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被新冠疫情禁锢得晕头转向的人们,终于等到了京津冀可以小范围的走动了,恰逢五一假期,老哥哥老姐姐们有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于是我们一行四人起个早,赶在上班族还在睡懒觉的时候,驾车北去,高速出涿鹿,直奔今天的目的地:西大坪军事古堡。<br>说来也挺有意思,出了涿鹿一路向西南方向,经过了一座不是很大的桥以后就一路爬坡,之所以对这座桥有印象,是因为它的名字:桑干河大桥,过桥的时候车上四人异口同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前只知道丁玲先生的这部小说,这次知道了这条河的位置。可以算是意外的收获。<br>眼前的地貌类似陕北的黄土高原。车沿着109国道一路走一路爬坡,一路往塬上走着、爬着、走着、爬着。除了看见田间零星的人在劳作,几乎没有什么行人,更没有戴口罩、量体温的关卡。</h1> <h1>西大坪军堡也叫西大坪古堡,始建于明朝初期。最初设计是用来屯兵,到现在已经600多年了!</h1><h1>古堡依地势建成三角形,在土塬上自然就地取材,完全是干打垒的土城墙。整座堡垒仅有一个大约一米宽的通道,应了那句老话: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h1><h3><br></h3> <h1>其实,蔚县有很多古堡,传说有八百古堡,保存较好的有近两百座。著名学者罗哲文先生曾写道:“在世界的东方,存在着人类的一个奇迹,这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在长城脚下,还存在着另一个奇迹,那是河北蔚县的古城堡。”</h1><h1>这是古堡的第一面墙。</h1> <h1>随着万里长城的完善,清朝末年古堡才不再用于屯兵储粮,成为了当地百姓躲避匪患的重要场所。</h1><h1>蔚县古堡与明长城是同时代的产物,目的都是为了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当时,一座古堡便是一个屯兵的堡垒。如今,古堡已经失去了当初的防御功能,但不少村子依然建在古堡里。</h1> <h1>这是古堡的北墙。</h1><h1>从这张照片上很容易看出这是一座建在塬上的古堡,右下方就是壶流河流域。</h1><h1>左边的土地明显是现在村民所为,不知道往外推进是想多一点耕地还是对古堡修复动了恻隐之心。</h1><h1>燕哥哥测了一下这里的海拔890多米,大概接近延安的海拔高度了吧?</h1> <h1>这是古堡的第三面墙。墙壁之下就是高高的土台,从颜色上很容易分辨出城墙的高度。</h1><h1>右侧矗立着一段残存着城墙,想必跟这个古堡是一体的。由于年久失修,这些断壁残垣很快就会消失殆尽!</h1> <h1>不是吗?!已经塌了这么多!</h1><h1>不知道600多岁了古堡伴着旁边手机信号发射塔这新生事物会有什么感想。</h1> <h1>这就是古堡唯一的入口。一条羊肠小道把我引到了这里。</h1> <h1>走到门口止步了!由于水土流失,这走人的道被水冲刷成了这幅模样!</h1><h1>这是自然法则:水往低处流。</h1><h1>这是自然法则:这600多岁的古堡已经是垂暮之驱!</h1> <h1>正位拍古堡大门,从里到外已经被雨水冲刷成这幅残败的模样!</h1><h1>人已经不可能走进去了!</h1> <h1>这就是那条羊肠小道。在这里陪伴我的除了这棵刚开花的荆棘,就是地上的羊屎蛋。草还没返青,也不知道这些牲灵能找到什么吃食。</h1> <h1>看看这里的土层,跟黄土高原的土质差别还是很大的。一层层泛着浅绿色,阳光直晒时给人的感觉是银色的。</h1><h1>可没有黄土高坡的黄土那么纯粹!</h1> <h1>中午饭就在古堡旁的残破老戏台里解决了。</h1><h1>老戏台三面墙上都有壁画,依稀可见“大清光绪元年……”字迹,这些画被黄泥完全覆盖了,现在可以见到的就是黄泥剥离后残留的痕迹,很可惜!估计是文革时期破四旧弄的。</h1><h1>燕哥哥分享的自加热食物,配上黄瓜,吃着挺香,下去挺顺溜。</h1><h1>这个时候外面的气温是36度,我们这老戏台的气温是26度。</h1> <h1>陆续收到燕哥哥的照片,再加一张全景照。