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知青生涯,50年前人生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宛如昨天, 依然铭记在心!</p><p> 我们这一代记载下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成长心路历程。有人说无悔,有人说命运不公。记得高晓松这样说过“每一代人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相应都会付出自己这代人的代价”。青春万岁🙌🏻人生无悔!收获与付出终将给自己人生一份属于自己的真正答卷🍷💐🙌🏻</p><p><br></p><p><br></p> <p>来自亚特兰大的稿件,专业的广告设计师。🙌🏻(长风中学13班徐克伟)</p> <p>长风中学11班卢和平为历届大聚会邀请函设计图。</p> <p>长风中学5班戴自政👏🏿👏🏻👏</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i><u> 青春篇</u></i></b></p> <p>光阴似箭,那年踏上北上的列车 👣告别故乡!</p><p>张圣英</p><p><br></p> <p>同一个里弄,同一个中学,同一个方向!👣</p><p>胡毓珍 潘乃珏</p> <p>儿时一起长大的的邻居又一起去了引龙河农场成为战友。</p><p>柴鸿尧 张圣英 </p><p><br></p> <p>北大荒,我们来啦!</p> <p>天地之广,阔在北大荒。</p> <p>青春年华,朴实而美好!</p> <p>晒麦场上的姑娘,淳朴而恬静👧🏻</p><p>卜玉霞 李雅琼 张圣英 黄倩琴</p> <p>不畏艰辛的一代!</p> <p>青春、阳光、憧憬!</p><p><br></p> <p>这是八六年和卢和平及中学时的绘画老师一起去新疆,在伊犁天山山脉由我大学同学陪伴下走访当地牧民,我们与他们同住,主人热情地宰了一头羊来招待我们。</p><p>(长风中学13班徐克伟)</p> <p>后粮库扬场,一个字 痒。</p><p>马庆生 柴鸿尧 张绍定</p><p> </p> <p>北大荒见证青春伉俪💕</p><p>柴鸿尧 陈迎</p><p>徐克伟 张圣英</p><p><br></p><p><br></p> <p>三地知青相汇北大荒,上海知青周明丽哈尔滨知青郎淑芳。</p> <p>张圣英 丁爱华</p> <p>一张泛黄的火车票……。</p> <p>一段经历,一生情!</p> <p>青一色,的卡两用衫。😃</p><p>左后 葛宝琪 胡毓珍 董璐 于申莉</p><p>前排 丁爱华 陈洪娣 王雅君</p><p><br></p><p><br></p> <p>一个学校毕业,成为战友</p><p>张圣英 葛宝琪 黄倩琴</p> <p> 那个年代花布罩衫小围巾🧣很美噢!</p><p><br></p><p>李雅琼 黄倩琴 丁爱华 张圣英,安华。</p><p><br></p><p> </p> <p>陈洪娣 张圣英</p> <p>曹晓茹 王建平</p> <p>袁漪文</p> <p>胡毓珍 黄倩琴</p> <p>潘乃珏 陈佩玲</p> <p>胡美云 陈慧芳</p> <p>葛宝琪 丁爱华</p> <p>李雅琼 卜玉霞</p> <p>金洪真 周明丽</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i><u> 诗歌 短文 视频 摄影 展现篇</u></i></b></p> <p>5/27是引四69届同学刻骨铭心的日子,50年前83位来自长风、南湖、韶山中学刚满十五、六岁的孩子告别亲人,踏上北去列车来到引龙河农场四分场。历经风雨吹打使我们变得坚强,养成了不怕苦不怕累,有担当的责任意识。能勇敢面对现实,乐观向上,快乐生活。更收获宝贵的知青不了情。此时此刻,昔日的小伙伴今天都是奔七的夕阳人,在纪念活动上叙谈浓浓的同学情,笑聊农场你我他,展示同学们退休后精彩的业余爱好。疫情期间,利用互联网+把纪念活动从线下搬到线上,使为期一个月的活动高潮迭起。感谢客串这次活动的原连队老领导周以伦参与和引领。引四69群英谱形象告诉大家夕阳无限好,热爱生活的我们永远年轻。在此怀念过世的王宝来、张琪及其他失联同学。</p><p>(柴鸿尧是这次网络大聚会的组织与策划之一👍🏽)</p> <p>这是克伟兄在我家为我父亲画的,我时时带着身边。《柴鸿尧》</p><p>作者长风中学13班徐克伟</p> <p> 《不虚度》</p><p>五十年前稚未除,</p><p>屯墾戍邊守疆土。</p><p>五十年後逾花甲,</p><p>退休怡情享晚福。</p><p>少時不知人生短,</p><p>今時方曉将謝幕。</p><p>韶華雖已轉蒼顏,</p><p>(长风中学5班戴自政)</p><p> 《下乡五十庆有感》五十大庆心飞扬,你方唱罢我登场。诗歌影集回忆录,青春往事诉衷肠。疫情难阻重相逢,网上交流亦难忘。无奈岁月催人老,顺其自然享安康。</p><p>(南湖中学秦伟年)</p><p> </p><p> </p> <p>莲叶睡池间,荷花立叶中;远望似油画,喜悦漾于胸。