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 导读: 一场战争下来,牺牲了多少年轻的战友生命。多少父母失去自己的儿子,有多少军嫂失去自已的丈夫,有多少儿女失去自己的父亲,有多少兄弟姊妹失去哥哥弟弟……特别是多种原因造成几十年后年迈的父母为儿扫墓感天动地的情景。</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对越自卫反击战,儿子战场牺牲——为何父亲过了30多年才为其扫墓</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之后,很多年轻的战士都为了保卫祖国领土的完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云南屏边县的一个烈士陵园中,有这样一位特殊的父亲,在儿子牺牲了30多年后,他第一次来到陵园为儿子扫墓。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30多年后,这位老人辗转多地,终于打听到了儿子的下落,虽然儿子已经牺牲,但他们父子也得以再次相见。那么,在这对父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为什么父子二人阴阳两隔了30多年呢?这还要从几十年前说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位父亲名叫蒲运海,由于妻子因病早逝,因此他和儿子蒲仕平两人也是相依为命。虽然蒲运平从小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他的心中却一直有报国的愿望,在1976年时,已经21岁的蒲仕平就参与到了解放军队伍中,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战士。由于蒲仕平性格坚毅,为人沉稳,在军队中也一直保持着十分优异的成绩。在领导的推荐之下,蒲仕平更是前往军校进修。得知这一消息的蒲运海非常激动,有一个如此优秀的儿子,可以说是作为父亲最大的骄傲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军校毕业之后,蒲仕平也从一名士兵,晋升到了一位侦察连的连长。当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之后,蒲仕平就主动请缨,想要为了祖国领土完整而战。在战场之上,他带领着手下将士们英勇奋战,取得了多次胜利。可就在一次刺探情报的过程中,成功拿到情报准备返回大本营的蒲仕平却不幸被敌人发现,身中数弹的他从此长眠于我国的边境土地上。在蒲仕平牺牲之后,他的战友们虽然奋力抢救,但最后蒲仕平的遗骸却还是遭到了战火的破坏,只剩一点点残骸还留在战场之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面对这一悲痛的事实,组织上不忍心告诉蒲运海,就将此事一直瞒了下来,直到1980年蒲运海来到部队探望的时候,他才知道儿子早已成了烈士。面对这一噩耗,蒲运海向组织申请,想要看看儿子的陵墓,但由于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有无数的将士牺牲,因此他们也并不知道蒲运平准确的下葬地点究竟在什么地方。如果对西南地区所有的烈士陵墓进行一一查找的话,工作量也是非常大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失去儿子之后的每一年中,蒲运海都想去打听打听儿子的下落,直到38年过去了,蒲运海仍然没有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6年时,蒲运海终于找到了蒲仕平陵墓的线索,于是他带着积攒了30多年的感情,来到了云南屏边县烈士陵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经过再三确认之后,蒲运海发现一个叫“卞士正”的烈士墓,根据查阅一些资料发现,这个烈士墓的真正主人其实就是蒲仕平。在有关部门调查后才发现,由于当时的中国在推行简化字,因此蒲仕平的名字才会被写成“卞士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30多年后,这位老父亲终于找到了儿子的陵墓,已经八十多岁的蒲运海第一次来到儿子的墓前为儿子扫墓。自此,这位老人一生中最大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为一个优秀的战士,蒲仕平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为我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虽然说他牺牲在了越南战场,但他的英勇却永远被人民铭记。在我国历史上,正是因为有很多蒲仕平这样的爱国将士的存在,我国才能够发展得如此迅速,我们才能拥有现如今的幸福生活。在很多烈士陵园中,都埋葬着为国奉献的英雄,政府和人民也没有忘记他们的贡献,相信他们在天之灵,也会感叹中国现如今的繁荣与富强。</span></p> <p> <b style="font-size: 20px;">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主人公梁山喜的原形即贵州籍人王发坤副连长。东方卫视记者前几年曾经采访过他的妻子和儿子。</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安葬在屏边烈士陵园的115团王发坤副连长。牺牲后扔下了26岁的妻子李金花和两个儿子,远在贵州山乡的妻子不相信他就这么走了,每天带着两个儿子坐在村口眺望,盼着丈夫突然就从土路的那边大步走来。娘儿仨眼巴巴望了1个多月,可只见大山无尽,不见人归。</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三个月后,县邮政局通知李金花去领包裹。那是王发坤上战场前寄回家的10斤红糖。李金花说不知为啥这么晚才有通知,她取到包裹时,红糖已化了不少,把装糖的口袋都染成暗红色,就像血染的一般,李金花一路哭喊着丈夫的名字,把糖背回家。一点也舍不得吃。</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包裹里有丈夫上战场前给她的一封信,信上说:如果我牺牲了,你就改嫁吧,家里盖房子,我总共借了部队和战友2000块钱,欠的账,你一定替我还上……咱人走了账不能赖,寄去10斤红糖给你们吃。