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到厦门就是为这座惺惺念念的小岛——鼓浪屿,是我最早知道的中国城市之一,这结缘于钢琴。我六岁开始学钢琴,那年正好是殷承宗获世界钢琴青年比赛大奖,是我国第一位在世界获奖的钢琴家。母亲把他的相关报道作了剪报收集,为我树立“楷模”。几十年过去了,在万花筒般光怪陆离的政治和社会变迁中,钢琴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鼓浪屿却仍然存留在记忆中。</p> <p>美国领事馆 </p><p>1844年,鸦片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美国政府就在鼓浪屿设立了“交通邮政办事处”,并代行领事之职。后升格为领事馆迁至现址,该建筑是1930年重建。</p> <p>林祖密故居 —— 原有红楼和乌楼,现仅存乌楼,改为私家酒店。没有进内参观仅在庭院拍了两张照片,还是能看出当年的显赫。1920年蒋介石在鼓浪屿疗养时,曾在此住过。如今,气势虽在,但墙体外表涂层脱落,青苔四处。</p> <p>八卦楼—— 混合东西方建筑文化的仿古建筑。融合了伊斯兰建筑的圆顶;82根古希腊石柱;希腊和罗马教堂的十字通道等等…… </p><p> 这座私人别墅建于1907年,楼主林鹤寿为台湾华商,设计人是原鼓浪屿救世医院院长美籍荷兰人郁约翰。建筑进行一半就因资金短缺停工,后由日本人买下续建,1920年落成,作为日本旭瀛书院。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将其交由厦门大学使用,后改为厦门市博物馆,2006年改为厦门市风琴博物馆。</p> <p>巨型管风琴“凯思文特”高达13米,宽12.5米,重35吨,共有7451个风管和133个音栓,由胡友义先生在美国波士顿购得,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管风琴。</p> <p>钢琴和风琴的区别:一、风琴产生至今有两千多年历史,而现代钢琴的历史只有三百多年;二,发音原理不同,风琴属于气鸣乐器,钢琴属于击弦乐器;风琴的踩板是起到鼓风震动音管或簧片发音,而钢琴的踩板只是起到延音和消音的作用;三,风琴有多层键盘,还有脚踏键盘,钢琴只有一层键盘;4、风琴的键盘没有统一规格和标准,而钢琴是固定的、统一的规格和标准。</p> <p>博物馆里的每架风琴都因用途不同而风格各异,这种有两层键盘和脚踏板的风琴,在欧洲早期一些小教堂中使用,它的弹奏和管风琴差不多,上面有很多音栓,可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p> <p>手提箱大小的风琴是欧洲街头艺人使用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上面有39个键,只有80厘米长,30厘米高,外形小巧且设计合理。</p> <p>手摇机械风琴。先在前面的小打印机上打入琴谱,最多可输入四首曲子。原理是把音符打成洞,当打上的洞与风琴上的洞吻合,就会发出声音。</p> <p>簧片风琴是欧洲小教堂通用,与管风琴有同等音响效果。</p> <p>风琴的鼻祖 – 笙。1777年,中国乐器器“笙” 由意大利传教士阿莫依特神父传入欧洲。它的发音原理启发了酷爱音乐的欧洲人,一个世纪后产生了手风琴、风琴、管风琴、钢琴,而我们则带着全世界最古老的乐器笙走到今天,喜爱和弹奏的却是外来乐器风琴和钢琴。</p> <p>1936年出生于鼓浪屿的澳大利亚华人胡友义先生,毕业于布鲁塞尔音乐学院,是音乐家、古钢琴、风琴、管风琴和艺术品收藏家,也是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和风琴博物馆所有馆藏品的主人。他预想在短期内将藏品增加到400台,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将鼓浪屿八卦楼建造成世界上最大、收藏最丰富、属于老百姓自己的风琴博物馆。希望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种类多样的古风琴珍品,看到管风琴的外形与内部结构,还能定期欣赏到管风琴庄严圣洁的演奏。</p><p> 胡友义先生说: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鼓浪屿永远是我的故乡,我把我毕生收藏的风琴、管风琴都放在这里展览,是我将自己最珍爱的东西搬回家!希望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都能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这座有着无与伦比的音乐之岛。</p> <p>展览馆的下面就是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p> <p>杨家园 - 1913年福建旅菲华侨杨氏兄弟建造了四栋不同样式的欧式别墅,统称杨家园。目前都已改作他用或私人住家,我只参观了别墅之一的鱼骨艺术馆。</p> <p>鱼骨画 ,一是取鱼骨的形;二是取意境。先构思作品,然后再寻找合适的鱼骨,利用鱼骨的天然形状和色彩来创作。</p> <p>原来的目的是借着看画参观一下老房子,但收获的还是鱼骨画。将鱼骨运用到淋漓尽致,立体感极强,就是缺少意境,画面不打动人心。</p> <p>这座灰色外廊式建筑建于1908年,原为钢琴家殷承宗祖父的私宅。