(摄影南湖中学5班周其嘉)</p><p>(题诗南湖中学10班陈慧芳)</p> <p>南湖中学5班周其嘉趣味配音视频</p> <p> 良种排的姑娘</p><p> 良种排是我们四分场的一张名片,排里的姑娘们自然个个都是好样的。</p><p> 她们漂亮、能干、善良、正直,堪称人见人爱。</p><p> 由于农场十年,积淀厚重,我只能用杂记形式来保存一些记忆的碎片,没有顺序也没重点权当助兴。</p><p><br></p><p>一、一道靓丽的风景</p><p> 良种排的姑娘刚到农场时只有十五、六岁,还是一枝没有绽放的花骨朵,但她们清秀的外表、白皙的皮肤、苗条的身材从下车的那刻起就紧紧地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p><p> 记得1970年5月30日下午一点来钟,接69届知青的汽车刚刚停在了进分场的大道口,就见一帮老娘们围了上来,对着姑娘们叽叽喳喳地评头论足:</p><p> “我说阿,她们怎么长得那么白,我抹雪花膏也赶不上”,</p><p> “喔哟妈呀,你看那丫头多俊啊!真叫人稀罕”,</p><p> “这花布褂真好看,赶明儿我也想法整一件”……。</p><p> 于是四分场来了一群小仙女的消息即刻传遍了角角落落。</p><p> 连豆腐坊的老夏头都知道了,他就天天掐着时间等在去良种地的必经之路上,瞪着混浊的眼珠一个不拉地看着从身前走过美女,喃喃自语:真水灵啊,掐一把都能整出水来。</p><p> 有些男知青也蠢蠢欲动,不是赶早看良种排出操就是收工以后穿的干干净净在良种排宿舍前的公路上来回溜达,想引起她们的注意。如果当时没有下乡三年内不准谈恋爱的禁令,备不住要出点花花事。</p><p> 良种排的姑娘也是懂得收拾自己,一年四季总是穿的干净利落,就是普通的一件两用衫再翻出漂亮的假领子,看着也叫人舒服。一套统一发的黄棉袄抽掉点棉花收收腰改改瘦穿在身上也挺精神。</p><p> 每逢连队或分场有集体活动,她们更是带着腼腆又自信的神态排着队安静的进入会场,她们的到来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p><p> 在铲地、薅草、割豆的大会战中别看人小却总是冲在前头,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p><p> “在学习小靳庄”的日子里,她们编节目、出板报、练合唱也搞得有声有色。 </p><p> 所以有人说:良种排个个都是良种啊!走到哪里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p><p>作者周以伦</p><p> ( 当年的指导员,我们的引路人。如今挥笔书写当年知青轶事,好文。👍🏽👍🏽👍🏽)</p><p> </p> <p>长风中学11班柴鸿尧经典摄影展示。</p> <p>东山灭火历险记: </p><p>记得又是一年的秋收大会战,我们六九届十几号人正在靠近东山脚下收割小麦,突见东山深处黑烟腾起,浓烟在地平线上由西向南蔓延,如同奔驶的火车,向我们方向逼进,只是当时的蒸汽机车的烟是往后的,但此列火车烟是朝前奔跑,不久黑烟己漫延至我们的头顶,只见有一骑马通信员赶到,传达分場的指令,十万火急上山救火,当时已近黄昏我回头望去夕阳西下满天通红加上空气中弥漫烟雾,真如战争大片中的场景。我们十几号人从未见亲临过此种場面,我们每人手上只有一把当时收割小麦的镰刀,越往山里挺进,离大火越近,还有一个小山岗,已能听到大火然烧树木的噼噼啪啪和树枝燃烧的声音,当时真得是害怕,早有听说救山火死人的事,心跳得快到了喉咙口,好在当时我们这队人马有老职工带队,此时他安慰大家都不要怕不要慌,分成二人一组,找不太粗,一手能握住的白桦树,一人用力将其弯倒,另一人用镰刀,紧贴树的根部双手使劲用力一割,夸嚓一声,树就断了,不一会儿,我们人手一支像大扫把的白桦树,一字挑开还挺壮观,不一会儿山火已燃烧到我们对面的山岗上,老同志又告诫大家千万不能迎着火上,指挥我们走入二山谷之间的塔头地沿着中间的小溪绕到火头的背后,秋天的草甸子火一烧过留下一遍黑,尽管火苗借着风势有时也要窜出好几米高,但绕到了到了火的背后我们现在是追着火打,那恐惧心理就都设有了,个个却成了小老虎,抡起手上的大扫把追着草甸上的火蛇就是一顿烂打,那位老职工忙喊住大伙,千万不能这样灭火,这样的话只会把火苗打的到处乱窜,要几个人合伙,一二三一起拍下,就这样大伙分段把山火扑灭在二山之间的草甸子里,等和其他灭火队伍汇合天色已经漆黑一遍,初次在着荒山野林中连个东南西北都分不清,此时的组织纪律性特强,只听口令跟上跟上,尽管又渴又累腿脚抽筋,也没有一个敢拉下的,不会儿送干粮的马车上来了....这就是我记忆中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上山救火的经历。群中应该还有其它几位那次一起经历此次救火的六九届朋友,有描述不对之处,尽请指正补充。