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关于前期摄影和后期处理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比例关系之商榷</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图 文/刘 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段时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位摄影的朋友发布了一组照片并配发了一组了这样的文字,大意就是:她的摄影老师讲述的摄影的前期和后期处理分为7和3之比。即7分摄影,3分后期。强调要:精心准备,认真摄影。对此,本人并不否定这一点。但是关于这个比例,本人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与大家商榷一下。</span></p><p class="ql-block"> </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传统的胶片摄影的记录方式,是将影像记录在有感光涂层的胶片上。数码摄影是将影像记录在数码传感器上。无论是传统的胶片摄影还是现在的数码摄影,都有前期准备和后期处理之分。在后期处理方面,传统的胶片摄影依赖的是暗房作业,而数码摄影则是可以在明室操作调节。按照笔者近几年来的数码照片后期处理操作实践,以及结合自己过去多年在暗房的工作经验加以比较。发现两者在后期处理方面所耗费的时间,几乎是一样的。</span></p><p> </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常言道:“精工出细活”。摄影的后期处理也是如此。尤其是数码摄影的后期处理更甚。有时候为了处理一张照片,往往要花去几个小时,连自己都没有感觉。更有的时候从天黑就开始工作,干着干着就没有了时间观念,忽然就听到窗外面有鸟鸣声,转头看去,天已经大亮了。由此可见,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尤为辛苦,需要耐心细致坚持不懈、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从我所花费的时间看,应该不比摄影花的少,起码是用于摄影的十倍以上还要多。</span> </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带着上述的种种疑问,为此,自己专程请教了广西数码摄影后期处理专家——覃海川教授,用他的的话来概括较为准确:“......关于7分拍3分后期的说法,只能说明这位老师对现代数字摄影知之甚少。他的思维方式可能还是很滞后。数字摄影的后期不单是较色调色磨个皮什么的。在当下,建筑题材的摄影正因为数字技术,达到了前人无法达到的高度,把分区法运用到极致,完全通过后期实现光影的重塑!这样的摄影,从工作量来说,可能达到二分拍八分后期甚至更高。把这种技法运用得登峰造极的是一个老外——荷兰摄影家Joel Tjintjelaar,IPA国际建筑类摄影多年蝉联冠军,他和希腊女摄影师合作了一本书,为这种风格专门造了一个词:Visiongraphy”。从覃教授的一番话得知,这种7:3比例划分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准确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都是人们对于教师的定义。摄影的领域,是非常宽广的。属于“瓷器活”的范围,能够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的,必须要有“金刚钻”;必须是有真材实料的人。否则,就会害人不浅。一个人的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自己的无知、耽误了别人,耽误了一大群人,这才是最可怕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误人子弟”。</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综上所述,前期摄影以及后期处理的比例不应该是:7:3,而是:3和7之比,或者说是30与70之比。对于这位老师的错误说法和概括,应该予以纠证才是。</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谢谢收看!THANK YOU!</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