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读后感——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莹往直前

<p><br></p><p>在初读《正面管教》第一章时“不良行为”这一概念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习《正面管教》第四章后,我对于不良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想要达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理想效果,重新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很有必要。</p><p>所谓不良行为其实就是缺乏意识,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但追根究底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这一点最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了解的越多越好。</p><p>生活当中我是俩个儿子的妈妈,兄弟相差10岁,兄弟俩有不同的性格。老大从小到大一直不太好管教,他的“不良行为”通常使我无可奈何;老二三岁,正是慢慢开始产生“不良行为”的年龄。好在我及时看到了《正面管教》一书,使我可以结合书中的知识在生活中积极反思、及时纠正自己的和孩子们的“不良行为”。</p><p>我家大儿子的问题表现在对于妈妈的管教,无论是提醒、说教还是惩罚都无动于衷,甚至是不管还好,一管更糟,最初我以为是他进入了青春期开始叛逆,但是似乎在他10岁左右的时候我们母子就已经是这种糟糕的相处模式了。现在我尝试用书中老师的提示和判断法则来重新分析我们母子的行为。我的不良行为是控制欲太强,总想着自己可以凌驾于孩子之上,我说一就是一,这一错误观念和行为的目的是寻求权利,而且完全不是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行使家长的权利,最终导致与孩子的权力之争,当我感到自己无助、无耐、无语时,是孩子由无休止的报复转到自暴自弃,用他最简单的方式希望我尽快离开,结束我们之间的战争,想到这我陷入了无尽的内疚。</p><p>大儿子的不良行为体现在我说往东他往西;我让马上去做什么,他偏磨磨蹭蹭;我和声细语,他听而不闻;我大声吼叫,他暴跳如雷……理智的分析一下他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目的其实都是“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利、报复、自暴自弃”的错误观念导致的,其实他就是一个缺乏关爱,丧失信心的孩子,在这条相爱相杀的路上,我作为母亲一直觉得我的付出不比别的母亲少,我的养育之恩孩子没有体会是孩子不懂感恩,但其实是我的方式方法有问题,我的言语太刻薄,面对我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的管教,孩子内心受到了伤害,他是爱妈妈的,所以从最初为了寻求我的过度关注,归根究底就是在我们的相处中我没有做到平等,尊重,总觉得“孩子应该做什么,而不反思自己应该做什么”,其实恰恰相反,应该“决定自己做什么,决定不了孩子应该怎么做。”</p><p>用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我现在的心情恰到好处。学习了这一章我最大的感悟就是要学会鼓励孩子,学会好好与孩子沟通,尤其是对每一种错误目的的鼓励方式给了我很大启发。大儿子是一个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孩子,有一次睡前,我提醒他该读书了,结果他用被子把头一蒙,用行动告诉我他拒绝我的要求,按照往常我肯定会进行说教,不读书还想睡觉,门都没有。但这一次我并没有,想睡就睡吧,我不想与他进行权力之争,就像文中所说,要先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学会“暂停”,学会自觉退出战争,我可以决定自己做什么,但决定不了孩子做什么,必须认清这一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管教孩子,纵容孩子。第二天一早,趁孩子还没早自习,我找机会和他在洗手间碰面,我问他:“昨天睡得好吗?”他似乎一下就明白我下秒钟就要聊读书的事,他解释说:“妈妈,我昨天晚上实在是有点累了,马上期中考试了,我很烦,所以想早点睡觉。”我暗自庆幸,幸亏昨晚自己及时按下“暂停键”,否则得多么愧疚啊,我拍拍儿子的肩膀说:“临近考试了,妈妈知道你压力不小,要学会劳逸结合啊儿子。”“嗯。”接下来我和善而坚定地说:“妈妈其实一直比较担心你的阅读习惯这一点,小学时候书读的少了,初中更要挤出时间读书,尤其必读书目,所以我想问问你有什么好的想法能在时间更紧张的情况下多抽点时间出来读书,必须是可操作性强的。”儿子一边刷牙一边想了想说:“其实我觉得你之前给我的建议就是午睡前和晚上睡觉前读一会书就挺好的,那时候心比较静。”“嗯,贵在坚持啊儿子。”“我知道了妈妈,我会坚持。”“我还想给你提点意见,当然你也可以给我提。”儿子转头看着我说:“怎么有点不祥的预感啊。”可能他感觉出了我与往常不同,我笑了笑说:“哈哈,没有什么阴谋,就是以后再有像昨晚上那种情况,我希望你能直接告诉妈妈你的感受,妈妈会理解的,不要用不回答来回复我好吗?”儿子点了点头说:“那我也提一点建议吧,妈妈你不要每次一看到我的点错误就生气,你难道就那么不信任自己的儿子吗?”儿子的话外音就是我每次的生气其实就是对他的否定,这让他缺乏归属感和信任感,也许这就是他经常会和我处于权力之争和报复循环的糟糕境地的原因吧。</p><p>多么痛的领悟,十几年后我才明白自己是个多么糊涂的妈妈,其实我想有许多家长都和我一样,一直觉得管不了孩子是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但其实最应该做出改变的是大人自己。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自己的好友和学生家长,希望他们也能来得及在家庭教育领域有所感悟有所改变。也许有时候文章中提到的方法和理念我们未必能够在实践中完美诠释,但是每一次的亲身实践都会给自己带来改变,我们会惊讶于自己的改变自己的进步给改善亲子关系带来的惊喜,努力总会有收获的,继续加油!</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