[偷笑]</p><p>(长风中学13班徐克伟)</p> <p>@戴自政 这是88年8月份我受单位指派赴黑龙江农场为上海知青(虹口的)因与当地人结婚而未能返沪从而办理了离婚手续向上海申请返沪的材料进行核实,当时有许多传言,说是这些离婚材料不可信,许多都是假离婚,我们一行四人就是去外调核实这几十份材料里有多少是真离婚,多少是假离婚。这几十个上海人分散在农垦局所属的十几个农场里,其中也有我们引龙河农场的。这次出差历时四十天,几乎把黑龙江的农场基本跑遍。当然在外调中有几件事情是我很难忘的:一,阔别十年第一次又回到了曾经生活了近十年且难以忘却却又不堪回首这艰难岁月的地方—引龙河农场,场部公事办完后,第三天送我去了四分场,那天老魏老关招待了我们,午后独自一人把我劳动居住过的地方一一逗了个遍,足有一个半小时,同时也感慨了一个半小时。二,当我重又踏上农场的土地时,我感觉有了很大的变化,所有农场都有了公安派出所和法院,职工家属的生活条件也有很大改善。更有趣的是,当我们出示区政府介绍信向接待部门说明我们的来意后,他们的回答使我很难忘,他们说什么假离婚真离婚,只要我们发出的离婚证书所盖的章是真的,就是真离婚,至于你们下分场连队了解到夫妻仍生活在一起,不叫假离婚,那是叫非法同居。这个回答确实让我们长眼了。其实所有农场都很帮着他们,也很想让他们返城。三,材料里有一个人的名字和我小学同学很像,叫孙自强。当我们到达佳木斯宝泉岭农场糖厂遇见他时一看,果然是小学同学,再问及他的离婚情况时,他说已经复婚了,那为什么呀,他说他们厂要创文明单位,离婚率不能超标,否则评不上,经领导动员又复婚了。在材料中还有一位上海女知青,是高中生,农场出具是派出所出的死亡证明,证明她丈夫已经去世,待我们到了东方红853农场后得知她丈夫没死,是场部医院的一个医生,已和她离婚,后娶了个小护士。经农场领导介绍,这位女知青只身一人还带着二个女儿,冬天里劈柴家也没个帮手,生活挺窝囊的(可怜的意思),想让她早点返城,这不,开了死亡证明。 这些人最后在知青遗漏问题处理的宽松政策下都得以络续全部返回了上海。 照片中是唐永贵的儿子,我,薛会计,刘德连,当时在场部照的。</p><p>(长风中学1班漆光先)</p><p>@拿破仑 你好!这两天我总算通过卫星遥感探测系统找到了你当年带了六七个六九届小伙子向莫洛裹山进发片名叫作《莫洛裹山敌情搜寻历险记》的视频,好像是因为时间长久,有些画面很清楚,有些画面就很模糊。 看上去当时的季节是初春,那天晌午时分,在你手握一把手枪给大家壮胆的鼓动下,带着他们向莫洛裹山进发。 走过九号地,踩过一段大草甸便来到了莫洛裹山脚下。这时的画面很清楚,要进山,必须跨过沿山脚边一圈的大石堆,石头很大,石头和石头间有间缝,有些间缝足有两三米深,石头上都长满了青苔,缝隙有的地方有二三十公分宽,要跨过这段大石堆,就必须一个缝隙一个缝隙地跳过去,好在小伙们年轻利索,没有因跳跃踏在青苔上而滑落进石头缝里的。这些大石堆应该是莫洛裹火山爆发时滚落在山脚下的。进山第一险安然通过。 画面来到了进山的第一幕,看似了无人烟的山脚边,却发现了几蹲大树墩,树墩的直径有三四十公分,天哪,这里也早有人进山砍伐,眼前是只见树墩不见木,是谁干的,什么时候干的,应该是个迷。放在今天那就不行,因为那时没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那时还只是一个动荡的年代。 接着一伙年轻人顺着山径继续往上走,一边走一边洞察着“敌情”,一边饱赏着山中的景色。只见小六九们身穿上海发的黄棉袄,腰间扎一根粗麻绳,当间插一把劈柴的大板斧,在你枪指引下,大有进军“威虎山”的味。忽然发现有动响,伙伴们即可安静下来,你拔出了手枪,扣动了保险,对准了响动方向,大家都静静地注目着,几秒后,当看清楚原来是一只梅花鹿在一小池边饮水时,它也觉察到了动静,一溜烟地跑得无影无踪。好在不是敌情,也不是虎狼,虚惊一场,也可算是第二险。 爬山很累,特别是在向莫洛裹山顶进发时,不仅累还很渴,水喝完了,怎么办?拿起大板斧,照着不太粗的白桦树树皮砍去,用嘴贴着树吸那树干里树汁,因是初春,树未完全化冻,要好几口才能吸出一点树汁来,虽然不能解决口渴难题,但伙计们继续向山顶进发。 到了山顶,一看这就像个火山口,形状和长白山天池差不多,但面积要差十万八千里,且池底没有水。真羡慕你们这伙年轻人,那么早就浏览了大自然的火山口,太有眼福了。 时光已近下午。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就在大伙行走下山的路径时,突然天气刮起了大风,漫天的尘土在天空中飞扬,把太阳都全部遮挡住了,一时间看上去你们失去返回四分场的方向,伙伴们围在了一起,商量接下去该怎么办,依稀听到有人提议打算砍树枝搭简棚露宿一晚上,待明早再说。看上去大伙的脸色都有点紧张,在东北地区,春天风是很厉害的,那时就听人说过,东北的冻土层不是太阳和温度把她融化的,而是大风使劲地吹,把她吹化的。记得有一年,刚播下的小麦,没几天全部被风吹得一干二净,无奈,在人定胜天日子,只能重新再播种一边,损失惨重。在东北还有一个现象,下午起风,到傍晚时分,风会自然停下来,这时站在分场向四处眺望,四周向你展示是她独有的自然美。难怪很多三地知青喜欢在这个时辰约上知己踩着七高八低沙石路述说各自悄悄话。就在大伙商量将作出重大抉择时,风小了,尘土落下了,太阳出来了!