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散步,這件小事。</p><p>疫情尽管好转,假期尽管亦然来临,</p><p>计划好的旅行还是无法成行,索性放弃了。</p><p>去不了远方,不如就在近处散散步吧。</p> <p>赶上春天的小尾巴,与春天好好告别,到熟悉街道,看闭门许久的小店重新开张,街道又逐渐恢复了烟火气,或者就漫无目的地随便走走也好。</p> <p>相比于远足的长途旅行,散步也许少了一些“厚重感”,但更轻松随意。</p> <p>《草叶集》里说到,“散步是最人性的生活节奏”,散步的时候,将自己交到自然中,与土地融合为一,从工作中解脱出来,与世界独处,将灵魂与身躯交给古老的元素。</p> <p>散步也是散心,是快节奏的生活正需要的喘息。</p> <p>在中国人眼里,散步是项养生运动。《红楼梦》里的老寿星贾母,每逢节日,总是领着女眷们在大观园里散步,赏桂吃蟹,听曲赏月,喝茶品梅,来了活宝似的刘姥姥解闷,也少不得领着她在大观园里散步游乐。</p> <p>院本《十二月令图轴》之四月 踏青 饮酒 赏花</p><p>“散步”一词,据资料最初起源于六朝的“行散”,当时名士流行服用五石散养生,因为五石散毒性较强,服用之后五内如焚,浑身发热,需要靠快走来宣泄,后来五石散虽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行走散发的方式却被保留了下来,“行散”演化成了我们今天的“散步”一说。</p><p>宽衣行走散发的魏晋风流,“风神萧散,望之如神仙中人”,实际上却是处在极其紧张的状态,我们认知里的散步则要轻松得多。</p> <p>抛开生活的规规矩矩,散步享受的是无拘无束的自由感,没有体系,不需要计划。</p><p>白居易的散步就很随性,早上起来,“散步池塘曲” ,吃饱了饭,“散步长廊下”,天气好的时候,“散步中门前”。无所思的松弛时刻,见到鸢鹰在天空自由地展翅飞,家犬正懒懒地躺在花盆边,心里油然而生一股喜悦之情,好像与他们共同享受着生活的自由闲暇。</p> <p>中国人散步,最乐衷于游山玩水,甚至将山水搬进自家院子里,形成独特的园林建筑。月拱门外立棵松,雕花窗外花开正好,过长廊,穿花透树,看山赏水,在自家庭院漫步,便能感受自然气息。</p> <p>不过庭院所能承载的自然山水终归有限,如李渔在《闲情偶寄》里提到的郊畦之乐,便是庭院中欣赏不到的壮观美丽。</p><p>初春菜花繁盛时,清白色的田野变成一整片的金黄,这时候呼朋唤友,散步在弥漫芳香的田埂上,“香风导酒客寻帘,锦蝶与游人争路”,好一派春天的喜悦热闹。</p> <p>如黛远山,广阔海洋,散步于自然中,美景怡悦人,更能治愈人,要人打开心里烦碎的郁结,获得心灵的平静。散步是身体与心灵的小憩,保持张弛有度的生命哲学。</p> <p>散步不非得远行,山明水秀宜人,荒村陋巷也有它的乐趣。</p><p>在最熟悉的街道走走,看晨起练嗓的爷爷,午后下棋或打盹儿的大叔,小区门口面馆子烟火气冉冉,街道又重新热闹起来,黄昏时分小区飘着荤香,不知谁家又煎了鱼来吃。待到街巷空寂,才更意识到寻常日子,最普通也最珍贵。</p> <p>宗白华说:“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在没有约束的路途中,每个人的关注点和乐趣不尽相同。</p><p>汪曾祺的散步,常常像是充满好奇心的街道探险之旅:</p><p>“路过银匠店,我走进去看老银匠在模子上敲打半天,敲出一个用来钉在小孩的虎头帽上的小罗汉。路过画匠店,我歪着脑袋看他们画‘家神菩萨’或玻璃油画福禄寿三星。路过竹厂,看竹匠把竹子一头劈成几岔,在火上烤弯,做成一张一张草筢子……”</p><p>回家路上的银匠店、画匠店、竹厂,在别人看来或许只是不起眼的灰扑扑小店,在汪曾祺眼里却都是有趣的玩乐处。</p><p><br></p><p><br></p><p><br></p> <p>汪曾祺在小说中说:“每个人都带着他一生的历史和半个月的哀乐在路上走着”,反过来,走过的路,遇见的风景,也可以影响着他的一生,汪曾祺文字里的烟火味,或许正是来自对最朴素生活的好奇与观察。</p><p>人间烟火往往不惊艳,却有万种风情。总有人说,“等有心思的时候再去欣赏吧”,可恰恰世间的美,多半是在生活着的时候被看到。</p> <p>散步可以独行,在与自己相处的过程中,见天地见自己。 </p><p>王维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个人顺着溪流的方向走,不知不觉走到了溪流尽头,像是无路可走了却也不以为意,随便坐下来,遥望远山,看水汽漂浮,渐渐凝聚成曼妙的云朵。无路可走,并不是挫折也无所谓困顿,随遇而安,到处都有佳境。</p><p>梁实秋喜欢在清晨独行,朝露未干,蚯蚓、大蜗牛在路边蠕动,偶尔碰到田鸡野鼠横尸路上,感受生死无常,更在长长的跋涉中,领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分段苦”,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于天地中孑然一身。</p> <p>散步更可以结伴,在思维碰撞中,或许会有所收获。庄子与好友惠子一次散步到桥梁上,说起鱼游是否快乐的问题,惠子反对庄子随意品评鱼的快乐说:“我不知道你知不知道鱼的快乐,你自然也不会知道鱼的快乐。”</p><p>平常人估计就无可反驳了,庄子却退回问题原点,转换思维说道:“你既然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便是默认了鱼是快乐的而问我,我是在桥上知道的。”</p><p>濠梁之辩可见庄子的机智,乍一看觉得庄子有点诡辩的意思,但这一回答却正表达了庄子心中“物我合一”的思想。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关联的,时常不能分开来加以绝对理性地分析。</p> <p>散漫无系统的散步,看似与逻辑相对立,偏偏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就喜欢在林荫道上,和他的学生一边散步一边讲学讨论,甚至因此将其创立的学派称为“散步学派”。 </p><p>起床、喝咖啡、写作、讲课、用餐、散步,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生活,十年如一日的单调自律,在为数不多的活动中,他几乎每天准时在家附近那条菩提树大道上散步,养生休憩时,“一有想法,他就在板凳上坐下,把想法记下来”。</p><p> 实际上,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大多喜欢散步,更诞生了许多“哲学家小路”,成了后人的朝圣地。</p><p>在中国福建武夷山五夫镇有一条“哲学家小路”,南宋思想家朱熹常在那里来往。在德国海德堡圣山上,也有这样一条路,苏格拉底正是在那里,提出了“哲学家”的概念,创造了希腊文“爱智者”(philosophia)这个词。</p><p>哲学家散步,并非总是为了思考,偏偏在无所思中,反倒常有灵光一现,好比人的功利心常有,最后有所成的,却往往是那些无所用心,“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人。</p> <p>一场疫情更让我们明白</p><p>生命的脆弱和寻常日子的珍贵,</p><p>给紧张的生活一个松弛自在的散步,</p><p>让生命也像散步一样,徐徐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