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荒唐的思维逻辑:以小见大

今天就好

<p>  以小见大,是一种写作手法,类似于绘画中的留白手法,目的是给读者留有想象空间。读者的想象与作品的呈现融为一体共同创造了一件艺术作品。所以这种想象空间是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使每一个读者都能获得一种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这样的作品就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这样的手法简单实用,且效果良好,备受作家和读者推崇也是理所当然的。</p><p>&nbsp;&nbsp;&nbsp; 但是,当推崇达到极致时,它便产生了偏差。它竟然越界,越界到思维逻辑领域。这种偏差的原因很可能源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人们认为既然以小见大这么好,那么它在其他领域可能也是适用的。但是人们自动的删除了“可能”两字,这又是一种偏差。在多重偏差下,我们在很多领域都运用了以小见大,且无比坚定它的正确。那它是不是真的正确?是不是真的可以无限地运用到其他领域呢?这是我们必要谨慎思考的问题。</p> <p>&nbsp; 中国人的哲学思维是融入到中国的语言文字中的。例如,三思而后行与当仁不让,尽力而为与点到为止,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与知足常乐,不落窠臼与循规蹈矩,宁折不弯与能屈能伸等等。中国语言文字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融入生活智慧与哲学思维。从而出现了这么多意思相对的词语,但是我们又都在生活的不同情境中以此为行为准则。也就是说,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能在任何时候都三思而后行、点到为止、知足常乐、循规蹈矩、宁折不弯,在某些情况下,我们要变通,要当仁不让、要尽力而为、要高瞻远瞩、要创新发展、要能屈能伸。</p><p>&nbsp;&nbsp;&nbsp; 所以,以小见大也是如此。不是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例如管窥蠡测。它的意思是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这两个词语,从本意上差别不大,但是一个肯定一个否定。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下了。</p> <p>&nbsp; 如果以小见大单单运用到写作上,目的是给读者留有想象空间的话,这是可以的,也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以小见大运用到思维逻辑上,运用到对事物的判断上,运用到逻辑严密的议论文写作上,这是不可以的,是错误的。如果是第二种,以小见大就可能变成管窥蠡测了,它就由正确变成错误的了。</p> <p>&nbsp; 作为老师,你是否有类似的经历?是否曾经因为某一件小事而否定过某个学生呢?而是否又因为某件小事而肯定某个学生呢?日月变幻,时间流转,你又突然发现自己的判断错了。当然,谁也不能说自己的判断都准确,但如果是因为你按照片面的荒唐的以小见大的逻辑做出的错误判断,你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呢?因为这样的判断大都是错误的,不反思,那就会永远错误下去。&nbsp;</p><p> 就像人们无比相信一个谣言,说是面试者自觉捡了垃圾扔到垃圾桶,面试官见到后就直接录取了面试者。这可能吗?这是真的吗?如果都这么简单,就不会有那么多高校毕业生失业了!假如这是真的!如果面试场真的有垃圾,那说明这个公司管理可能存在漏洞或是其他竞争者素质低下了,这样的公司即使被录取了又能如何呢?如果我不对公司好坏做以小见大的推测,没准这是个隐形王者类的。那么这个公司仅凭捡一块垃圾就录用一个员工,至少说明这个公司在评价人才上没有详细的明文标准,可能会存在独特的隐形的选拔方式,这时,你考虑的应该是你是否能接受这种方式,而不是盲目夸大道德素质的力量,直接以小见大,想象着自己凭借高尚的道德素质就能大杀四方。</p> <p>  我最怕议论文写作,虽然我经常写,但是因为严密的逻辑论证实在太累人,我有时候就会偷懒。我通常的做法是举一个例子,就假装横行天下了。实际上这样的论文肯定是不严密的,这就是以小见大的误用了。后果就是立论不稳,别人不信服罢了。</p><p> 但生活中以小见大的误用,后果还是很严重的。现在是自媒体时代,海量的网络信息每天都在考验着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可惜的是,真的有相当一部分人只会以小见大,听风是雨。而且运用这种逻辑的熟练程度和普遍程度,令人惊叹!</p><p> 说某某医生某某事后,必然加一句“哎,现在的医生啊——”。</p><p> 说某某老师某某事后,“哎,现在的老师啊——”</p><p> 说某某人某某事后,“哎,现在的人都怎么了?——”</p><p> 你看看这样的对话是不是可耳熟了!</p><p> 所以,最荒唐的思维逻辑就这样诞生了!以小见大成为大众最”完美”最”时髦”的思考方式!</p><p><br></p><p>&nbsp;&nbsp;&nbsp; 各位读者,你们认为我的说法是否有几分道理呢?欢迎留言评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