你们又找到了返程的方向,向着太阳落山的相反方向走,可谓是有惊无险的第三险。 天渐渐黑了下来,通过卫星遥感探测的视频也渐渐地越来越模糊,好在远处分场的灯光若隐若现,也越来越近。 好一个莫洛裹山敌情搜寻侦察历险记。给你一个[强]</p><p>(长风中学1班漆光先)</p><p>2007年6月,我受邀陪同谢心范、马杰熙重返引龙河农场。也许是离开农场时间长了,岁数也一点一点上去了,不免会有恋旧的心念产生,所以很想回曾经生活,锤炼过的农场去看看。就这样,我们相继在哈尔滨会面后,在省农垦总局、侨联的安排陪同下向引龙河开拔。我这是第二次重返引龙河。 在四分场看了我们刚来时住过的小茅屋…,在采石场触景生情,回忆起抡锤打眼炸山石的往事…,去9号地新建点,重又挥锄铲地,过一次当年铲地大会战的瘾…,等等。在完成了一系列农场安排活动后,我们返回了哈尔滨。难怪谢心范一直在说,本打算“微服私访”,却换来官方接待,没想到没想到。 在哈尔滨,官方接待的最后一个安排是,一上午参观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设在哈尔滨的展览馆,场馆很大,上下三层,从北大荒的开发到志愿军的进驻,从大批知青的加入到逐步全部的离去,从原始开垦劳作到现代机械化耕种,一篇篇一幅幅,都记载了北大荒人誓将早日建成北大仓的经历和不易,一幕幕一件件,有为之而献身的,有为之而流血的。整个场馆一上午暂停对外开放,在参观结束后,展览馆要求贵宾在留言本上签名留言,谢心范作为贵宾,在留言本上写下了:曾经过,真好!活着,真好! 在纪念我们下乡五十周年的时候,我无意中想到了我们六九知青中谢心范写下的这几个字:曾经过,真好!活着,真好!</p><p>(长风中学1班漆光先)</p> <p>九 号 地 的 建 设 者</p><p><br></p><p> 九号地是四分场一个知青点的代名字,也是69届男知青的骄傲。从修路到盖房;从一片荒地到初具规模,他们都全程参与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p><p><br></p><p> 在生产建设两不误的前提下,只用了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搬迁任务,创造了引龙河建点史上的奇迹。</p><p><br></p><p> 从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几件事就折射出“小69”们人小志大,吃苦耐劳,顽强奋斗的精神。</p><p><br></p><p><br></p><p><br></p><p>一、 先 遣 队</p><p><br></p><p> 七队(原先叫一连)的基建排是九号地建设的先遣队、主力军,全排一共才30多人,但九号地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留有他们的汗迹;每一条道每一铺炕都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劳作。在这支拉得出打得响的队伍中有近三分之一是69届的小伙子。</p><p><br></p><p> 1974年的深秋通往九号地的沙石路修好了,四栋砖瓦房也拔地而起。但还有许多收尾工程要做。为了减少路上来回时间,基建排在哈尔滨知青排长的带领下当年就搬到九号地驻扎下来。</p><p><br></p><p> 虽然有房但条件十分艰苦:炕是潮的,点火一烧一股湿气,早晨起来腰酸背痛,真应了那句话“小伙子睡凉炕全凭火气旺”;窗户没玻璃钉张塑料布挡一挡,半夜西北风一吹哗啦哗啦响,刺骨寒风直往里灌;没有干透的墙壁散发出呛人的石灰味。</p><p><br></p><p> 伙食简单,生活枯燥。特别是下雪封路素菜供不上,只能咸菜就馒头。由于是拖拉机发电,为了省油到了晚上早早地停电。小伙子们就躺在被窝里来个精神会餐,回忆从山阴路到横浜桥哪家的小吃最棒……。</p><p><br></p><p> 每天和泥、搬砖、抹墙、垒炕,常常累得腰酸背痛迈不开步。但小伙子们咬牙坚持,硬是把九号地四幢房收拾的利利索索,还在第二年开春又盖起了办公室和机耕队,为整连制迁入打好了物质基础。</p><p>(作者周以伦)</p><p><br></p><p><br></p><p> </p> <p>@拿破仑:〈九号地的建设者〉〈小瓦匠〉纪实知青艰难岁月的足迹…很是感慨!回想起来生命犹如一片绿叶,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得枯黄,但它的叶脉还是那么清晰可见。许多时候自己以为那些荒废人生的经历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每段经历的人和事也是人文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着的…!它仍会潜在相聚中、在谈吐上、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人生在每段经历中接到不同的剧本…本意都想遇见高人去看更美的风景…!