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人间烟火气

小虎月华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难得出一趟远门,上一次去,还是三年前。女儿女婿都晓得我对吃不仅特讲究,而且还非常非常喜欢探究,因此,今天在哪吃,明天在哪吃,如何能吃出点不同花样来,吃出点深刻印象来,他们夫妻俩在我来之前就细密地作了筹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到南京的那一天,碧空万里,季秋之阳还未落山,妻子就告诉我:“今晚在大牌档,周末人多,要早点过去拿号排队。”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排档?拿号?排队?”我听得一头雾水,一时半时猜不出这是一家什么样的餐饮,心里想,不就是个大排档嘛,吃个饭居然还要拿号,搞得就像小时候妈妈天不亮就要手抓肉票、豆腐票去排队买这买那一样似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步行,出小区,穿马路,右一拐,左一拐,进虹悦城上扶梯到四楼,径直向前走。突然间,下意识地一抬头,“大牌档”三个字跃然闯入我的眼帘,磁铁般紧紧吸引住我。哦,原来是这个“大牌档”,并非我想像中的那个“大排档”。驻足凝视,细细玩味,这精雕细刻的牌匾,行楷描金的字体,饱满壮实又厚重,不知道是哪位师傅的手艺?这样的能工巧匠,恐怕现在很难再寻觅到。 </p> <p class="ql-block">  妻子等叫时,我进去转了一圈。这店堂酷似老舍话剧《茶馆》里面的,木格木栅木屏风,青砖青瓦青花瓷,青衣青衫“民清”人,好古代啊;大红彩带,大红灯笼,大红绒球,好喜庆啊;“南京大牌档”,“留住老味道”,不断地在召唤着你,引领着你,侍候着你,“秦淮八艳”,“金陵十二钗”,好滋味啊。转悠中,苏州评弹,不绝于耳,吴侬软语,声声切,声声香四溢,与茶香、酒香、菜根香相互渗透着、融和着,内外飞扬,上下蒸腾,满堂馥郁芬芳,醉人更醉心。好熟悉的“糯米腔”,好开味的“长脚笑话”,这不是传统保留节目《三笑》吗?!冰封的记忆猛然间沸腾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文化生活单一、枯燥、乏味,只要一开收音机,就能听上个大半天,吃饭听,做事听,看书听,睡觉还要听。淮戏,京剧,评弹,说书,爸妈喜欢,我们当然跟着喜欢,不像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和父母唱对台戏。那年代,南腔北调熟悉得随时都能唱上一大段。就在当下,一句半句的戏文台词照样能脱口而出,毫不费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丙桌,五羊开泰,请上座!”一声抑扬顿挫的引领声突然打断了我的思绪,随之,点菜的“祝小妹”已满面春风地来到桌前。大城市,下班高峰车堵成一条龙,女儿女婿还未到。妻子就先叫了一碗馄饨给外孙。没想到的是,平时特别挑食的小家伙三下五除二,一扫光,非要还吃。不一会儿,跑堂的又端来一碗,说:“这是最后的,沽清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树树枝枝、茎茎蔓蔓、花花叶叶掩映中的店中堂,俨然是一座大森林里的绿房子。听说“盖世功名棋一局,藏山文字纸千张”楹联和“光裕”匾额,都是从民间搜集来的镇店之宝。坐在这里,满眼的人,进来进去的客人,踅来踅去的堂馆,转来转去的“小妹”。就连悬挂在半空中的灯笼,也满满地在你眼里一闪一闪的。灯笼上题的菜名,龙飞凤舞,异彩纷呈,更是闪得你眼花缭乱,一目了然的有之,深奥难猜的有之,诗情画意的有之,蕴含典故的有之,中西合璧的也有之。嗨,这菜名里的学问还真不少,美食的传承,文化的传承,历史的传承……尽在其中,源远流长,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吃出了人间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二0二0年四月二十八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