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古迹

闲庭信步

<p>  太原是一座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古称晋阳,简称并(州),亦以“龙城”美誉,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期,战国初期为赵国都城。秦汉至清,历朝历代皆为重要州郡、国都或重镇。太原历史悠久,山河壮丽,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独特,历史文化遗产众多,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起源于“剪桐封弟”的晋祠,为国内最大的皇家园林;建于明代的永祚寺,“凌霄双塔”,是太原市的标志;我国最大的道教石窟龙山石窟,东魏至五代的天龙山佛教石窟,被专家誉为世界之最;此外还有随末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刹崇善寺,吕洞宾的道教寺庙纯阳宫以及多福寺、窦大夫祠等文物古迹不胜枚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晋祠</p> <p>  晋祠,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是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普光寺</p> <p>  普光寺位于太原市西缉虎营,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距今已有约1800年,寺院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保存有大殿、后殿及西厢房。该寺是中国历史上中印文化交流和传统友谊的象征,是中国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历史见证。市政府于2013年9月始予以修缮,耗时近7年、投资约7000万元,如今这座山西最古老的寺院已竣工验收,待开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永祚寺</p> <p>  永祚寺,民间俗称双塔寺,位于太原市区东南约3公里的郝庄村南山岗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大部分建筑为明代建筑。历代地方志书都把“凌霄双塔”作为太原的八景之一,也为太原的标志。永祚寺坐南朝北,包括寺院、塔院、碑廊院。寺院主要建筑有山门、二门、三门、大雄宝殿、禅堂、客堂、方丈院、过殿、后殿。塔院有东西两塔,均为平面八角形,13层楼阁式空心砖塔。舍利塔高度54.78米,收分较为明显,文峰塔高度54.76米,没有明显的收分。碑廊院内集有明清两代所刻《宝贤堂集古法帖》和《古宝贤堂法帖》石刻二百余通。永祚寺内还有各色牡丹6000余株,尤以牡丹名品紫霞仙为贵,是中国唯一现存的明代牡丹,也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寺院牡丹。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崇善寺</p> <p>  崇善寺位于太原市五一路附近崇善寺街,唐代创建,初名白马寺,后改延寿寺、宗善寺,明代又改崇善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三子晋恭王朱棡为纪念其母孝慈高皇后马氏,就该寺旧址大事扩建。清同治三年(1864年),寺院失火,主要建筑均被焚毁,幸存下来的只有大悲殿及一些附属建筑。清光绪七年(1881年),山西巡抚张之洞在崇善寺的废墟上建造了文庙。从此,崇善寺一分为二,文庙占了大部分地方,这就是现在的山西博物馆第一部分,而仅占原寺面积四十分之一的大悲殿,就成为古白马寺、明崇善寺的当然代表了。现为山西省佛教协会所在地。2013年3月5日,崇善寺大悲殿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庙</p> <p>  文庙,位于太原市上官巷东端,是于清光绪8年(1882年),由当时的山西巡抚张之洞倡议,在火焚了的崇善寺废墟上重建的。现存的文庙,总占地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坐北朝南,两重院落,门殿庑祠近百间,巍峨壮观,四周红墙高耸,中轴线上依次建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和崇圣祠以及两院之厢房等。1996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2003年10月10日,成立山西省民俗博物馆,直属于山西省文物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殊寺</p> <p>  文殊寺位于太原市东仓巷东口,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寺院,为三进院落布局,占地约5000平方米,主殿大雄宝殿,东西两侧配殿为珈蓝殿和祖师殿,大殿两侧有钟鼓楼,殿内都有精美的壁画和神情各异的塑像,这是近年新修成这样子的。原仅有一主殿文殊殿,为清代遗存,也是整座寺院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建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纯阳宫</p> <p>  纯阳宫,又称吕祖庙,位于太原市迎泽区起凤街东口。原为供奉道教中的“神仙”---唐代道士吕洞宾修建的,元代始建,明万历年间(1573--1691年)扩建,清乾隆帝间(1736--1795年)郡守郭晋以及太谷人范朝升又先后出资扩建,增筑巍阁三层。</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龙山石窟</p> <p>  天龙山原名方山,海拔1370米,位于晋祠西11公里处,560年(北齐皇建元年)兴建天龙寺,山以寺得名。天龙山胜迹,首推石窟艺术,石窟分布在东西两峰,大小石窟共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画像、浮雕、藻井1144尊(幅),石质完整,光源充足,展现着东魏、北齐、隋、唐、五代近3个世纪的艺术杰作,反映了不同时期石窟艺术的不同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1924—1925年(民国13—14年)间,外国侵略者对石窟进行了掠夺和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拨款修整,恢复了天龙山胜迹。园内植物生长茂密,共有各种植物66科169属213种,各种动物55科197种,森林覆盖率达70%。天龙山石窟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蒙山大佛</p> <p>  蒙山大佛,也称晋阳西山大佛,是一尊位于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西北的蒙山中的摩崖大佛,现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蒙山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年间,本是蒙山开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汉高祖刘知远都曾来此礼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毁。