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瘟疫突然肆虐,武汉封城全国高强度防疫,经济社会活动停滞,人们只能宅在家里。<br>百无聊赖,回想起三个月前的西藏自驾游。<br>2019年10月初从青海格尔木沿青藏线到拉萨,途经可可西里无人区、唐古拉山……。<br>回程走川藏线318国道到邦达,然后转214国道北上,途径青海玉树、巴颜喀拉山到共和县,结束青藏高原之行。<br>翻出部分照片,制作美篇,并盼疫情早日结束,再次出行。</h3> <h3>路就有多远,心就有多远。<br>摄于西宁至格尔木高速公路。</h3> <h3>远远在天地之间行驶的青藏铁路列车,犹如链接可可西里无人区与苍穹的拉链。</h3> <h3>藏羚羊穿过公路,徘徊在铁路大桥附近。</h3> <h3>远处是雪山,公路旁荒漠的可可西里无人区不时可以看到几只或十几只藏羚羊在觅食。</h3> <h3>藏羚羊栖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早晚觅食,善奔跑。可结成上万只的大群。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徙。由于常年处于低于零度的环境,通体被厚密绒毛,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br></h3> <h3>雌性和雄性藏羚羊活动模式不同。 <br>雌性藏羚羊后代会随着成年雌性藏羚羊每年从冬季交配地到夏季产羔地迁徙,行程300公里。 <br>雄性藏羚羊后代则会离开母亲,同其它年轻或成年雄性藏羚羊聚到一起,跟随父辈们逐渐成长。</h3> <h3>走过可可西里无人区不久就到了五道梁,青藏线流传这样一句话“到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br>五道梁因海拔和地势的原因,空气不流畅,又因这一带土壤含汞量较高,植被较少,造成空气中含氧量很低,被认为是青藏线上最难的地段,很容易发生高原反应。<br>五道梁停了很多大货车,为了不"哭爹喊娘",我们只是停下来到一个餐馆讨要了一些热水,继续前行。<br>前面就是传说中的青藏公路的最高点唐古拉山。</h3> <h3>唐古拉山垭口海拔5200多米,雪山湖水倒映。</h3> <h3>从唐古拉山下来是安多县,平均海拔约5200米,县城所在海拔4800米。2015年进藏我曾经在那里过夜,高原反应头痛几乎通宵未睡。<br>我们傍晚到了那曲县(海拔4650米),这里是从格尔木进出西藏的必经的中途落脚点。但是我们误认为前方路况很好,决定不在这里住宿,继续前行三百多公里当天赶到拉萨。<br>虽然事后我们确实晚上三点到了拉萨,但由于这段路程正在建造高速公路,很多地方改道,要在狭窄的沙石路面上,在来往施工的大型工程车中穿行,其危险和辛苦远远大于前一段路程。<br>“老夫聊发少年狂”我们走了一段疯狂的路程。</h3> <h3>布达拉宫很大很高,对于内地游客需要克服高原反应爬那些陡峭的台阶,不少游客因此中途就退下去了。</h3> <h3>布达拉宫是藏民顶礼膜拜的圣地,文物宝藏琳琅满目,尤其是供奉的历代达赖喇嘛灵塔,灵塔的大小和装饰基本比照历代达赖喇嘛的历史地位,极尽富丽堂皇。<br>虽然内部并没有全部开放,但也足以让人终身难忘。<br>布达拉宫历经西藏地区的政权更迭而毁坏和重建,目前看到的布达拉宫重建于1645年-1693年。<br>进入宫殿门口的壁画,据介绍是重建布达拉宫之初的作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br>游客从这里开始就不允许拍照了。