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一个知青 --回忆我在海南橡胶农场四年的知青生活

jianping

<h5>图中的大多数女孩子都是我曾就读的华南师范大学(旧名为华南师范学院)附中的同学。</h5> <h1><b>第一章 彼此之间</b></h1><h1><b><br></b><b>我忘记了很多关于三十八年前我是如何离开广州的细节。那场离别已成为中国知青运动的经典场面,毋庸我去多说,各种图片和很多当事人的回忆都很清楚地描述了整个过程。</b></h1><h1><b><br></b><b>我所能记住的就是,我在离开广州的前一天,突然很想到关押母亲的郊区九佛农场探访她。于是,我拉着二姐,一人骑一部自行车,向着目的地出发。走到一半,二姐说她不想去了,要回家。那时,我并不知道第二天就要上船往海南岛,不过,我很不愿意中途而弃,连劝带拉终于把二姐硬扯到了九佛。</b></h1><h1><b><br></b><b>到了那里,我们遇到的尴尬更大。看到母亲象犯人一样,被带到我们面前,二姐再也无法忍受,毫无顾忌地哭了起来。这场面,让看押她的人员都点措手不及,会面马上被叫停,他们把我们带到一旁。一个负点责任的看押人员过来和我们谈话,要我们端正态度。</b></h1><h1><b><br></b><b>来人竟是二姐所在中学的团委书记,此君文革前曾来我家告过状,说二姐拒绝参加民兵训练。新仇加上旧恨,二姐狠狠地瞪他一眼,转身不去理他。我见状,只好自己迎上去,听他一番教导。他对着我说了些大道理,无非是要相信群众、相信组织云云。他也很不客气地说,你们姐俩在这里哭,影响很不好,希望我们要注意影响。无论他说什么,二姐连一眼都没看他,唯我马马虎虎地应了他几个诺,算是打发了这位”教育者”。</b></h1><h1><b><br></b><b>然后,母亲又被叫了出来,会面继续进行。我记得,当时,我告诉母亲,二姐和我都定了要到海南岛。她也没有太强烈的反映,说了句”好好锻炼”而已。但是,母亲很小声地叮嘱我们,千万不要失去信心,她的问题迟早要解决的。整个过程不过持续了几十分钟,母亲就被带走了。</b></h1><h3><b><br></b></h3><h1><b>二姐和我一出农场,飞身上车,急速地向广州进发。天好象在下雨,我觉得二姐一直在流眼泪,我们默默地骑车,很久都没有说一句话。我并不难过,但一种莫名其妙的愤怒在充塞着我的心,我再也不想在广州呆下去了。这个城市带给我的痛苦和难堪太多,几乎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我想,还是快点出发到海南吧,到一个远一点的地方,不要让我再看到那些令我烦恼的事情。</b></h1><h1><b><br></b><b>我们回到家里,天已暗了下来,大姐很匆忙地告诉我们,学校来电话,说附中到海南的同学明天就要出发。我们姐妹三人潦潦草草打发了晚饭,刻不容缓地开始收拾行李。</b></h1><h1><b><br></b><b>家里没有大人,父亲不知下落,母亲关在“牛栏”里,大姐成了我们的家长。在广州这个城市里,父母除了工作之交,没有任何亲友,家里出了许多大事,只有我们几个孩子自己担着。如果不是在父母情况恶化前,很有先见之明地转了些钱到大姐的银行户头里,否则,我们真是连置办行装的钱都不知到哪里筹去。其实,我们也没买什么。我在附中住校,被铺、蚊帐、水桶都有;衣服也没添置,反正也是到农村劳动,带新衣服去反而不合适。大姐带着我只买了些小日用品,还有一些零食,最奢侈的是为我买了一铁罐奶油苏打饼干,那圆圆的小饼颜色黄澄澄的,很是诱人。学校很早就告诉我们要做好准备,待命出发,所以该带的东西早就买好了。现在,说要走,不过是要把东西放进箱子里而已。</b></h1><h1><b><br></b><b>很多年前,母亲给我买过一个皮箱子,质量很差,实际上是涂了漆的纸皮箱。我把所有的衣物杂品都塞进那只旧箱子,再将蚊帐和铺盖打成背包,往水桶里放了牙刷、漱口盅、毛巾、饭碗,行装就准备完了。</b></h1><h1><b><br></b><b>第二天大清早,天色阴沉,但我的情绪还好,那种自我放逐的欲望还使我有几分兴奋。