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的童年》纪录片――观后感

小美

<p>  经邬园长的介绍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一共6期,分别讲到6个国家(日本、芬兰、印度、英国、以色列和中国)孩子教育的情况。</p> <p>  教育,是中国各个阶层共同焦虑的话题,无数家庭穷尽所有把孩子送去国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常年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周轶君感受到同样的焦虑。轶君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国等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踏上一趟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没有竞争的芬兰教育,怎样告诉孩子什么是成功或失败?贫富差距极大的印度,怎样用网络教育弥合孩子之间的差距?集体意识浓厚的日本怎样让孩子理解个人和团队的平衡?影片从小孩的角度去体验课堂,从家长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从不同社会的文化、历史出发,去对教育作一个深刻思考。</p> <p>一、日本的教育特点:</p><p> 强调秩序与规律,培养幼儿自己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判断、行动的能力,以及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自律意识,关心、同情他人的情感与品格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p> <p>外在表现:</p><p>家庭:妈妈会自己制作孩子的玩具,不强迫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家长来调整使幼儿产生兴趣的方式,如:比赛。</p><p>幼儿园:注重身体素质锻炼和自我保护的疯狂晨练和不完整的草坪,注重细节教育的摆放鞋子贴纸,注重自律和为他人着想的洗手管和自动门。</p><p>内因:</p><p>1、在日本,人和人之间都相对独立。日本老人都不帮忙带孩子。孩子从小开始有一个属于自己独立的空间,能够通过整理房间,打扮自己的小天地来提升自己的自律,管理能力。很小就有自己独立的房间,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p><p>2、关于兴趣不是强迫,而是发现,日本的家长不是天天逼着孩子要学出个什么东西,因为日本家长认为孩子通过玩的性质可以见识到各种不同的领域,从而可以发现自己孩子的兴趣和潜质。而日本面向孩子的活动多半也以游戏为主。</p> <p>二、芬兰的教育特点:</p><p>芬兰教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平等的对待并珍视每一个孩子。芬兰的教育不带头,不排名,不提倡精英,将学生的兴趣、才能、个性视为与学习成绩同等重要的方面。因地制宜,注重自然教育,培养孩子亲近自然,在大自然中探索和学习。</p> <p>外在表现:</p><p>家庭:芬兰的家长注重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将孩子培养成健康幸福的人,注重个人修养生活品质</p><p>学校:三四年级之前都没有考试,注重能力培养,有越狱卡设置孩子可以自己选择安排学习内容</p><p>内因:</p><p>注重家庭中阅读教育、自然教育、运动教育包括尊重他人的礼貌教育,锻炼孩子意志的自立教育和挫折教育,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给孩子还原了一个最本真的生活状态。</p><p>三、印度的教育特点:</p><p>经济发展落后,是一个有爱的国家,注重正面教育,尊重接纳每一个孩子的所思所想,课堂上积极的互动,培养批判思维。</p> <p>外在表现:</p><p>台湾的孩子在以前的学习中,对自己的评价是:我是不是最差的,无药可救了,但在印度这个有爱的积极的国家里,孩子认为自己不在怕失败了,他可以将英文、可以滑雪,妈妈更感叹孩子的创造力不用说明书搭建自己的乐高玩具。</p><p>内因:</p><p>有信仰的国度,与人友善包容,即便是经济发展落后,但培养出来的人,敢想,敢说,敢做。</p> <p>外在表现:</p><p>小组讨论筹款慈善活动</p><p>提问墙</p><p>思考拇指,问问题并思考怎么去问更好的问题</p><p>内因:</p><p>礼仪教育的基础是运动,运动使人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强健的体魄。</p><p>精英教育,有能力有意向的人去改变社会,有知识有见识,鼓励年轻人做自己,为社会做贡献色责任。</p><p>鼓励年轻人全面参与社会,避免机械式学习,教会孩子批判独立的思考,提问是有价值的东西。</p> <p>五、以色列的教育特点:</p><p>教育重过程,不注重结果,从失败,错误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以色列不把失败视为结局,失败也是有喜悦的。</p> <p>外在表现:</p><p>如:教育小丑,二次创业筹备资金,投资者会给更多。</p><p>内因:</p><p>教育崇尚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相信孩子拥有自我管理的能力</p><p>六、中国的教育特点:</p><p>传统文化重于泰山,规规矩矩的发展孩子。</p> <p>外在表现:</p><p>七八岁幼儿讨论,反应课外班多,作业难</p><p>内因:</p><p>悠久的历史,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