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字词背后的人格心灵

读对经典

<h3>  学习字词就是学文化。字词,不只是书上的字词,也不只是教室里的字词。生活的外延有多宽,字词的外延就有多宽。我们爱上字词,天经地义。</h3><h3> 对每个中国人来说,字词是基础,也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h3><h3> 在我们的字词里,最具中国特色、最有文化含量的当然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它们是中华优秀文化上最璀璨的明珠。</h3> <h3>  学习中国字词,不只是用口说出来、用手写出来,更是用心灵品出来的。</h3><h3> 我们平时学中国字词,喜欢逐字逐句地解释,好像把字词的每一个意思搞清楚了,学习也就完成了。其实,学习中国字词,与其解释这些字词,不如唤醒这些字词;与其唤醒这些字词本身,不如唤醒这些字词背后的人格心灵。</h3><h3> 在中华民族一首首名传后世的不朽名作中,很多经典字词就是作者人格心灵最典型的写照。可以说,作品中字词如其人,也是人的一种极致表达和人格的投射。</h3> <h3>  读中华文化经典名作,如果我们能同时擦亮历史之眼、哲学之眼,那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字词世界,必将变得更加开阔、更加高远、更加美好。</h3><h3> 《石灰吟》这首诗,大家基本上都知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是于谦有一次回家,在山中路过一个地方,看到一些人正在煅烧石灰石。于谦当时很有感慨,当即创作了这首名传后世的不朽诗词。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以石灰自喻,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h3><h3> 我们透过这首诗,看到的并不只是什么石灰石的形象,而是一个刚毅果敢人的形象。这个“粉骨碎身全不怕”的人就是明代于谦。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h3> <h3>  我们看,整首诗字词写的是石灰,又句句写的不是石灰。对无生命、无感觉、无精神的石灰而言,根本不存在怕与不怕的问题,全不怕,只能是人的大无畏精神。大家知道,石灰不可能有意愿、有志向,更不可能有追求。就石灰而言,用白色形容其颜色是最为妥当,而这里用的字词偏偏不是“白色”,而是“清白”。我们要知道于谦写这首诗的时候才不过十七岁,当然,也有人说他写这诗的时候是二十岁,但不论是十七岁还是二十岁,于谦这时候的人生还谈不上经历过什么值得“粉骨碎身”的事儿,可他还是这么说,这就说明这种“不怕”后面所隐含的坚强信念与力量,其实是于谦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期望与暗示。<br></h3><h3> 于谦的《石灰吟》,每个字都是一道光,照亮的不仅是那个历史中那个伟大的灵魂,而且是当代人中每一个与之相遇的灵魂。我们现读《石灰吟》,重让自己的人格心灵接受一次庄严的洗礼和灌顶。</h3> <h3>  人生有时候就这么奇妙,如果你愿意做一支破空而出的箭,只要确定了方向,就积攒好生命的全部力量,然后离弦而出,永不言回。这个过程中可以有跌落的悲痛,却不可以有折项的翻悔,只要你坚持下去,生命的奇迹就会显现。</h3><h3> 在我们所读的书中,有的作品,是作家用头脑写成的;有的作品,是作家用心灵写成的;有的作品,是作家用整个生命写成的。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巜竹石》,就是他们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写成的。因为他们的作品是在生命深处产生,所以时间无法蒸发这些伟大作品的清白,历史也无法玷污这些伟大作品的清白。所以,真的经典永远活力四射、魅力无穷。</h3><h3> 于谦、郑板桥是通过自己的整个生命去确证自己的作品,因此,我们也应该投入自己的生命去诠释这些经典之作。</h3> <h3>  郑板桥的巜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同样是一首咏物诗。郑板桥用字词来形容“坚劲”,不管东风南风西风北风,不管春风夏风秋风冬风,我自坚贞不屈。他的坚劲,来自对青山的咬定,来自对破岩的扎根。只有根系深深地扎入破岩中,竹子才能表现出足够的坚劲。郑板桥写竹的背后是人格的闪现,人格的特质全都融化在竹的意象中。竹就是人,人就是竹。<br></h3><h3> 读郑板桥《竹石》,你会发现,诗中的字词其实写的都是人格。虽然,隐藏在背后的那个灵魂并没有自己站到台前说话,但是通过字词表现竹子的都是这个灵魂所为。</h3><h3> 竹子的“咬定”,正是人格刚毅的表露;竹子的“立根”,正是人格顽强的生命力所致;竹子面临的“千磨万击”,正是人格的种种磨炼;竹子的“任尔东西南北风”,正是人格气节、坚贞不屈的生动写照。</h3><h3> 事实上,《竹石》不仅仅表现在画竹写竹上,更表现在郑板桥的真实人生轨迹上。可以说,郑板桥是把自己心中的竹格活出来的典范。</h3> <h3>  经常有人说,读古诗词,半懂不懂,冷僻生疏,半通不通。从表面看,像是这么回事儿。但仔细一琢磨,无论是诗词的内容,还是诗词形式,它们的写作字词亮点纷呈,大放异彩。</h3><h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庐山。苏轼既在写山景,又在写自己的心灵感悟。让我们看见了一座不一样的庐山,是他心灵中的庐山,这才是作者的精神风格和艺术追求。</h3><h3> 苏轼的游诗《题西林壁》,着眼理趣,阐述哲理,彰显了自己的人格特质和生活境界,真让人读出味道。</h3> <h3>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是颜真卿流传于世的劝学诗,他的诗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也不知有多少莘莘学子把这首诗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正是学无止境,珍惜读书时光,我们要让自己去认识字词,学习字词,这才是我们爱上中华文化的最大理由!</h3><h3> 在当今中国,凡是人迹能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人活动的字迹,字词的魅力是巨大的,它唤起人们对于历史、现实、自然和人生的某些感悟和追寻。</h3> <h3>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坛上的珠穆朗玛峰,从帝王将相到普通老百姓,无不以字词创作为荣,以至于在民间中也不乏字词写作高手。他们宛如灿烂的群星,闪耀在中华文坛的夜空;他们以大爱为宗旨,以责善为伦理,以真诚为风骨,以信仰为源泉,以追求为动力,以尽心为境界;他们的传世之作光照后人、名垂青史,至今令后人无法超越,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万古不朽的宝藏。</h3> <h3>  现代中国人认识二三千个汉字,掌握了一两万个词,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练笔、写作,还是从学做人高度,去真正读对、读活、读化每一部经典,在生活中不断滋养自己的人格,让自己变得更高尚,成全自己的人生。</h3><h3>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难发现,真正的生活不仅在天地,还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自己的精神境界。</h3><h3> 我们学字词,跟功利无关、跟名望无关、跟荣华富贵无关,真谛是实现自己的超越,让自己变得更加真诚、更加责善,明天生活更美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