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此篇文章主要以区分后羿,大羿为目的)</h5> <h3><b></b><i></i> 提起<b>后羿</b>,你脑海中第一个想起的是哪个羿呢?</h3> <h3> 如果你想到的是“后羿射日”典故里的后羿,那么很遗憾,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后羿。那么有人会问,那我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羿啊?首先,恭喜你发现这篇不起眼的文章,这里讲的就是你不知道的那个羿。他是<b>夏朝</b>(约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时期的君主——<b>羿</b>。(下文中会称后羿)(关于射日羿的故事也会在后面说道)</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夏代疆域</h5> <h5>(这里我要吐槽一下,因为历史上经常把两个羿搞混,所查到的羿的图片基本是射日的大羿,这个帝王真的是被抢光了风头啊。(悲)对了,那就用夏代疆域图来掩盖过去吧。)</h5> 后羿,又称“<b>夷羿</b>”、“羿”,夏代有穷氏(穷字古音不读qióng)首领,篡夺夏国后位,共在位八年。关于“后”字的来源,它和“<b>司</b>”字有关。“<b>司</b>”是“<b>父子相继从事某职业</b>”的意思,后羿的父亲也是射师。从夏启开始,夏代君主采用把 “<b>司</b>”字反写而造的新字“<b>后</b>”字作为自己的官方正式头衔,一直沿用到夏桀末年。故“<b>后</b>”(应该还是念sī,但是读hǒu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是<b><font color="#333333">夏朝皇帝的专有物</font></b>,是夏最尊贵的称号。(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 <h5>从上面能看出,后羿是夏朝的一位君王。(从夏后氏禹算起的第六位君王)</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h5> 羿在夺得夏朝君主前,就已经是有穷国首领(这时还没有收寒浞)。夏启末年,五子乱战,<b>太康</b>(约公元前1978年到前1974年)在战争胜利即位后成日游玩享乐(大概是皇帝通病罢),不理政事。在其一次带着家眷和亲信到洛水南打猎后,有穷氏首领羿就乘机起兵攻占夏后都城斟鄩,太康失去统治权后流亡他地(戈地),这就是有名的<b>太康失国</b>事件,太康之弟还因未等到太康归来而写下《五子之歌》。 后羿迫于诸侯压力不得不让位给<b>仲康</b>,但是这次羿开出的让位条件是:<b>夏朝不但要免除有穷国的赋税,并且每年要向有穷国提供双倍的赋税</b>,令人唏嘘的是,仲康没有讨价还价,果断接受了。随即羿带领士兵搜刮大量财物返回有穷国。实际上仲康一心想上位,又想讨个好把太康请回来,好在太康没有接受,于是仲康把他哥哥太康的妃子和亲属护送到太康身边。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仲康</h5> 仲康虽然脑子昏,也意识到自己的国家能否活的长远,仲康在执政期间征兵兴军,组建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同时也通过封等方法侯组建了些许同盟军,如昆吾)。随着夏王朝的强大,仲康越来越觉得自己国家向有穷国纳赋税是一种天大的耻辱。<b>仲康七年</b>,夏朝觉得自己又行了,便撕毁合约,向有穷氏出兵!可是有穷氏部落实际上战斗力并不低,人人积极抵抗,反击,无可阻挡,最终在羿的带领下,在攻破夏都城前,仲康 猝。《竹书纪年》载:“帝仲康,七年陟。世子相出居商丘,依邳侯。” 仲康死,仲康之子<b>相</b>出居商丘,相投奔邳侯。(邳侯是夏的同姓诸侯,和夏王有血缘关系。)后羿立仲康之子姒相为夏王,但不久<b>羿驱逐了相,自己当上了夏王。</b>后羿执政后,沉迷于游猎,对国内政事不问不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把权利都交给<b>寒浞</b>,寒浞(详见下篇)可是个油嘴滑舌,自私自利的人,他联手后羿妻子纯狐(纯狐也对羿抱恨在心)(嫦娥在后讲到,其与纯狐无任何关系),终于,<b>帝相八年</b>,<b>寒浞杀羿</b>,公布罪状。<b>寒浞便获得了夏王实权</b>。(关于寒浞、纯狐的故事,下一篇会介绍,当然可能会咕一段时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寒浞</h5> 再来看看后羿射日里面的羿,本称“羿”、“<b>大羿</b>”(大羿也是后人的叫法),他是<b>帝尧</b>的射师。《淮南子•本经训》记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之后尧封羿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 ,大羿迎娶了帝喾之女嫦娥为妻(帝喾之女的关系按理讲也因该是故事的衍化)。