两个姐姐和我,提着我那几件扎得松松垮垮的行李,出了门。到了广州市太古仓客运码头(洲头咀码头)我微微感到吃惊,人很多,场面出乎意外的热闹。每个要走的人都有数量可观的送客,除了家人,还有同学和朋友。</b></h1><h1><b><br></b><b>看到不少人都亮出家伙照相,大姐说声:糟糕,忘了拿照相机。我反而不在意。这么匆匆忙忙地离别广州,我实在无法发思考更多,只盼望着快快结束这个过程。与别人相比,送我的人很少,因为,我的很多同学好友都要与我同一条船到海南去,而家中只有两个姐姐。</b></h1><h1><b><br></b><b>想到要和两位姐姐分手,我还是生出几丝愁绪,不由地握住她们的手。三姐妹手握手走在送行的人群中,有点显眼,几位我似识非识的附中男同学,经过我们身边都好奇地回头看我们。后来,由于行李没扎好,我行李箱子的盖竟散开了,我们姐妹三个七手八脚又将箱子重新合起来,想办法再扎好。经过这一阵忙乱,反而把我的那几分离愁竟冲淡了,直到上船,我还在担心箱子会不会再散开。</b></h1><h1><b><br></b><b>离开广州的时候,我快满十八岁了。我做梦都没有想到,以后的人生要发生如此多的曲折和艰难。</b></h1><h1><b><br></b><b>以后的事,我都记不十分清楚了。我记得船开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拥到甲板上向亲友们挥手再见。开始,我打心眼里笑这些同学太柔情。后来,我却忍不住跑到甲板上,挤在其他同学背后,想找两个姐姐,却看到站在彼岸边上的记者们不断地朝着前排的女同学们拍照。热闹了一阵,船走远了,记者们也放下了手中摄影机。我很快就回到了房间,和同一房间的女同学们聊上天了。</b></h1><h1><b><br></b><b>我当时真是很兴奋。因为是第一次离开家人,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生活。我很高兴地打开了饼干罐,请同行的女孩子们分享,别的人也拿出自己带的零食,所以,在船上,我们的嘴几乎没有停过。</b></h1><h1><b><br></b></h1><h1><b>整个红卫轮,到处充盈着青春的气息。</b><b>我在船上遇到一个老海员,他笑眯眯地对我们说,第一次离开家,看把你们乐的。说毕,他表情复杂,欲言又止,叹了口气说,就不想爸爸妈妈了?!我看着这位慈眉善目的海员老伯,心情有点复杂起来,然而,少年壮志不言愁,我挽着其他女孩子的手,向他挥挥手,离开了,我很快就忘记了老伯伯的叹息。</b></h1><h1><b><br></b><b>我再次回到船铉,回头北望广州,这个城市已经离我很远了。那时,我遥想将来,还是很乐观的,海南再不好,总比天天见到那些凶神恶煞盯着我们不放的机关“革命群众”要好。我的家早就不成家了,父母都被关押,已经工作的大姐对我和二姐也是心不在焉,后来我才知道此时她已和姐夫在悄悄地谈恋爱。我唯一的寄托就是离开,与附中的同学们结伴到海南去。我就这样离开了此岸--广州,向一个陌生的彼岸--海南岛进发。</b></h1> <h5>两位姐姐与我分手前的留影纪念。那时,我很不高兴,面对镜头,全无笑容。</h5> <h5>离开广州的城市青年向自己成长的地方和亲人挥手告别。</h5> <h5>离别广州前与同校的同学们合影留念,图中的女孩子们全部都到了海南橡胶农场接受再教育。</h5> <h1><b>次日醒来,大家都嚷着,说到海口市的秀英港了。哇,秀英,一个港口能以女人名字命名,令我禁不住开始想入非非。我记得,好象那天的天气很好,其他都忘了。</b></h1><h1><b><br></b><b>当晚,我们被送到海口市的一个大礼堂里开欢迎大会。欢迎会的秩序很不好,嘘声很多。代表广州知青发言是一位附中高中的男生,我们都不喜欢他那吊得高高的嗓音,还有不着边际的豪言壮语,加上我们与他所属的红卫兵群众组织派别不同,趁着人多杂乱,我们痛快地发出了好多的嘘声和笑声。发言之后,照例是宣传队的演出,场面就更热闹了。这叫什么呀!