但善良处事总归是不错的选择!直至落幕。 珍惜在生命的旅途中陪我们走过每段路的人,能陪我们从起点走到终点的只有自己。在回顾知青岁月50周年之际,愿我的知青朋友能健康快乐、平和、幸福的安度晚年!感谢分享!(长风中学4班金洪真)</p> <p>晚霞下青春的回忆。半个世纪前的5月27日是令人难忘的日子,彭浦车站那一幕幕还记忆犹新,清晰地呈现于眼前…经历了三天三夜的长途跋涉,晚上抵达了黑龙江引龙河农场四分场。岁月如梭,从少男少女到白发苍苍,五十年弾指一挥间,刻骨铭心的青春岁月令人难忘,感慨万千!青春记忆,岁月留痕,回顾过去,珍惜今天,开开心心,快快乐乐过好生活的每一天。(长风中学14班邱晓汕)</p><p>釆石场的号子。到过采石场的人,喜欢赞叹采石场的号子。采石场的号子雄浑有力,气势磅礴,充满激情。每当晨曦微露,在排长柴鸿尧的带领下,我们四个人一组,用木抬架把采下的大石块抬上车。随着“撑起腰来嗨哟!”的号子响起,大伙随着号子的节拍,雄赳赳气昂昂迈开了稳健的步伐。号声彼此起伏,一块块沉重的大石块装上卡车。尽管脸上的汗水顺着脖子流淌,可每个人还是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有时一不小心被石块碰伤,用纱布包扎伤口后,不休息又继续坚持工作。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氛围下,理想和汗水织在一起,天真无邪的心中,涌动着一股暖流,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半个世纪过去了,熟悉的采石场号子有时还会在我心中回荡,因为在号子中有苦涩的回忆,但更多的是青春的激情。(长风中学14班邱晓汕)</p> <p>引四69知青50周年活动纪念~回眸,展望,感悟 一,前言 五十年了,在历史的长河中,漾起的只是一个小小的微澜;五十年了,对于曾经在半个世纪前赴北大荒下乡的知青心目中而言,往事并不如烟,历史并未翻篇。纵横五十年,驰骋七千里,任思绪的闸门越过时空的隧道,心潮涌动,情不能抑,坐在桌前,拿起笔来,任思维缓缓流淌,流经岁月的长河,淌过人生的轨迹,写下一点文字,为自己,也为当年和自己同遭坎坷,共过患难的引四69知青朋友们。 二,启程 五十年前的1970年5月27号中午12点,上海彭浦车站,人山似海,人潮如流,人们神态悲戚,脸面淌泪,情感难舍,依依惜别。一声巨响,汽笛声声发起,车轮徐徐启动,人心阵阵震颤,一声长鸣,车厢内,哭声一片;车厢外,哭倒一片,人世间父母骨肉亲人手足生离的那一幕情景,将永远定格在这一时分,镌刻在我们的脑中,铭心刻骨,刻骨铭心! 绿皮火车上滿载着长宁,虹口等区域的上海市69届初中毕业生。火车无情地向前方延伸,延伸~,任凭冰冷的车轮将我们这些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们年轻的青春,未卜的命运,渺茫的人生驶向七千里之外的渺无人烟,荒芜无垠的一片北大荒贫瘠的土地上。 三,抵达 三天三夜的火车,终于抵达到了终点站一龙镇,接我们的是几辆卡车,排长连长都满腔热情迎接了我们。车上,正巧站在我身边的是于申莉排长,在与她短暂的交谈中,看着她明亮的大眼睛,洁白的皓齿,一个上海大城市的女孩,一年光景已变得皮肤黝黑,身体强壮的模样,我心里暗忖:用不了多久,我们这些人大家彼此都一样的。天空突然下起了冰雹,好在一会儿就止了。 到了四分场,迎接我们的笫一顿饭是一碗漂着几片叶子的小白菜汤和黑黑的馒头(此生初见),我们哪里吃得下,含着泪水回到宿舍,宿舍是红砖瓦的平房,三十四个上海小姑娘,编在良种排,被安排在南此两铺大炕上,晚上,食堂里的哈尔滨知青王宝莉和另一女孩来到我们宿舍,用尺在炕沿边给每人量出75公分的地方,从此我们的生存空间,生活起居都在这个地盘上,白天卷起铺盖做事,晚上放下睡觉。抵达到引龙河笫一天生存的序幕从此拉开了。 四,生存 工宣队护送我们到达引龙河两三天后,即匆匆离开他们今世再也不会去,也不想去的苦难之地。引四分场原先是个劳改农场,安置了一些刑满人员,几百名津沪哈小青年被上山下乡的洪流也一并裹挟到了这个荒凉艰苦之地,当时是文革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多么糟糕。 我们良种排一样跟着其他连队播种,锄地,收割,打场,砍柴等等,冒着日头,顶着风雪,迎着暴雨,熬着严冬,那时候我们年龄小,心智简单,却不乏生机,激情和信仰,干活肯吃苦,下大力,尽管劳动艰辛,环境恶劣,饭食粗糙,物质缺乏,精神生活枯竭,但我们也非常开心,自寻乐趣,讲讲笑话,唱唱歌曲,炫耀一下衣着等,想家了集体哭一场,过后又自然如常,冬去春来,度过了一年又一年(期间月薪32元,吃食堂,有探亲假,假期20天)。 五,苦难 时光在平淡,艰辛中一天天地度过。记忆中留下苦难的事例很多,写下几例①有一年吃返销粮,食堂基本都是当时仓库里的不知放多少年的库底子,吃的小米饭都是砂子,又加上冻白菜梆子没有油水熬的汤,多少次不吃饭就下地干活,有的朋友从上海带来还有点存货,如压缩饼干之类的,硬啃上几口作为垫饥之食。