</h3> <h3>令人神往的布达拉宫。<br>在旅游旺季,布达拉宫一票难求,幸好我们去的时候是淡季,通过住宿的如家酒店参加布达拉宫的一日游。<br></h3> <h3>作为鸟友,我们此行还为了拍摄一些西藏特有的鸟种,如棕尾虹雉,在国内它不仅只能在西藏,而且只能去拉萨三百多公里的卡久寺才能拍到。<br>从拉萨去卡久寺途径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错和神秘的普莫雍错,远眺海拔7600米的库拉岗日雪山。</h3> <h3>羊卓雍措有的人简称羊湖(并非藏北的羊湖),藏语意为“碧玉湖”,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像珊瑚枝一般,因此它在藏语中又被称为“上面的珊瑚湖”。</h3> <h3>普莫雍错位于喜马拉雅山主山嵴北坡,世界最高一个大型淡水湖和毗邻的沼泽地。水源来自南面山区库拉岗日雪山(山峰7,600米)的溶雪,出水向东流经一条短河进入羊卓雍措。</h3> <h3>库拉岗日山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洛扎县境内,号称西藏中部地区“四大神山”之一。海拔7538米,屹立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主脊线上,整个雪山由三座高峰组成。与库拉岗日相依而立的有6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远远望去,众峰并肩,宛若一道顶天立地的冰雪屏障。</h3> <h3>停车拍照的这个垭口海拔5400多米,是此行海拔最高的地段。<br>我们被大自然的壮美折服,为库拉岗日雪山雄浑的气魄震撼,完全忘掉了高原缺氧带来的头痛和晕眩。</h3> <h3>卡久寺全称“吉祥隐修院”,公元1570年所建,位于洛扎县拉康镇背后名为“佳普晋”的云雾缭绕的山巅上,距县城75公里,海拔4019米。</h3> <h3>清晨的阳光照射在远处的雪山上,就是人们常说的“日照金山”。</h3> <h3>卡久寺所在森林茂密,终年被云雾缭绕,犹如地处仙境。</h3> <h3>这就是传说中的棕尾虹雉,当地人称之为九色鸟。</h3> <h3>棕尾虹雉是雉科虹雉属的一种。形象非常美丽,尤其是色彩绚丽的雄鸟,是虹雉中羽冠最漂亮的。分布于中国西藏南部、尼泊尔等地,是尼泊尔的国鸟。</h3> <h3>从卡久寺回拉萨再次路过普莫雍错,蓝天白云下湛蓝的湖水令人心醉,这是用手机拍摄的一段视频。</h3> <h3>回程在普莫雍错遇到了一群奔跑的精灵,最初以为是藏羚羊,回来后整理查找资料才知道那是藏原羚,直观的区别是藏原羚屁股后面的那两块白斑。</h3> <h3>藏原羚是典型的高山寒漠动物,是青藏高原特有种,有“西藏黄羊”之称。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原羚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性情温驯活泼,容易接近驯化。</h3> <h3>黑颈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上唯一在高原繁衍生息的鹤类。<br>我们曾经去过云南昭通等地寻找拍摄黑颈鹤,黑颈鹤非常警觉很难接近,拍的很不理想。而这次在羊卓雍错公路旁的湖滩湿地拍了最清晰,最漂亮的黑颈鹤,是意外的收获。</h3> <h3>沿途还拍到了大鵟。</h3> <h3>斑头雁</h3> <h3>胡兀鹫</h3> <h3>公路边的高山兀鹫。</h3> <h3>野生的鸟类和人类有一个安全距离,内地的鸟儿戒备心重,远离人群。