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发现,发现时佛头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风化严重。古籍记载,蒙山大佛高二百尺(合今制59米)。根据实际测量,蒙山大佛两腿底部至颈部高约30米,按比例估计原来的佛头高约10米,加上后世重修时补筑的基座高6米,蒙山大佛原本的高度大约为46米。2007年起,太原市对蒙山大佛进行了保护和开发,加固了佛身,并参考太原出土的北齐佛头新修了高12米的佛头。2008年10月,蒙山大佛景区向公众开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槐公园</p> <p>  唐槐公园位于太原市并州南路狄村,公园主要陈列介绍狄仁杰生平事迹。狄仁杰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唐代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出自一个官宦之家。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的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万多件案子,其间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他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更是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赵树理故居</p> <p>  赵树理故居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南华门,近年政府出资将旧宅全部翻新,并对外开放,为目前市内仅存的唯一的保持原生态的文化名人故居。故居建于清末民国时期,建筑系砖木结构的四合院。故居内存有赵树理生前书籍、柳制箱、皮箱和生活用品等珍贵遗物。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加丰镇尉迟村人,现代文坛较为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著有《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名著,他的好多作品被译成俄、英、法、日等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闫氏家宅</p> <p>  阎氏家宅,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精营东边街南华门东四条3号,是“山西土皇帝”阎锡山为他的家属所建的住宅。1935年前后,正值大权在握的阎锡山,请人看过之后,决定在这里置地建宅,准备全家包括亲戚都住在一起,因此占了很大一片地,面积达 1669.85平方米,来修建别墅公馆,其规模无人企及。阎氏家宅别墅依西洋设计而建,院落略呈长方形,东西长49.07米,南北宽34.03米,住宅房屋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为立式楼房,其楼体建筑、房屋格局、居室环境及景观布置等都是按照当时西洋房宅设计的,装修十分讲究,室内设备先进而齐全,装有现代化的卫生间和厨房设备,家宅环境幽雅别致。如今,尚存东、西两幢楼房,均为平式屋顶,砖土混合结构,建筑面积468.64平方米。两幢楼房至今保存完好,成为民国时期典型的代表性建筑。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伯川,号龙池,山西五台人,清末民国时期重要政治、军事人物,晋系军阀首领。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清朝陆军步兵科举人、协军校,中国同盟会会员。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举为山西都督。北洋政府期间支持袁世凯称帝。民国六年(1917年),兼任山西省长,民国十六年(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次年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民国十九年(1930年)与冯玉祥、李宗仁等倒蒋,中原大战失败后逃往大连。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重新掌握山西军政大权。“九一八事变”后支持蒋的不抵抗政策。抗日战争时期采取两面政策。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8月1日,正式创办了对山西现代工业发展影响深远的西北实业公司,并出任总理,以实现其亲自制定的《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1949年4月太原解放前夕逃离山西,后赴台湾,1960年病逝于台北,终年77岁,葬于七星区阳明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永昌故居</p> <p>  徐永昌故居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精营东边街12号,是一座典型的民国时期传统四合院,现存的建筑占地面积2420平方米,建筑面积375平方米,房屋24间,方亭2座,院西还保存有28米的长廊。建国后,徐永昌故居成为太原市民主党派的办公场所,因为长期被机关占用,这座老宅院也一直得到维护和修缮,宅院的外观整洁如新,庭院内灌木葱郁,只是与昔日的景象已有不少的差别,院东的花园早已不存,已经难以寻觅到徐永昌曾经的痕迹和气息。故居被市政府确定为“历史民居”。徐永昌(1887年12月15日-1959年7月12日),字次宸,山西崞县(今山西原平)人,民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原大战晋绥军总指挥,抗战时期的军委会四巨头之一。曾代表中国政府于密苏里号军舰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嗣任陆军大学校长、国防部长,1959年病逝于台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拱极门</p> <p>  拱极门位处明太原城东北隅,现杏花岭区北大街72号,其自1376年(明洪武九年)问世迄今,已有600多年之历史,其城楼至1949年毁于战火,也逾573个春秋,是明太原府城八门中从未更名的城门之一,是华北地区最大单体古建,也是现存的唯一的一座古城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民师范</p> <p>  山西国民师范旧址即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路,是山西省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原为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始建于1919年,这里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两度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山西著名的重要活动基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路军办事处</p> <p>  八路军办事处旧址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坝陵南街。