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俩名一地儿</p><p><br></p><p> 鹤壁人大都知道大河涧有一个叫七里沟的地儿。</p><p> 鹤壁人也大都知道大河涧乡有一个村子叫河口。</p><p> 其实呀!这两个地名儿指的是一个地方——河口。</p><p> 河口、七里沟是一处峰谷河地,是你来了总觉看不够的自然美色山水。</p><p> 可是,一地俩名儿着实让很多人一头雾水?今儿个我就给您正正本清清源。免的您呢!特别是外地人初来乍到不明就里产生误解、误判。</p><p><br></p><p><br></p> <p><br></p><p> 四月二十二日,应约我随同鹤壁著名山水摄影师—— 管俊卿老师来七里沟。</p><p> 噢!也就是河口。</p><p> 前来接我们进山的是一位干部模样的中年女士,管老师介绍说:“王雪红,河口驻村第一书记。”</p><p> 正要介绍我,女书记说:“不用介绍,程老师我认识!”</p><p> 我犯迷糊了:“这?……”</p><p> “我去过西顶,是你给我们做的讲解。”女书记解释道。</p><p> 噢!——</p><p> 本来我是一个不善沟通的人,但几年山村文化工作把我打磨成了见面熟,于是我们很快成了说话投机的朋友。</p><p> </p> <p><br></p><p> 我问:“王书记,好端端的一个河口,怎么又叫了七里沟呢?”</p><p> 王书记手扶方向盘,两眼注视着前方笑了笑轻声细语道:“河口人说,从那个山门开始,沿沟路到河口共七里,当地人顺口就把河口叫成了七里沟了!”</p><p> “哦!—— 原来如比呀!”</p><p> “哎哎,程老师,你是文化名人!原来如此,不是原来如比!”管老师赶紧的矫枉过正。</p><p> “哈哈!我的大哥,常人读错,那是没文化!文化人读错不是错,是通假,假借!我无理辩三分。</p><p> 嗨!你们文化人哪!—— 管老师摇了摇头。</p><p> 女书记一旁偷偷笑了。</p><p> </p> <p><br></p><p> 车近河口,隔窗望去,一座突兀而起的孤山,孤山白石,峰尖犬牙,山下草木茵茵,淇水静静地绕着山脚淌过。</p><p> 一只白鹭,从山腰悠然滑过,羽翅一个优美的舒展,稳妥妥地落在河边石上。嚯!——原来白鹭落地儿是这样轻盈优雅。</p><p> “哎—— 咋停车了?”我缓过神儿来问。</p><p> 女书记道:“老师瞧得入神,停下来让你看看仔细!”</p><p> “不愧是第一书记,知人懂心呐!” 我在心里赞许。</p><p><br></p> <p><br></p><p> 孤山东西走向,西存断石壁,东有蓑翁崖。</p><p> 据村人说:孤山西,石壁下曾有一寺,名曰:“盘龙寺”,后来崖头坍落把盘龙寺砸压在土石之下,村人说,石砸盘龙寺那是老天有眼,惩恶的报应!……</p><p> 孤山东,直立竖崖,崖似蓑翁,蓑翁立山口东望,多少年?多少代?多少云飞雾漫?多少雨雪风霜?蓑翁为何立崖东望?他有解不开的心结吗?据悉这里有一个凄惨的传说故事!</p><p> 过些日子吧!我或许会把“断石砸寺”、“蓑翁东望”的典故弄弄清楚讲给大家。</p><p> </p> <p><br></p><p> 突兀的孤山是一座完完全全的石头山,它恰好位于进村的河口南端,如同一扇巨大的屏风,进河口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座石屏风,想躲都躲不开的,因为它是迎面而来。</p><p> 不要说乡下人文化薄浅,没有浪漫!河口人就很懂朗漫,他们把迎面而来的石山称为:“翠屏山”,多漂亮的名字啊!不浪漫吗?</p><p> 屏风—— 中国传统建筑内隔离空间起美化作用的古典家具,规避视线,美化室内空间,屏风往往集书画为一体凸显中国古典文雅。</p><p> 看看河口的翠屏山,不正是这样一幅无可挑剔的自然山水画圈嘛?!