②几年里,任凭你干活流了多少汗水,从来没有洗澡的经历,只能用有限的温水擦洗一下,有时在大田里遇上一阵大暴雨,从地中冲到地头,再冲回宿舍,只戴个草帽,全身淋透,也只有用干毛巾或少量的热水擦洗身子。记得有一年,后粮库白天晒着麦粒没收起,晚上突然下起大雨,一阵哨声,将半夜熟睡的我们催起,等我们收起盖好,回到宿舍,大家胡乱擦一下,马上钻进被窝,一会儿就有人已经进入梦乡,要知道我们的头发都是湿漉漉的,还好上苍眷顾,没听到有人说长風子。③曾记否,71年夏末初秋,那一年老下雨,麦子割好后捆好码成垛,都沤在地里,眼看要一天天烂下去,分场领导要我们人工背,抢收这些麦子,长时间的下雨,有时有太阳的日子,表面上地还有点干,但一脚踩下去就是一片淤泥似沼泽地,我们人小干劲不小,互相还比着谁背得多,当深一脚浅一脚挪到地头时,整个人汗水泥水脸上后背都是的,互相瞅瞅,看着好可怜又好笑,只是时间一长,脚一直在阴冷的泥水里进出,有些女知青因此落下了病。④印象中,赶上夏锄大会战,大家三四点就起来,下到地里干完自己份内活可以回去休息,中午炊事班用马车将午饭送到田里,大家纷纷抢着买好饭,坐在田垅里速速吃完,休息一会,睡意袭来,正午太阳最晒的时候,草帽一盖脸,躺在发烫的田里,不一会儿热醒了,嘴巴又干,看到田垅里有细细的水流淌过,马上用手掬起送到嘴里,一下又一下,现在想想,有老鼠害虫爬过,那咋整啊! 几年来,苦难确实经历了不少,但我常常想:苦难能让人毁灭,也让人重生,所谓不在苦难中灭,便在苦难中生。相信经历过知青岁月各种磨难和锻打的我们,日后再碰到人生的坎坷与折磨,一定会闯过去,后面就是一片艳阳天。 六,返城 1978年前后,知青们盼着云开日出的日子终于到来了,属自生行列的所有历经艰难曲折命运的知青朋友们都返回到了人生的原点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土地上。十年艰辛,十年青春,欣喜之余,只是慨叹:十年青春已过,岁月已成蹉跎。回城命运迥异,现实问题,烦恼苦楚又摆在眼前:学历,就业,工作,收入,住房,成家,生子,一切生存问题接踵而至。但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打造的我们,有多少人没有在苦境中沉沦,而是奋发崛起。岁月沧桑,斗转星移,当年的花季青年,已迈入古稀之年,大家退休养老,含饴弄孙,生活平淡又安稳。居庙堂之高的人毕竟少数,而大多数人则处江湖之远。但我们知足了,我们不怨天尤人,不放任自我,我们不沉溺于苦涩的过往,因为这一切是国家与我们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们只要把握好余生的灿烂夕阳就足够了。 七,感悟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面对家庭,人生,我们应不惑;面对心态,身体,我们需要的是后几者。想到我们知青在患难中结下的情意和艰难,我们会"回眸一笑百乐生",面对生活中的不顺,我们会"笑看人生烦事休",面对年老有病,我们应"一切交付笑谈中"。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要切记一二,忘却八九。虽然我们将已古稀,从视频和近照中,也看到了有些朋友鬓已霜,发已白,步履已蹒跚,眼力已不济,但我们依然能做到"脸面依旧笑春风"。愿历史车轮不再重蹈覆辙,愿我们的后代不再承受这历史之重,更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岁月已蹉跎,夕阳依旧红。在人生金秋路上,我们笑对未来,用快乐的心态,健康的体魄,过好每一天,精彩每一天!</p><p><br></p><p>(南湖中学10班陈慧芳)</p> <p>长风中学11班卢和平书法展示。 笔精墨妙👍🏽</p> <p>一次了不起的旅行,南极的壮观!!</p> <p>长风中学5班戴自政南极行摄影作品</p> <p>@明德 ,我一直在想我们两在东菜园那一段时间,与周长 功一起管菜园种菜的那一短历史,你回忆一下,你影响最深刻的是什么?。 那年水捞,要人工割麦子,东菜园也要抽人去参加,你冲在我前面参加了割麦,我躲过了一劫,你参加了2号地割麦大会战,我是最佩服的还是你,你的割麦速度快,冲在前突出在前面你是一个,你的表现给全分场人留下深刻印象。不过你还记得谁给你磨镰刀的吗?(长风中学5班张绍定)</p><p> 五十年前,我们共同奔赴黑龙江北大荒,有缘相聚在引龙河农场四分场“战天斗地”。在那片黑土地上,我们用智慧和汗水播种着理想和希望,用青春和激情浇灌着人生和事业!您是否还记得我们的大排坑、大田和采石场、9号地,我们的锄头爬犁和康拜因割晒机?是否还记得我们的墙报、球赛和歌咏会?!还记得寒冬中屋前的冰山、透风的窗和被上的霜*...,难忘啊,在那遥远的黑土地上留下了我们的殷殷热血和痛楚,留下了多少欢乐和回忆。</p><p> 今天,当我们回首往事,心潮难平,我们都已"花甲之年"行列,我们比任何时候都应该更懂得生活,更懂得创造生活、热爱生活。尽管我们的机遇不一样,但我们都有共同的美好愿望:"带着健康,走向古希之年"。