这就是大西坪村和军事古堡的位置关系。</h1><h1>远处手机信号发射塔下的小房子就是旧舞台,我们休息吃饭的地方。</h1> <h1>午饭后的时间也不能放过,附近还有可以看的地方。就这路况,走吧!</h1> <h1>泥河湾是河北省阳原县东部的一个小村庄,位于桑干河上游的阳原盆地。距今约二百万年前,远古的人类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1978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泥河湾附近的小长梁东谷坨发现了大量旧石器和哺乳类动物化石。</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1924年9月,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在考察内蒙古萨拉乌苏的返回途中来到到张家口,会同美国地质学家巴尔博在泥河湾进行了短暂的地质考察。</h1><h1>1957年,考古学者观察了“北京人”制作石器已很进步,能使用和控制火,因而推断说,距今五六十万年前的“北京人”绝不是最早的人类,“北京人”不是第一。这次细小石器的发现,确证“泥河湾期的地层才是最早人类的脚踏地”,于是贾兰坡院士认为,在160万年前,就有如此进步的石器,证明人类起源比过去的认识要早得多,说400万年前有了人类并非夸张。</h1> <h1></h1><h1>这个国家地质公园还在建设过程的,虽然没有看见展厅里的介绍,最起码让我知道“泥河湾期的地层才是最早人类的脚踏地”。</h1><h1><br></h1> <h1>1988年4月23日,泥河湾对外开放,应中国科学院邀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前来考察,拉开了泥河湾开放的步伐。</h1><h1>1990年,经国务院的批准,由克拉克教授领军组织的中美合作泥河湾考古项目,成为建国以来的笫一个中外合作考古项目。至此,已接待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学者和专家,发表了有关泥河湾的论文700多篇。</h1> <h1>2014年8月24日,由河北省泥河湾管理处组织的泥河湾考古发掘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发掘出一个较完整的象头化石。发掘出的象头化石微微向上仰起,一根象牙化石较完整,长1.5米,另一根象牙前方有残缺,长度1.2米,象的臼齿化石清晰可见。象头化石埋藏在河流相的沙层中,已经过搬运,推断象头化石应该是经长年雨水冲刷而滑落至此。到底是百万年的猛犸象头化石,还是南方象演变后的象头化石,还需专家进一步研究认证。</h1> <h1>1996年6至8月,美国印第安大学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对泥河湾遗址也进行过为期两个月的发掘研究工作,获得了一大批较为珍贵的动物化石和旧石器等实物资料,进一步证实泥河湾盆地是中国人类起源的摇篮,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是一座有待深入研究、开发利用的巨大科学宝库和世界文化遗产。</h1> <h1>今天这里的气温居然比北京还高,达到38度,路过小五台的时候明明山上还有很多积雪,怎么这边这么热呢?真不正常。</h1><h1>一天的放风很快就结束了,踏上归途的时候,居然在上高速前又经过了另外一座桑干河大桥,闹了半天我们就没离开过桑干河!</h1><h1>有必要找一下《太阳照在桑干河的》看看。</h1><h1>感谢燕哥哥的照片和一路辛苦陪伴:</h1><h1>是司机,往返五百公里独自一人驾驶;</h1><h1>是摄影师,一直耐心给我们几个不停的取景拍照;</h1><h1>是航拍师,无论太阳多热都坚持把景区方圆几公里的地方都侦查留念;</h1><h1>是厨师,细心的帮我们不经常吃自加热食物的人一一热好香喷喷热腾腾的饭菜。</h1><h1>总之,感谢你!感谢你们!感谢我遇见的一切!</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