1911年菲律宾华侨吴添丁买下这座宅院,命名为‘吴添丁阁’,后被英国长老会创办蒙学堂买下来作为幼儿园,也就是鼓浪屿日光幼儿园的前身。</p> <p>番婆楼,菲律宾华侨许经权的母亲因不惯异乡生活,一心要回老家,儿子思来想去便在鼓浪屿为母建了这座别墅。那时将“海外”称为:番,人们称许母为:番婆,此楼得名:番婆楼。</p> <p>三一堂</p><p> 鸦片战争后,英美传教士们开始在厦门修建自己的礼拜堂。20世纪以后,随着鼓浪屿人口增多,英国长老会、美国归正教会和竹树脚礼拜堂三个堂会决定在鼓浪屿联合兴建一座教堂,命名为“三一堂”。寓意三个教堂联合兴建之意,也寓意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p> <p>原厦门海关理船厅公所旧址</p> <p>建于1922年的金瓜楼,拜占庭风格的金色的圆顶,独特的两层门楼也带有伊斯兰特色。</p> <p>福音堂是1901年由华人信徒自筹资金落成,为华人自治、自养、自传教会。文革改为工厂和宿舍,改革开放后,重新回到教会怀抱,翻建成百合园托老院。</p> <p>1916年越南华侨建造的瞰青别墅,1927年在日光岩北侧又建了西林别墅,现为郑成功纪念馆。</p> <p>西林别墅</p> <p>日光岩是鼓浪屿的龙头景点,包括日光岩和琴园两部分。所以今天必登日光岩,不然不算到厦门。</p> <p>日光岩上的龙头山寨遗址,清顺治四年(1647),郑成功将厦门立为抗清复台基地,龙头山就是其建寨屯防址之一。石寨墙基本上已毁,仅保留东侧一段寨墙及寨门,均以花岗岩条石垒叠而成。</p> <p>日光岩下的寺庙,俗称“一片瓦”。释迦摩尼的下面是一个天然石洞,以一巨石为顶,寺庙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寺庙屡毁屡建,到文革后只剩下的圆明殿改为念佛堂。</p> <p>钢琴博物馆就位于菽庄花园的“听涛轩”,房屋的造型似琴键,馆内飘荡着轻柔的钢琴曲。这里陈列了100多架钢琴,有稀世名贵的镏金钢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也有古老的手摇钢琴、脚踏自动演奏钢琴和八个脚踏的古钢琴…… </p> <p>鼓浪屿的音乐要追溯到欧洲,正如欧洲中世纪音乐来源于宗教音乐和教会的赞美诗一样。从19世纪中叶起,伴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西方音乐开始涌进鼓浪屿,造就了鼓浪屿今日的音乐传统,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音乐家。</p> <p>这里陈列的是胡友义收藏的40多架古钢琴</p> <p>菽庄花园建于1913年,原为台湾富商林尔嘉私人花园,1956年捐献给厦门市政府改为公园。</p> <p>十二洞天,是用多色砂岩、砾岩等天然岩石垒叠而成的假山。假山内建有12个洞室,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石阶小径上下盘旋,曲折迷离。</p> <p>菽庄花园里的四十四桥,都为重建景观。</p> <p>鼓浪屿基督教复兴堂是唯一解放后新建的教堂。色彩搭配艳丽又不失典雅,也算是一道亮丽的风景。</p> <p>鼓浪屿自来水供水设施旧址。在鼓浪屿申遗中办公旧址遗存是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包括鼓浪屿会审公堂旧址、日本警察署旧址、厦门海关理船厅公所旧址、厦门海关验货员公寓、英商亚西亚火油公司旧址、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旧址和汇丰银行旧址……</p> <p>老海关验货员公寓</p> <p>林氏府内有三幢别墅;一幢叫大楼,最初是英国船长的别墅,1895年被林维源购买;一幢叫小楼,为后建的西班牙式建筑,1915年林尔嘉之子在室内做化学实验时爆炸烧毁,同年在原址建起巴洛克式五层别墅 - 称八角楼。两座建筑都已残损。</p> <p>黄昏,协和礼拜堂门前新人如云,逼你不能不拍几张新人照。</p> <p>协和礼拜堂的旁边就是天主堂 - 1917年西班牙天主教修建,这座由西班牙建筑师设计的哥特式建筑,带有浓郁的欧式风格,十字架置于钟塔顶部,塔内有一口始建时购置的铜钟。</p> <p>路灯亮了,阴天的关系显得更加的昏暗,我的脚步必须加快了。</p> <p>右边的招商银行原是成立于1921年的中南银行旧址,曾经是中国的发钞银行,最高年发行额曾达到7000万元。</p> <p>鼓浪屿让人印象深刻和感动的首先是建筑,走进鼓浪屿就如同走进建筑博览会,一千多座百年苍桑的古老建筑冲击着每个来访者的视觉;其次是音乐,建筑是音乐,环境有音乐,还有一座音乐的圣殿 –钢琴博物馆;然后是音乐名人的汇聚地,收藏家胡友义,钢琴家殷承宗、许斐星、许斐平等,声乐家与指挥家周淑安,歌唱家林俊卿、吴天球,指挥家陈佐湟等等,多不胜数。最后是优美的环境打造出百多年来的苍桑跌宕的历史,汇集别墅、私人花园、名人故居、银行商号、各国领使馆、教堂、庙宇等,它们都是历史的诉说者,那些交替变更中的大故事和浪漫迷人的小故事。 </p><p> 当你漫步在这弯延曲折、上上下下的小巷里,穿行在各色古老风格的建筑之间,便能感受到百年沧桑和变化,在幻梦幻醒间体会人的渺小和万物的脆弱;体会岁月无情人有情,经时间打磨的点点滴滴都存留在记忆中;也体会,岁月有情人无情,再好再美的风景也被人为挥霍破坏殆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