</p><p> 我们十分珍惜在引龙河四分场的这份缘,珍惜这份情,为了纪念赴引龙河五十周年,在特殊时期我们组织"上海69届知青赴黑龙江省引龙河四分场五十周年网上联谊活动"让我们的"黑兄、黑妹"们再次大团聚,共叙旧、叙情、叙爱、叙忧,我们晒照片、晒诗歌回忆过去的一切,我们互相勉励、互相关爱,共同分享欢乐和成功,共同分担忧愁和痛楚,更勇敢坚定地扬起生活的风帆。写在网上联谊即将暂告一个段落前。</p><p>(长风中学5班张绍定)</p> <p>为我们知青五十周年献歌一首(洪湖水)长风中学4班金洪真</p> <p>@所有人:二十天来,大家天天莺歌燕舞地享用夕阳时分的退休生活,回忆也都定格在5/27和往后农场战天斗地的酸甜苦辣,这是知青从学生时代走向社会的第一次人生转折点!但本次活动和以前团聚都没有涉及到农场知青77年78年跟随全国形势风云变幻病退潮,其实这才是真正决定知青命运,结束莫名的痛苦,开启人生第二次转折。这样转折隐存在我们当前的记忆里,但可惜缺少文字和图片的佐证。我们不讨论回到城里后拚博的长征故事,但应该牢记离开黑土地前那段灰色的日子和情节,如此的苦与难才构成完整的知青生涯,才有旁人难以理解的知青不了情。知青被推荐上学,参军、招工是为数不多的,上海人更沒有招工待遇,绝大多数人都被卷入其中去淌病退这滩混水,当时真不知是喜还是忧,有的是及其的莫明其妙!趁纪念五十周年纪念日我讲一讲多余的话以盖全面。(长风中学11班柴鸿尧)</p> <p>返城大潮中的小浪花</p><p><br></p><p> 知青到农场的头几年倒也安心,认真地“接受再教育”。从繁华的城市来到“广阔天地”一种新鲜、好奇占了上峰,感觉就像当年在学校时的“学农”,不久就可回家。</p><p>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遭的罪越多思乡的情绪就越浓。希望在哪里?出路在哪里?何时能回家?每个人都陷入了迷茫,开始浑浑噩噩混日子。当时流行一句话“日子不能比,只能让在水里流”拼起来就是一个“混”字。</p><p> 时间到了75、76年,知青政策有所松动:天津把老高中生招回去当老师,哈尔滨开始试行顶替招工,上海也逐步允许“独苗”、“独子”、“残疾”返城。</p><p> 挨不上政策边的也全家总动员想法曲线回城。</p><p> 有的“婚调”到离上海近点的江浙农村;有的托关系找门路“商调”到偏远的“大三线”。好像只要离开北大荒就脱离了苦海。</p><p> 又过了一年,一个消息悄悄地在知青中流传:要放宽病退条件了。</p><p> 开始大家不以为然,因为搞病退太难了,除非你是先天性残疾或严重的慢性病,而且还要经过农场和城市两方三级医疗机构的检查确诊,成功概率只有千分之一、二。</p><p> 后来传言越来越多,越来越真。不少回城探亲的朋友都亲眼目睹周围的邻居、同学都在紧锣密鼓地张罗病退,于是一场“全民办病退”的大潮在知青中悄悄的涌动。</p><p> 我用发生在病退中的几件“小事”来追忆这段苦涩的往事。</p><p><br></p><p>一、造 病 例</p><p> 办病退首先得有病,而且是不适合在北大荒生活劳动的大病。可是正当青春期的我们哪来那么多病?没有病就造病,我听到最典型的二例:一是吞香烟壳里的锡纸,胃部透视有阴影,结论“胃溃疡”。二是自砍一节手指,结论有“残疾”。</p><p> 当然用自残造病还是少数,多数是编病例。编病例第一关就是分场大夫,于是某大夫人气飙升,家里门庭若市……(知青们为了能回家只能做违背心愿的事),他自我感觉爆棚,腰板挺了说话声也响了,原先黝黑的脸上有了几分光亮。而经他编出的病例几乎千篇一律:风湿性心脏病,关节炎。</p><p><br></p><p>二、表 忠 心</p><p> 1978年知青病退潮到达高峰,大伙儿的精力都集中在搞病退上,根本没心思干活。不是到场部开病例就是到北安盖图章,有的干脆探亲一去不回。地里草比苗高,猪马牛没人喂,拖拉机没人开……。</p><p> 事态严重!农场党委召开紧急会议,要求青年干部带头表忠心:扎根农场干革命,坚决不做上山下乡的逃兵。 </p><p> 我有幸参加了那次会议,在会上党委书记慷慨激昂大讲国内外大好形势,大讲扎根边疆的伟大意义。接着就叫每个与会青年干部挨个表态,旁边还有专人记录。</p><p> 首先表态的自然是那帮进总场班子的知青干部,接着在高压下每个人都唱了高调,但神态都不太自然,连微笑都有点尴尬。</p><p> 会后又以会议的名义搞了一个《扎根倡议书》并要求回到分场、连队发动更多的人签名表态,结果响应者寥寥,只得草草收场。</p><p> 过了一段时间我了解到在那次会议上表态最积极,口号喊得最响的人恰恰病退办的比谁都快。</p><p> 这到底是讽刺呢还是悲哀?</p><p><br></p><p>三、发 喜 糖</p><p> 1978年的早春,回家探亲的知青比往年都早的返回农场,个个行色匆匆,面带微笑,一看就知道肯定是办妥了病例,准备最后的返城冲刺。</p><p> 突然一天有人告诉我:上海男知青某某某在宿舍里发喜糖,要和当地一个农工的女儿结婚了。</p><p> 听到此事我将信将疑,别人都千方百计要回城他却反其道而行,这不合他的性格和常理啊。