<br>在藏区,由于藏民信仰藏传佛教,不杀生,所以鸟儿不怕人,在那里可以近距离拍摄。</h3> <h3><br>藏区的寺庙每天清晨要在寺庙外围撒些青稞,给鸟儿和其它动物布施。各个寺庙地理位置的不同,鸟儿的品种也不一样,比如2018年11月我们在川西的帕姆岭寺拍到了血雉,在卡久寺是棕尾虹雉。<br>我们下一个计划拍摄的西藏特有鸟种是藏马鸡,拍摄地点在离拉萨四十多公里的雄色寺。</h3> <h3>雄色寺位西藏曲水用劲境内,拉萨河下游南岸的雄色山山谷山坡上,是目前西藏境内最大的一座尼姑寺院。<br>雄色寺除了其佛教地位,还有一点也深深吸引着远方的客人前去,那便是雄色寺周边栖息着的独有的高原候鸟---藏马鸡。</h3> <h3>雄色寺的僧尼。</h3> <h3>从停车场沿着曲折的小巷向上走,两侧的藏式房子外墙都是白色。<br>小巷非常干净,在蓝天白云下,宁静圣洁。</h3> <h3>想起在希腊圣托里尼小岛看到的白色的街巷,和雄色寺的小巷一样圣洁。</h3> <h3>藏马鸡雄鸟的体长为72-81厘米,体重1500克。头顶被以黑色的软而卷曲的短羽如绒,头侧裸出,满布绯红色疣状突,格外醒目。藏马鸡的羽色介于白马鸡和蓝马鸡之间。</h3> <h3>振翅的藏马鸡</h3> <h3>目前去西藏有青藏线、川藏线、滇藏线和新藏线。<br>好马不吃回头草,青藏线走过了,我们也不打算走回头路,于是踏上了闻名遐迩传说中的318川藏线。<br>拉萨到林芝的高速公路已经通车,约400公里,沿途有停车区,路况很好。</h3> <h3>此时深秋,彩林斑斓,在高原通透的光线下,令人心旷神怡。</h3> <h3>沿着拉萨至林芝的高速行驶,看着车窗外秋色和山川,寻找老318国道的痕迹。<br></h3> <h3>2015年进藏走318川藏线,在尼洋河畔一座木桥边停留休息,看着河水清澈湍急,汹涌澎湃。<br></h3> <h3>如今走高速,只能看着远处的尼洋河平静的流淌,不能像这张照片那样沿着尼洋河慢慢欣赏老318国道两侧的美景</h3> <h3>虽然说林芝鲁朗之间的色季拉山垭口是观看南迦巴瓦雪山的最佳地点之一,但是天气难测,我们这次运气不好碰上了阴雨天,阴冷的天气除了厚厚的云雾什么也看不到。<br>好在2015年途经色季拉山垭口拍摄到了南迦巴瓦雪山的真容。</h3> <h3>闻名遐迩的鲁朗林海,这也是2015年的照片。</h3> <h3>和2015年鲁朗那个嘈杂的工地相比,现在的鲁朗已是一个有序排列着藏式风格建筑的小镇,在周边翠绿的山岭和挺拔的林海衬托下,颇有一点阿尔卑斯山下欧洲小镇的韵味。<br></h3> <h3>从鲁朗出来国道318在山谷里沿着帕隆藏布江逶迤前行,山色秀美,河水清澈。</h3> <h3>由于通麦地区的地形险恶,排龙沟是世界上三大泥石流地带,因此通麦天险曾经是川藏线上最拥堵的咽喉。2015年我在这里被堵了9小时才放行,然而一个星期后,排龙沟地区泥石流爆发,整个通麦天险地区竟然断路近三个月!</h3> <h3>如今通麦地区随着三座大桥和若干隧道的贯通,天险变通途。,我们顺利地走过了这段几年前还让人望而生畏的路程。</h3> <h3>曾在卡久寺遇到一个从北京开着房车自驾游西藏的中年人,他向我们推荐回程可以去波密附近原始森林深处一个叫岗乡的度假村住宿。<br>但是当我们找到这个岗乡度假村得知,自治区政府为了保护西藏地区的原始风貌,近期决定凡是建造在保护区内地的旅馆和民宿一律立即停业并拆除。<br>虽然未能住宿在那里,但能够在西藏原生态的森林深处走一遭,也是此行无憾。</h3> <h3>波密,一个四川夫妇的小饭馆早餐,遇到这个从杭州出发独自骑行进藏的小伙子。<br>骑自行车进藏,艰辛异常非常人所能,必须有强壮的身体和顽强的意志力,而且大多都是四五个人以上结伴而行,很少看到独自骑行的。