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与古人相比,当代中国画画者似乎把写生与创作的关系分离了。</p><p> (本人也有其中的病能。)</p><p> 眼下 看似蓬勃的写生,像快餐文化的铺陈,大多泛泛而写,缺少了神韵和风采;看似繁花似锦的创作,眼花缭乱,由于过度的追求制作,缺少了灵魂和鲜活。</p><p> 若按现在对写生和创作的标准看:</p><p>写生的画似乎应该是举步生风,激情四溢,涉笔成趣,耐人寻味的即兴之作。创作的画似乎应该是经过构思缜密,千锤百炼,水磨工夫,震撼人心之作。</p><p> 那么,写生的画与创作的画在操作上由于时间、条件、环境、情绪、思维的限制是否可以分列?又是否可以在目标意义和操作方法上求得统一?难道不能一体生风、两面融合?</p><p> 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先看看古今高作之脉络。</p><p><br></p><p><br></p><p><br></p> <p> 一、先谈写生</p><p> “写生”一词,按照字典表述为:对着实物或风景绘画。如景物写生,室外写生。这种表述一看就是外来品。</p><p> 而中国画的“写生”一词,从五代腾昌祐的“工画而无师,惟写生物” 开始, 再到宋代“写生赵昌”。“写生”一词得到阐释,也在绘画品评中逐渐使用。 却与西方的“写生”一词意义不同。</p><p> 中国画写生原特指画花鸟,即写花鸟之生意、生命,画的是活着的花与活着的鸟(与西方静物不同)。“写生”之概念正是从这一事实基础上产生的。早期的中国画,凡是国画临摹花果、草木、禽兽等实物都叫写生,摹画人物肖像则叫写真,而与之相应的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有“写心”和“写意”。</p> <p> 中国古代画家重视读书,行路,立品,写心。当代画家忙于手机信息,拍摄,抄写,复制。古代虽不言“写生”一词,可没有照相术的干扰,就在写生写心之中。即使喜欢复古与摹古的画家,像清“四王”,也经常行游于山川之间,撑桨于江湖之上。他们虽以仿古摹古为基础,却依然去寻找生活的元素和山川的映像。</p> <p> 对于此情,古代早已陈述的淋漓尽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p><p> 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p><p> 清代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p><p> 元朝黄公望则更直接:“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p> <p> 而今天的写生多为取景,即不阐意、也不入心,是问题所在。</p> <p> 古代写生能写心,所以生动,所以深入,所以耐看,所以成品。既然写心,它当然也就有了创作的因素,创作的思想,创作的操作,创作的面貌。</p> <p>二、再谈创作 </p><p> 创作是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是精神活动。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不是对社会生活的描摹和抄写。</p><p> 创作的源泉是生活,其灵魂是师造化。</p> <p> 南朝陈•姚最《续画品》“学穷性表,心师造化,非复景行,所能希涉”。</p><p> 唐•李嗣真《续画品录》“顾生思侔造化,得妙悟于神会”。</p><p> 北宋•范宽语宣和画谱》卷十一:“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莫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莫若师诸心”。</p><p> 东晋•顾恺之:“迁想妙得”。</p><p> 古代中国画家的创作历来坚持师造化。是置自然现象移入头脑思想的过程,达到主客观的统一。</p><p> 今天的许多所谓创作,画面越来越大,照片越用越精,抄写越来越实。有的画室像车间,画家像操工,更有甚者依靠现代工具和幻影制作,基本不用心智。这真是一种奇葩的现象。</p> <p> 三、写生的“创作化”</p><p> </p><p> 由写生入手。</p><p> 一幅画看似写生,却被画史定为旷世名作,古代画家成就不少。</p><p> 古代画论:“董源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黄公望隐虞山即写虞山,…稿本在大块内,吾心中,慧眼人自能覰著。”</p> <p> 古代画家写生就是写心的“创作化”过程。画家经过身临其境的缜密观察,眼观具象与思维心智的融合,顺理成章的出现了林良的《珍禽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名作。</p><p> 在写生的功底下,经严谨法度,境由心造的再创作,写生同时转换成了作品映像。最终使其成为不朽的创作作品。</p> <p> 四、创作的“写生化”</p><p> 由创作思维入手。</p><p> 具有创作头脑的天才画家,直接把自己的创作意图,用现场写生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具有冲击力的作品,也就是创作的写生化。入你目睛的是创作作品,运用的语言却是写生方法</p> <p>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蒋兆和的《流民图》堪称此样式的里程碑式的宏篇巨制,他在这幅画中是以创作的理念,写生式的手法完成的。</p> <p> 蒋兆和先生说,他当初画《流民图》的动机是“意藉真情,以抒悲愤”。全画100多个难民形象用写生的手法直入画面。不加多余的粉饰,不做故意的渲染,更具真实的力量,更具有深沉的悲情,令人震撼。《流民图》创作先入为主的思维,怡欣写真。在写生语言的施用下,使画面直抒心怀,一语见地,强烈的视觉效果铺面而来,震撼人心。</p> <p>五、写生化与创作化的交融</p><p> 写生即创作,创作即写生。</p><p> 写生化与创作化在激情画家的作画中是不分伯仲的,没有界限的,合二为一。</p> <p> 黄胄先生就是其代表性的大师。</p><p>他认为“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看他的妙品,你真的不好区分哪个属于创作哪个属于写生。你看他的写生笔墨语言丰富,刻画深入的人像创作。他的创作里面有看似错误不经意的线条,掺杂着激情随意的写生效果。</p> <p> 关于写生与创作的关系,黄胄先生说“中国画写生有中国画的特点,总之,为了画画,为了创作。”不管在画室,不管在野外,写生与创作不分家拿起笔就进入创作状态。他的《洪荒风雪图》,《打马球》、《出诊图》、《人畜两旺》, 他为《红旗谱》创作的插图——春兰,多为写生作品。从生动性和完整性,你已分不出写生还是创作,自然地融为一体。</p> <p>六、结束语</p><p> 中国古代画家总体上并无写生与创作之分,是写生与创作融为一体的。</p><p> 当代画家也应该模糊写生与创作的概念,拿起笔就进入创作状态,时时写心,保持灵性,这路子才是正宗。</p> <p>……………………………………………………………</p><p>作者:吴欣民,(1955.9—)山东莱州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化学本科、山东艺术学院普通美术专科;深造于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擅长中国画、兼及艺术评论。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职业画家,曾五次获得中国美术家协会展项优秀奖。出版有:《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家图册 吴欣民》、《中国画名家作品集 吴欣民》、《吴欣民舞蹈人物画集》等专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