</p><p> 于是就把他叫到办公室,他进门低着头还没开口就掏出一把糖搁在桌上,我一看都是龙镇当地出的糖果,就严肃地问道:发生什么事了?开始他闷声不响,再三逼问才道出原委。</p><p> (具体经过因涉及隐私就不叙述)</p><p> 事实是他被她摆了一道有苦说不出,结果三地知青陆续回城,就他一个人留在了农场。</p><p> 若干年后他夫妇携一子一女也在上海安身立业,结局不错。</p><p><br></p><p> 想不到十年前我们是敲锣打鼓离开上海,十年后却费心费力带“病”回家。</p><p> 命运弄人啊!(周以伦)</p><p>@拿破仑 :好文![強][強]描述細膩、生動、流暢。這是一段知青下鄉的黑暗期,也是一把知青下鄉的辛酸淚。雖然回憶起來很苦涩、很傷感,正像你文中所述:"敲鑼打鼓離開上海,費心費力帶病回家",但好在終於雨過天晴了,權當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個小小浪花、甜酸苦辣中的一種難咽異味。真是回望過去坎坷起伏、放眼當下快樂安寧、展望未来健康順遂!😄😄(长风中学5班戴自政)</p><p><br></p> <p>陈联音(土豆)历届聚会视频制作。</p><p>为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p> <p>独舞鲁迅中学10班丁爱华</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i><u> 生活篇</u></i></b></p> <p>乔迁新居猫宅嗨翻天!</p> <p>非常有气势的摄影,展现夕阳红,豪迈 !奔放!积极向上的精气神!(柴鸿尧摄)</p><p><br></p><p><br></p><p><br></p> <p>青年 中年 老年,继续同行。</p> <p>孙经业(哈尔滨知青) 周以伦 严月美老师</p><p>相聚秦皇岛</p> <p>依然活力四射</p> <p>回眸</p><p>尤春花 陈迎 穆建兰</p> <p>相聚总是快乐的!</p> <p>上海知青周其嘉 哈尔滨知青孙经业</p> <p>韵味多姿</p> <p> 四位黑兄弟相会虹口,一次小小的聚会,虽说没有修饰华丽的语言,却扬溢着热情。无拘无束的谈吐,显现出了真诚,使人倍感兴奋!现今疫情阻挠了50周年活动,大家只能在微信网上以各种形式庆祝助兴。在此感谢各位黑兄黑妹!祝你们健康快乐!(南湖中学秦伟年) 沈中盛 陈寒申 秦伟年 邵正友</p> <p>岁月静好</p> <p>张圣英 尤春花 </p><p>异国战友情!🙌🏾</p><p><br></p> <p>柴鸿尧 孙经业(哈尔滨知青) 周以伦</p> <p>徐克伟回沪相聚,聊的有滋有味。</p> <p>相聚总是短暂的,情意总是绵长的。</p><p>(良种排女生)</p> <p>大型聚会摄影师忙的不亦乐乎。</p><p>穆建兰 柴鸿尧</p> <p>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p><p>金洪真 袁漪文</p> <p>夕阳无限好</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i><u> 岁月静好篇</u></i></b></p> <p> 穆建兰</p> <p>张圣英</p> <p>尤春花</p> <p>陈霞萍</p> <p>卜玉霞</p> <p>潘乃珏</p> <p>王建平</p> <p>陈佩玲</p> <p>开心果🍓丁爱华</p> <p>曹晓茹</p> <p>黄倩琴</p> <p>胡美云</p> <p>金嗓子🎤金洪真</p> <p>袁漪文</p> <p>胡毓珍</p> <p>葛宝琪</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i><u> 大团圆篇</u></i></b></p> <p>2015.5.30相聚美兰湖(45周年庆典)</p> <p>二天的庆祝活动,马庆生安排了下榻美兰湖国际会议中心。 邵履平 顾明德 为大会顺利召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p> <p>穆建兰致开幕词!</p> <p>曾经是麦田,今日美兰湖😃</p> <p>舵手邵履平</p> <p> </p> <p> </p><p> 那年,我们背起行囊,一起来到黑龙江引龙河农场四分场,那时纯真的情怀,艰苦的岁月,刻骨铭心的往事,犹如昨天。如今半个世纪年轮飞转,那年轻豪情,那青春靓丽,那往事如烟,已成老领导笔下回忆录里的主人公,越读越感慨万千,如今这份纯真的兄弟姐妹情,依然绵延流长,让我们手牵手,高举起我们相聚的酒杯🍷同声高歌《明天会更好》🎂🎤🎭</p><p><br></p><p><br></p> <p> 特别鸣谢🙏在这次活动中付出艰辛的组织者们 和积极参与者们以及老领导的参与和引领。</p><p> 2020年5月27日50周年大团聚圆满!🙌🏻追忆已故战友🌼愿一路走来的兄弟姐妹们健康!快乐!来年再相会💐👏🏽</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