<br>这个杭州小伙子出来已经两个月了,结实的身板,黑红的脸盘,看上去英气逼人,后生可畏。</h3> <h3>从波密到然乌湖,我认为是国道318景色最美的路段,尤其是深秋季节。</h3> <h3>沿途的藏寨</h3> <h3>峰峦叠嶂,看不尽的彩林,渐迷人眼,让你停车驻足舍不得前行。</h3> <h3>米堆冰川靠近川藏公路,规模大,进入方便,是藏东南海洋性冰川的典型代表。特征典型,类型齐全,以发育美丽的拱弧构造闻名,是罕见的自然奇观。</h3> <h3>然乌湖海拔3850米,面积22平方公里,为藏东第一大湖。 <br>然乌湖周围高山危耸峻峭,众多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峰皆有冰川发育。 </h3> <h3>过了然乌湖景色迥异,公路两侧荒凉没有植被覆盖。</h3> <h3>临近傍晚过了怒江,驱车向上攀爬传说中的怒江七十二拐。<br>到业拉山口观景台(海拔4500米)时勉强还能看到山巅的一丝余晖。</h3> <h3>原计划要赶到左贡,但下山到了邦达小镇时天色完全黑了,只好住下来。<br>和旅馆老板聊天得知前方国道318仍经常断路维护,而从邦达北上的国道214最近刚刚大修完毕,比较通畅。<br>第二天我们改走国道214,事后想起来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这段路程让我们亲眼看到了小学地理课学过的知识-----巴颜喀拉山是中国南北水系的分水岭-----壮丽的自然景观。</h3> <h3>沿国道214北上60多公里,公路右侧便是澜沧江。</h3> <h3>2019年开通的珠角拉山隧道,全长4公里。</h3> <h3>高原的天气诡秘莫测,刚刚还是蓝天白云,忽然从山间谷底涌起浓雾,瞬间变得遮天蔽日,再过一会儿便是风夹着雪粒沙沙地打在了汽车风挡玻璃。</h3> <h3>穿过珠角拉山隧道之后,在风雪中盘旋翻越至少四个4000米以上的垭口,才到达了山顶。<br>此时风停雪消,站在群山之巅眺莽莽乾坤,此行足矣。<br></h3> <h3>从山上下来,荒漠中一排电线杆伸向远方,路边有一块石头,上面刻着国家三江保护地区,这里是青海囊谦县。</h3> <h3>从青海玉树至共和有一条高速公路,多数路段都是建造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冻土地带。<br>公路两边竖立的是液态氮管子,用来防止冻土融化翻浆,这些地段限速70公里/小时。</h3> <h3>高原草场和牦牛</h3> <h3>路边的藏野驴</h3> <h3>从小学的地理课我们就知道巴颜喀拉山是中国南北水系的分水岭,如今真的站在了这里,不免有些激动。</h3> <h3>过了垭口不远,我们有把车停了下来,回望那个不起眼的山包,它就是中国的分水岭!<br>山那边是澜沧江的源头,水向南流,这边是黄河的源头,流向北方。</h3> <h3>一段视频有口误,应该那边是南方水系的源头,误说成了北方源头。</h3> <h3>星星海,难以置信的星星海。<br>星星海在青海玛多县,是黄河源头众多水源在一片宽广的湿地聚集成了大大小小的湖泊,在高原湛蓝天空的映衬下,湖水像宝石一样闪烁,如天上的繁星一样。<br>这是用六张照片拼接的星星海全景图。</h3> <h3>以下三张上图分割的。</h3> <h3>当晚我们到青海的共和县,完成了这次的行程,然而青藏高原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永驻心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