成人眼中的中小学神兽:叽叽喳喳的小鸟,还伴随着口吐芬芳,问候爹妈,烤肠飘香,满嘴油腻,孜然扑鼻。</h3><h3> 孩子们,请别叹息,该出手时就出手。灰就是精,精反而是灰,灰点挺好的。你可曾听说过:雪崩中,没有一片无辜的雪花?</h3><h3> 孩子们,请别叹息,不该出手时就别出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h3><h3> 孩子们,请别叹息,时代强音上需要少年你们的担当。缩手缩脚,畏畏缩缩,本就不是华夏男儿之风范,《木兰诗》我们才学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