当我们看到那些不入流的舞蹈表演,口音很重的普通话朗诵,全都笑翻了。海南人就是土,这就是我对海南的最初印象。</b></h1><h1><b><br></b><b>我们在海口市住了几天,就要坐着大卡车分赴各个国营农场。为了将原来学生已形成的派别小团体打散,军训团和工宣队对分配方案进行了精心策划,力求去每一个的农场的学生都要包括各路人马,但人数却要保持平衡,不多又不能少。甚至,连班别、年级都要打乱。去每个农场的同学,从初一到高三都有。我所在班级的同学大概被分在两个农场里。我在分配方案下来之前,就听到了风声。为了能和自己要好的同学同去一个农场,我和同班的好朋友小艺找到军训团派到我们班的谭排长,求他网开一面,让我俩不分开。结果,他真的帮了我们的忙,我和好友如愿以偿。那些比较老实的同学基本上都是随着学校的统一方案,搭配着到了各个农场。</b></h1><h1><b><br></b><b>想到马上就要和相处了多年的同学们分手,我感到很不舍,在文革中,我和同班的三个女同学结成了一个小辩子写作小组,写了很多大块头文章,然而四个小辩子却被分配在两个不同的农场,令人非常难过。</b></h1><h1><b><br></b><b>三十多年后,我听说,有的同学在分手之际,就比我要有大将风度。一位在文革中风头很足的红卫兵宣传队员,很潇洒地向其他男生挥挥手说,咱们北京人民大会堂见(据本人说,这里有误传的成分)。一语成孅,十一年后,是我,而不是他,真的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站在台上,同首都几百名大学生一起,高歌一曲。</b></h1><h1><b><br></b><b>而我在那时,真觉得自己要在海南的山沟里呆上一辈子,竟没有难过的感觉;更没有想到将来要离开,到北京去上大学。人与人就是很不一样,我在那时的觉悟程度真是差远了,天真而又可爱。</b></h1><h1><b><br></b><b>我要去的农场是海南岛的中坤国营农场,以经营橡胶为住。那年十八岁的我,丝毫没有愿望或者意识,对这个自己将要工作和生活的单位进行任何考察和研究。直至读到一本由中坤知青编的图片集,我才对这个中坤农场的地理和社会经济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是后话。</b></h1><h1><b><br></b><b>我们乘坐的卡车到了农场,大家被安置在农场的礼堂里,照例是一片吵闹。很多人对将要和谁一块,特别在意,却不懂要选择条件好一些的生活点。中坤农场将我们这百十来人分配到好几个生活点。不料,很多人都对分配不满意。于是,很多人忙着找学校送知青下乡的解放军和工宣队员疏通,希望重新调整分配方案。农场的干部从来没有领教过这种无政府状态,一个表情严肃、个子不高的中年人突然大喝一声:不要再吵了,你们太不象话了!霎时,我们都静了下来。然而,礼堂马上又陷入了嘈杂。从大城市来的革命小将,谁在乎这么一声吓唬。</b></h1><h1><b><br></b><b>我反倒一点不忙,因为谭排长一直跟着我们到了中坤农场,我心中有数,知道他一定会保护我和八一。果然不出所料,我和小艺被分在胜利队。能这样我就很满意了,看着别人在一边瞎忙,我还感到几分侥幸。可是胜利队在哪?生活条件艰苦吗?和我们一块的知青还有谁?对这些很实际的问题,我想都没想。</b></h1><h1><b><br></b></h1><h1><b>后来,全体胜利队的知青都集中在一块,和前来接我们的指导员见面,我才从得意忘形中清醒过来。原来,那个对知青大吼大叫的中年人就是胜利队的指导员,姓姚。这人像是来者不善,怎么说话那么冲,我暗中打量他。 从离开广州到中坤农场,只有此时,我才对自己的将来有了一点忧虑,在一个凶神恶煞的领导下工作,以后的日子一定不好过。</b></h1> <h5>当年,我们四个小辫子写作组威震附中,皆难逃知青命运。四十多年后,我们气定神闲坐在一起合影,可惜其中一位已经驾鹤西去。</h5> <h5>这是当年中坤农场的大门口。</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