1936年5月25日,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致信山西地方实力派代表人物阎锡山,向其提出联合中共、抗日反蒋、建立共同战线的主张。11月12日,毛泽东又派出红军高级将领彭雪枫赴太原与阎锡山秘密洽谈。彭雪枫到太原后,由南汉宸陪同与阎锡山会晤,递交了毛泽东的亲笔信。后经双方商定,红军在太原建立秘密机构,为中国工农红军及之后的八路军在驻地之外设立最早的办事机构。联络站办公地址确定在首义门街(今五一路)太原基督教青年会后院6号。1937年3月,经阎锡山同意,彭雪枫在新满城街30号设立晋陕之间秘密联络的电台,全体工作人员组成一个家庭,对外称“彭公馆”。中共中央北方局迁来太原并于7月28日在此重新建立北方局领导机关时,刘少奇、杨尚昆等一度也住在新满城街30号联络站内。为适应红军即将开赴抗日前线的新形势,8月10日,毛泽东致电彭雪枫:因时局紧急,红军不待改编即拟出动,“太原公开办事处,立即开设,你为主任。”8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联络站8月下旬迁入太原坝陵南街8号成成中学校(此时该校已迁至清源县城)内。8月30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的牌子正式挂出。八路军总部少将参谋处长彭雪枫任办事处主任兼中共中央北方局联络局书记。此后,中共在太原的联络工作步入了合法而公开阶段。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和刘少奇、杨尚昆、彭真等北方局领导、山西工作委员会(简称山西工委,1937年10月改称中共山西省委)及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等曾在八路军办事处院内办公。1937年11月太原沦陷前夕,11月5日,周恩来与八路军办事处彭雪枫等最后一批撤离太原,迁往临汾。11月14日在临汾刘村镇重新设立了八路军办事处。1938年2月,随着日军进攻晋南,2月下旬,八路军办事处宣告撤销。同年10月,八路军又成立了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办事处,由王世英任主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川至医专</p> <p>  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是山西省医学院的前身,是山西省创建较早的一所高等医学院校。民国8年(1919年)8月,山西医学传习所在太原成立。民国20年(1931年)改称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抗战胜利后,阎锡山回到太原,接收了省立桐旭医学专科学校,以该校为基础恢复了川至医专,更名为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并于1947年9月成立附属医院。民国38年(1949年)7月27日,太原市军管会将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长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学专科学校及省立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合并于川至医专,院址即为川至医专校址。以上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当时川至医专在太原市乃至整个山西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川至医专原占地面积8.4万平方米,东起工程师街,南接徐永昌馆舍,北邻精营东边街,西至原新民头条。整个建筑平面按功能对称设置,造型中西合璧,建筑立面层次分明,办公主楼建筑装饰细腻考究、华丽典雅,是1920年代中国传统建筑与西式建筑紧密结合、精心设计的实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主堂</p> <p>  天主堂位于解放路,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建,坐东朝西,为罗马式建筑,高37米,占地4300平方米,保存良好,现为天主教爱国会所在地。主建筑为礼拜堂,旁有两座西式尖顶钟楼。天主堂是太原市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友活动场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督军府</p> <p>  山西督军府旧址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府东街西侧101号,北宋以前,这里是晋文公(重耳)庙,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改建为潘美的帅府衙门,元为中书省,明清为抚署,至辛亥革命前,这里一直是明、清两代山西巡抚衙门所在地,辛亥革命以后,为山西都督府。督军府是在原清代衙门的基础上,从民国7年(1918年)开始陆续改建的,1916年阎锡山任山西省督军,并以此作为督军衙门,故名。太原沦陷后为日伪山西省行政公署(及太原绥靖公署)所在地,日寇投降后,再度成为阎锡山府署。1949年 4月24日太原解放,同年 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至2017年3月搬迁前一直为省人民政府驻地,历时68年。旧址大院目前的建筑是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民国和日伪统治时期建筑布局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的。旧址坐北朝南,占地约2.5万平方米。中轴线自南而北原来排列着影壁(含两侧便门)、大门、仪门、东西二层廊楼、大堂(现渊谊堂)、二层砖石结构楼、二层木楼、“自省堂”(现梅山会议厅)、梅山。中轴线东侧为东花园、内北厅、勤远楼,西侧为西花园。除二层木楼、影壁、勤远楼已毁外,其余基本保存原貌。督军府旧址迄今已渡过1000多个风雨春秋,千余年来,伴随着改朝换代,历经沧桑,屡经修缮、改建和扩建,一直为山西的政治中心,决策者的府第。1986年,督军府旧址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保存下来较为完整的省级衙署之一。2019年10月16日,山西督军府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太原市将其确定为历史文化风貌区,将会有新的使用与发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滤岸松</p><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5月6日</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