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羿射日(太阳里的是三足乌)</h5> 从淮南子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羿是和尧同期的人物,而尧是约前2300年的方国联盟首领。而后羿距离此时期还要晚200年。(这里说一下,360百科中关于“相”词条生平事迹记载的时间八成是编辑错了) 大羿的经历,想必不用多说,大家都应该知道。除了射日拯救黎民的神话,还有一个与其相关的事便是其妻子——<b>嫦娥</b>,奔月的故事了。但是这个故事有好多个版本(详见百度百科的“嫦娥”词条),其中广为流传的有两个,一是《淮南子》记载的“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 二是两汉时期刘安的《嫦娥奔月》写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逢蒙为大羿之徒,实际上后世对他的评价基本都是忘恩负义唯利是图的小人,虽《孟子》和《楚辞章句疏证》有记载,但是真实度也不得而知了。)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第二版本也在初中英语课本里作为课文出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嫦娥</b></h5> 嫦娥奔月肯定是神话的范畴,但嫦娥原型一说月母常羲,后羿妻子<b>纯狐</b>(亦称玄/眩妻)是嫦娥人物原型之一,两人并不是同一人,嫦娥跟大羿神话属于远古日月神话,皆属于孪生神话。(引自 朱大可《神话》) 讲完两羿关系,再来说一说“<b>东夷</b>”。现今我们一说到“<b>东夷</b>”,一听就是落后的地区或者部落,但是在夏商时期,东夷实际上是对<b>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b>(东夷囊括范围实际上一直是根据中原王朝疆域变化而变化的),说是“夷”实际上并不落后。<b>东夷文化有着难以想象的广度和深度</b>,甚至其曾居于中华民族发展的主导地位。东夷都有什么?我简单的举几个例子: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蚩尤文化,尧,伏羲,仓颉,虞舜、皋陶、伯益和后羿等等。其中这些人物对文明的推进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三皇之首太吴伏羲时代第一个脱离史前社会进入国家社会。)夷夏文化互相融合,界限越来越模糊,在夷夏之战中,最后虽然政权在夏人手中,但是王朝的东夷人不在少数,这导致了<b>东夷对中原的影响长久挥之不去。</b>(关于夷夏文化可看这篇文章<a href="http://kaogu.cssn.cn/zwb/xsdt/xsdt_3347/xsdt_3348/201912/t20191202_5051907.shtml"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东夷文化与中华文明》</a>) <p> 最后补充一点,就是关于夏朝是否存在的问题。</p><p>其实,夏朝并<b>没有出土过有“文字“的物件</b>,那我们是否能说它不存在呢?随着碳14定年法技术的成熟,有关夏朝的出土文物大致制造时间浮出水面,但夏古物附近并没有文字出现(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因为数量少且无法解读,并不能叫做文字。同时夏篆也颇受学者争议)。如果夏朝文字<b>规模性</b>的发现,那么我们就能有理有据的说夏朝是是存在的,届时国外学者也不得不认同中国的夏文化。(理论上夏朝是存在的,但它仍归属于传说, 一些地点,大事的时间都相当混乱,后人记载有关于夏朝的历史也是十分模糊,再加上民间长时间对于记载和神话传说的杂糅,都为后世的考据带来不小的困难,如果去互联网搜索,不同百科甚至还有着不同的时间线)</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h5> <h5> 最后,是编辑者的一点残念:这篇文章从3月16就想写了,谁知道我咕咕咕了这么长时间!整理资料,查阅各种百科又花了不少时间。难受,现在已经凌晨4点了,睡觉去了。</h5> <p><b>1.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b></p><p><b>2.本人不是历史专业,文章如有错误,欢迎指正。</b></p><p><b>3.欢迎把这篇文章转给朋友观看。</b></p><p>4.下一篇是肯定要写的,肯定要写 吧。</p>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美篇编辑者:</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传统书屋 射命丸·文</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