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三觀相合,感恩有你相伴

西岸钓友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 西岸釣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圖| 長弓</span></p> <p>  連著三天了,窗外淅瀝瀝的雨水恣意地飄灑著,春雨貴如油啊,正如杜甫的詩句所描繪"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春雨滋潤著度過嚴冬的小麥和綠植樹木,清洗了被疫情污染的城市鄉村。雖然疫情還沒有最終解除,但此時心情大好,彷彿開年不順帶來的晦氣一掃而空。遂又想起美篇中已經構思差不多的幾篇草稿,是時候該接著寫下去了。</p> <p>  現時中,有關"三觀"的話題比比皆是,不論是電視劇,還是電視臺各種相親欄目,也包括美篇裏的作品都有涉及。其中,有儒家思想的民族文化傳承,有西方的哲學思維理念,有物資金錢至上的現實價值觀念,可謂是百花齊放不一而足。人在不同時期,所接受的教育理念是多樣的,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環境乃至社會階層的改變,人的內心深處所期望的理想也隨之改變了。可是,人們追求和嚮往美好的願望不會變,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們之間存在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差異,也是必然。</p> <p> 老話講"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出自《戰國策 齊策三》),雖然提法不同,卻與" 三觀相合 "殊途同歸,是朋友之間、門當戶對和志同道合的統稱。所以,三觀相合的提法不新鮮,古来有之。有些名人或者叫當紅明星所言是不可取的" 什麼三觀不三觀,他沒有房,沒有車,又不給錢,你讓他有多遠就滾多遠。"</p><p><br></p><p> 交友,擇偶,擇合作夥伴等等,都是應該慎重抉擇的。很多人已經意識到" 始於外觀(外在或顏值),終於三觀 "的道理是契合實際的。所以,對三觀相合與否的相關話題,也被愈來愈多人們掛在嘴邊。</p><p><br></p><p> 過去,人們也講"三觀"這個詞,比如世界觀改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等,多見毛澤東著作。現今是隨著社會和信息網絡化的進步,三觀成了熱詞,是智者的言論被广為引用,好比熱詞"官宣"和"佛系"等等。</p> <p>  說起這個話題,有不少人會贊同那位當紅欄目女評委的說法,認為" 現今的中國社會,只看品德(真,善,美)和能力(學習好,會經營,懂管理)是不行的,一定要有經濟基礎做保障,才可以談婚論嫁。" 我們試想一下,一個碩士畢業的學生,應該在25歲了,如果父母和親戚沒有財力資助,他短時間在大城市買房買車是不可能的,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奮鬥,就沒有女孩子願意嫁給他嗎?顯然不是,他總比那些沒有真才實學靠啃父母的強的多了。應該說,人在社會都要經歷奮鬥的過程,沒有本事的男人,總有坐吃山空那一天。不能讓人家有多遠滾多遠,用這樣的言論指導青年人,會扭曲人們的三觀,世風日下啊!</p><p><br></p><p> 不論是擇偶,還是交友,異或是確定合作夥伴,三觀是否相合很重要,三觀還是要講的。</p><p><br></p><p> 我們打個交友方面的比方,現在的城裏人18歲以上基本都有手機,人們也都有加入同學群、戰友群或者是同事群,也有朋友群,而在群裏因認知和判斷力不同(從點贊或點評中顯而易見)很多人不發言,擔心拿捏不准讓大家笑話,他們在自己的朋友群卻可以敞開心扉,這就是三觀的差異使然。面對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有不少人可能感覺到,群裏認識的人,又很不瞭解,三觀差異很大。</p> <p>  筆者也記不清楚了,讀書筆記里記載的兩句文字,是書上摘錄還是美篇中哪位美友說的,言簡意賅甚是贊同,又感同己悟,所記載文字如是說:</p><p><br></p><p><b> 三觀一致的人</b></p><p> 未必是興趣相投的人,</p><p> 而是相互理解,彼此懂得的人。</p><p><br></p><p><b> 三觀不合的人</b></p><p> 永遠不在一個頻率(不合拍)上。</p><p><br></p><p> 對於三觀不合,又有哪些特徵呢?比如,交友或是戀人的一方,因學識、心胸或者是格局問題,你有高興的事情與其分享,對方會理解為你在炫耀;你告訴對方最近身體不适或有痛苦的事情,對方不單置若罔聞,還理解為你很脆弱等等,基本是沒有共同語言。</p><p><br></p><p> 再比如,你有一個科技創新的有廣泛市場的好項目,政府相關部門(像高新區管委會)會向你撥款扶持,使其儘快產生經濟效益,同時也會向你介紹投資公司作合夥人。如果你僅僅考慮合夥人的財力和人脈,沒有考慮三觀是否相合,就容易出問題。你與合夥人三觀不合,在經營理念上有差異,就會受到掣肘,你的行事方法對方看不慣,你要將一定比例的利潤用來維持再生產,異或做新的創新研發,使產品的成熟期延長,而不至於早早就步入衰退期,對方會反對,會要求分掉這些利潤。這就不是志同道合,人家是追求短期得到利益最大化。可見,講三觀有多麼重要。</p> <p><b>三觀與閱讀和眼界相關</b></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下面的文字有摘錄智者的感悟在其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所謂的三觀不同,說到底是閱讀量的多與少,眼界開闊的大與小,導致的。</span></p><p><br></p><p> 正確的三觀只能產生在一種情況下:</p><p> 即多角度、多渠道瞭解信息,經過自己思考,才能真正看到事情的全貌。</p><p><br></p><p> 在大量地閱讀,建立起全面的基礎知識體系之前,千萬不要對自己的三觀太自信。</p><p><br></p><p><b> 三觀是分層次的 </b></p><p> 與不同層次的人爭辯,是一種無謂的消耗。他們從未去過你到過的地方,不知道你看過的書,不認識你遇見的人。</p><p><br></p><p> 你聳立於山峰,告訴他前面是一片海洋。他蜷伏在山腰,看到的是滿目荒涼。</p><p><br></p><p> 之所以,三觀上進的人們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農民進了城市就不想回到鄉下,因為,開闊了眼界。</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雙龍蜿蜒嬉伶仃(拍於香港大嶼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註: 該文於3月疫情肆虐蝸居期間已經在[美篇]平台上傳,並有許多美友們熱情的點評,也有美篇推薦,由於本人對使用[美篇]不夠嫺熟,在修版與完善時,不慎被清出美篇,再找回後就成了一篇新作。在此,表示歉意,以後定當細心。</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