</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家乡土地贫瘠,李金花没日没夜地干活,才三十多岁就白了头,她带大了两个孩子,为王发坤的老母亲送了终。王发坤牺牲后,李金花领到了500元的烈士抚恤金,加上部队慰问的300元钱,先还了 800元的债,还剩1200元欠债,她还了11年。</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07年,因那时还没有烈属扫墓的旅费补助,李金花向信用社贷款2000元,带着长大的儿子来到屏边烈士陵园。和丈夫分别28年后,一家人终于‘团圆’了。儿子说:“那天,我妈在爸爸的墓前哭得死去活来,长跪不起,28年的委屈她向爸爸哭诉了两个多小时。”</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上图:曾经他家的住房和采访他妻子时的照片以及妻子去屏边烈士陵园扫墓祭奠的照片。</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从湘西凤凰县千里迢迢赶来的95岁老人滕清莲终于来到儿子田拥华的墓前,禁不住老泪纵横“儿啊,三十一年了,娘可算看到你啦!”老人甩开手杖,一下子扑在墓上嚎啕大哭。滕清莲永远忘不了1979年4月21日的那个中午。两名空军部队干部来到自己家,她得知了儿子于2月22日在一场边境战斗中牺牲的噩耗。1982年,滕清莲老人来到南宁,想来看看儿子的墓地。当得知需要部队派兵护送后,为了不麻烦部队,老人悄悄地走了。三十一年来,老人心中一直埋藏着这个愿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来儿子的墓地看看,亲自给儿子烧上一炷香。但是由于家庭贫寒、信息闭塞等原因,这一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2009年,烈士生前就读过的凤凰县第三中学老师龙跃兴得知这一情况后通过网络向社会各界发起呼吁。在田拥华战友,在同一场战斗中负重伤的南宁电信公司干部庞跃生、空军南宁某指挥所政委张辉等爱心人士、空军部队官兵的帮助下,滕清莲老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儿啊,爸妈来看你来了”、“儿啊,爸妈想你了,爸妈接你回家”、“儿啊,我们找你三十年才找到你”……年轻的战士为了保家卫国,献出了自己的年轻生命,你们是英雄。你们的父母在掛念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祖国不会忘记你们。</b></p> <p><b> </b><b style="font-size: 20px;"> 30年未见的亲人终于在屏边县烈士陵园的西园“团聚”了。两位老人一下子扑倒在儿子的墓前,大哭不止:“儿啊,爸爸妈妈来看你来了!我们天天梦到你啊……”,老人用手抚摸着墓碑,如同抚摸着儿子冰凉的面庞,声声凄厉地倾诉着心中的思念。哭了好长一阵,田妈妈将带来的怪味胡豆和合川桃片等祭品一样一样地摆到烈士墓前,声音嘶哑地说:“四娃子啊,妈也不晓得你想吃什么,就把你小时候喜欢吃的带来啦……”</b></p><p><b style="font-size: 20px;"> 30年漫漫岁月,今天与自己的儿子就这样相见了,两位老人忍不住也不愿忍住地放声对儿子哭诉着,那声音随着山岚一起呜咽;刚刚栽到烈士身边的那棵小柏树也在风中不停地摇动……</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田伯芬老妈妈在无数个梦里苦苦寻觅了儿子30多年,在她76岁的时候,她终于来到了儿子身边,摸到了自己儿子的墓碑。儿子如果活着,今年50多岁了,但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1岁的美好年华。</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在十年的对越边境自卫战中牺牲了无数年轻的战士,他们的英勇事迹可歌可泣。“死吻”,这是一张最让人感动的照片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死吻”也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在老山前线英勇作战的小战士,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由于在前线受医疗条件的限制,后因伤口严重感染没有能抢救过来,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卫生员女兵满足了这位小战士的一个请求,给了他一个最后的亲吻,小战友感受着年轻女兵的亲吻,含着微笑离开了战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照片的女主角叫张茹,在曼棍洞师指挥所的野战医院里,她参与抢救过一级战斗英雄徐良、“排雷大王”骆牧渊、一等功臣赵维军和多名重伤员,火线入党并荣立个人三等功。其所在的战地女子救护队荣立集体二等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这位小战士的名字叫赵维军,是甘肃榆中县鲁家沟村人,中共党员,1965年出生,1985年1月入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141师421团5连副班长,1986年7月24日牺牲,荣立一等功。现安葬于榆中县兴隆山烈士陵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在收复老山、者阴山和防御轮战的战斗中,炮声隆隆,战火纷飞,每天都有胜利的捷报传来,每天都会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出现,每天也都会有惊心动魄的事件发生。尤其是发生在参战的中国女兵身上的故事更是震撼心灵,令人肃然起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这样的情景不仅使人感动,还深深的揭示了战友间生死与共的高尚情怀和人性的光辉、崇高和伟大,让人感到格外的悲壮和温馨……</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这是著名摄影家朱宪民先生1984年在14军40师收复老山时在前线拍的一张纪实照。内容为:一位在哺乳期的支前女民兵,在老山前线,学习沂蒙红嫂,在极度缺水的情况下为负伤奄奄一息的解放军伤员喂奶止渴,看完后,觉得这女民兵是那样的高尚和感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