</p><p><br></p> <p><br></p><p> 几年的乡村文化工作,让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村名溯源”。</p><p> 这是因为村名是一个村子历史文化发展的浓缩,搞清村名的来龙去脉就可以基本把握一个村子的发展脉搏。</p><p> 河口这个村名怎么来的?</p><p> 很显然“河口”是一个地标性名称,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起这样一个名字,依据在哪里?</p><p> 带着这个问题,我咨询了河口村的村长,村长告诉我:“过去山里人要出去,必须从翠屏山对面的山口沿七里沟上走;山外人要进来也必须沿七里沟下来到山口,山口在淇河边上,时间长了人们就把俺村儿叫成河口了。”</p><p> 哈哈!又是一个“原来如比!”</p><p> 这回管老师再没言语给我矫枉过正了!</p><p><br></p> <p><br></p><p> 河口不缺石头!所以石房、石桌、石凳、石磨、石碾,凡是用石头可以做的这里都有。</p><p> 然而,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放在石墙根儿上晾晒的那对木船儿,木船儿是由两只小船用两根木棍并连捆绑在一起的。</p><p> 淇水河道,水流湍急,时阔时狭,深水浅滩,芦草丛密,弯岔交错,大船难以行进,渔人脚踏两只捆绑在一起的小船既稳当又灵活,自如地穿梭在苇丛弯岔的河道里悠然捕鱼捉蟹。</p><p> 所以“日暮晚霞,淇水渔鱼”可是河口一幕独特的风景啊!</p><p><br></p> <p><br></p><p> 当今,不知道还有没有人挑着小船,带上鸬鹚奔走在淇河水岸放鷹捉鱼。</p><p> “日暮晚霞,淇水渔鱼”的画面,想象中很美!那都是文人浪漫的虚幻。</p><p> 历史上,渔人生活凄苦!</p><p> 你看:一大早,河口蓑翁的女人端来一大碗能照脸当镜儿的菜汤稀饭,一个粗瓷大碗,碗里盛着一个杂粮窝头,窝头下放着一块咸菜——老芥菜疙瘩。</p><p> 吃过饭,蓑翁抹抹嘴,起身朝木船走去,他挑起木船,两只鸬鹚扑棱着翅膀跳了上来,蓑翁接过女人递来的干粮,迈开山里人重重的脚步走了。</p><p> 一天下来打鱼卖鱼,换不了几个铜板,可全家老小却眼巴巴瞅着,指望着它贴补日子呢!</p><p><br></p> <p><br></p><p> 鸬鹚又叫鱼鹰,它目光犀利,弯钩利喙,是渔人捕鱼的帮手。</p><p> 它善于潜水,潜水深度最深可达十几米,而潜水时间能长达一分多钟,是鸟类里名副其实的潜水冠军。</p><p> 在没有水草的水里,它脚蹼划水,翅膀也可以划水助力,所以只要被它盯上的鱼很难得以逃脱,在水草丛生的地方它则用脚蹼划水,如果在昏暗的水里,它会慢慢靠近猎物,然后突然伸出脖子猛然进攻,几乎不会落空。</p><p> 哈!一只好的鸬鹚能给渔人带来不少的收获。</p><p><br></p> <p><br></p><p> 河口人过去养鸬鹚吗?现在还有没有?这事儿我忘了问书记。</p><p> 驯养鸬鹚是个既要耐心又讲究技巧的活儿,我知道历史上那个老蓑翁是位训鷹高手,这样的手艺现在还有留存吗?千万不能丢啊!</p><p> 当今,社会走到今天,老的土色文化反而独具魅力,成为有山水条件的不可多得看点。</p><p> 河口啊!历史久远,文化积厚,原汁原味的不同他乡的民俗遗存可是不可估价的宝!</p><p> 过几天,我再来,因为河口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了解去见识,需要我给朋友说道说道。</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