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文明 行揖礼――七年七班在行动

九年七班

<p>  礼仪是人之交往的形式,有握手,有拥抱,也有招手,不一而足,拱手作揖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见面问候礼仪,最早可追溯至周礼,其中蕴含着中华文化对于人际关系的经典认知和美学设计。</p><p> 和目前通行的握手礼相比,中华传统的作揖礼,今天无疑更卫生、更利于防控疫情,也更具有现实意义。</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作揖,读音zuò yī。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一说古人以左为敬,又有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span></p> <p>  作揖,又称作“揖礼”,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历史已经超过了3000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礼术,至今仍运用广泛,尤其在节日或者重要庆典时,人与人见面都会抱拳高拱,弯曲上身,以表礼敬或祝贺。</p><p> 但是随着国际化的发生与发展,作揖慢慢被握手所取代,随之这种优美儒雅的礼敬方式慢慢被人们所遗忘,偶尔看到有人施揖礼也难免有一些偏颇,其中不乏一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p> <p>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目前中国全社会的共识,而不仅仅是躺在典籍中,锁在展柜里,我们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走进日常,特别是走进青少年,让青少年举手之劳就可以了解、熟悉以至喜爱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拱手作揖,这个“形式”,但并非形式主义;这个“仪式”,但不仅仅是“仪式感”。</p> <p>这一次疫情,也再次考验和磨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展现和锤炼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虽万千人,吾往矣;一方有难,八方来援,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精神,在危难之际熠熠生辉,极大激发了全社会的共情,成为战胜疫情的巨大精神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