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惊悉八一电影制片厂表演艺术家刘江于五月一日凌晨仙逝,享年95岁。特以此文纪念刘江导演。</b></p> <p class="ql-block"><b> 邵闽/文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喂!闽儿,所长找你。”这是1982年的夏天,我正在上班,一个男兵趴在窗口叫我,一边神秘地向我眨眼睛。接着说道:刚才有一个不认识的干部,在四处打听,问这里有个大眼睛的女兵叫什么名字?我一猜就是找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到了卫生所办公室,所长说,有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你。这几天,铁道兵兵部在咱们师拍电视剧,临时需要一个女兵,你去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十世纪70年代末,天津遭遇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水荒,因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剧增,用水量急剧加大,而海河的上游由于修水库、灌溉农田等原因,流到天津的水量大幅度减少,造成天津供水严重不足。1981年8月,党中央决定兴建引滦入津工程。将滦河水由距天津几百里外的河北省迁西县和遵化地区,把滦河上游、河北省境内的潘家口和大黑汀两个水库的水引进天津市,造福天津人民。引滦入津工程建成通水一举结束了天津人民喝咸水、苦水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那两年,我所在的铁道兵第八师,正在参加天津市引滦工程建设。已经接近尾声,为了宣扬引滦精神,上级各个宣传部门,蜂拥而至。</b></p> <h5><font color="#167efb">引滦入津地形图</font></h5><h3></h3> <p><br></p><p><b>我当时在铁八师机关卫生所任卫生员。铁八师师部从内蒙古科右中旗修建通霍铁路结束后,因引滦入津,移防至天津市。营房坐落在南郊区八里台,这里以前是铁八师农场,四周一片稻田。卫生所呢,就设在师部机关大楼前面的小平房里。与机关大楼隔了一条马路。</b></p><p><br></p><p><b>隐约想起有一天黄昏,我在宿舍门口的水管边洗衣服,有个不认识的干部模样的军人在我身边走了几个来回。以为他看病,也没有在意。后来才反应过来,原来是在看我。</b></p><p><br></p><p><b>第二天我去报到,在剧组看见了一个非常面熟的人,大约五十多岁,个子不高,敦敦实实,穿着一件白色衬衣,绿色军裤。</b></p><p><br></p><p><b>这不是“胡汉三”嘛!?</b></p><p><br></p><p><b>经过介绍,我才知道他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刘江导演。他嘛,我们可是太熟悉啦!我是看着他的电影长大的。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所生活的部队大院里,经常放“军教片”。</b></p><p><br></p><p><b>军教片嘛,就是军队指导教育的影片。当时为了指导部队训练,加强现代条件下反侵略战争准备,研究开展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的战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地道战》《地雷战》看了无数遍,这些电影情节早已滚瓜烂熟。</b></p> <p><br></p><p><b>而他就是在电影《地道战》里饰演汤司令的刘江。在《闪闪的红星》中饰演还乡团头子。他在电影里的很多经典台词,被我们班那些臭小子们演绎得如雷贯耳。伴随这些台词,著名演员刘江在银幕上留给人们深刻记忆,是让人“恨之入骨、咬牙切齿”的“大坏蛋”。他饰演的活灵活现的反面人物形象,教育和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b></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刘江导演近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刘江导演在电影《地道战》里饰演汤司令</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刘江导演在电影《地道战》里饰演汤司令</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刘江导演在电影《地道战》里饰演汤司令</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刘江导演在电影《闪闪的红星》里饰演胡汉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电影《闪闪的红星》剧照,刘江老师在剧中饰演胡汉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经典台词,“你爹是干啥的?” “杀猪的!”“还会杀人吧!”胡汉三</span></p><p><br></p> <p><br></p><p><b>现在为了宣传引滦精神,铁道兵兵部以引滦工地的一些事迹,拍了一部电视剧,名字叫《527级台阶》,特聘请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刘江老师为这部片子的导演。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电影里面的人物。</b></p><p><br></p><p><b>剧组住在师部招待所里,我每天早晨和他们一起去市里拍外景,记得在天津钢厂拍过钢花四溅,在棉纺织厂拍过女工纺纱。在水上公园拍碧波荡漾,去蓟县拍山峦起伏。刘江和我们坐在同一个大客车里,谈笑风生,没有一点名人明星架子,无论走到哪,不管什么人与他搭讪,他都很随和,跟邻家的老头没啥两样。</b></p><p><br></p><p><b>那次去蓟县的路上,汽车突然抛锚了。剧组一行人都下车休息,坐在山坡上大树下乘凉。刘江也随意地盘腿坐在地上,手里拿了一根小草,全神贯注逗地上蚂蚁,玩!</b></p><p><br></p><p><b> </b></p> <h5><font color="#167efb">我和刘江老师在天津钢厂工地合影</font></h5><h3></h3> <h5><font color="#167efb">我和刘江老师及战友在天津钢厂工地合影(之所以大家都没有穿军上衣,是因为那几天正是天津最热的时候)</font></h5><h3></h3>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在钢厂和剧组老师合影</span></p> <p><br></p><p><b>还有一天晚上快九点了,我们大客车来到百货大楼前,准备拍摄滨江道上的夜景。因为时间太晚,滨江道上的霓虹灯已经关闭。于是我们从百货大楼一直到劝业场,挨家挨户地协商,再把霓虹灯开半个小时。等我们回到大客车前时,大客车已经被人群围了个水泄不通。原来是乘凉的人们不知怎么认出了刘江,一下子就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只见他坐在大客车的副驾驶上,一直微笑着,和大家一一握手。</b></p><p><br></p><p><b>天津的那些人们也挺“哏”,有的伸出大拇指,学着他当年的动作,用天津话来上这么一句“ 我胡汉三又回来了”。</b></p><p><br></p><p><b>在舞台和银幕上经常扮演反面人物的演员,往往受罪到角色的影响,给观众留下坏的印象。然而,只要与他们稍加接触就会发现,这些银幕上的凶神恶煞、贯匪顽敌,在现实生活中,原来竟是一些非常正派善良、平易可亲的好人哩!</b></p> <h5><font color="#167efb">我和刘江老师及剧组其他战友在水上公园合影</font></h5>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和刘江导演在水上公园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那时,在我们军营里,像他这么大岁数的军人并不多。除了师首长外,其他那些瞎参谋烂干事都青春焕发,像早晨九、十点钟的太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正因为如此,作为从八一厂借来的导演刘江,不管从年龄和军龄来说,都是“大腕”。那些天,时常看见他穿一身没戴领章帽徽的军装,背着手,在部队大院里闲庭信步。或给警卫排站岗的战士整理帽子,或在军人服务社门口看孩子们打架,甚至借小孩的自行车骑着满院子兜风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这天,我看见剧组的战友们都在忙着装车,累得一身汗,他却两手插在裤兜里,东游西逛,在军营大院瞎转悠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路过我们卫生所门口,好象忽然眼睛一亮。把我拽到一边神秘地说:“交给你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原来这任务是让我帮他借二十个水桶。要说借二十个水桶并不是什么难事,关键是他要的这水桶还不要一样的。要是在别的地方,这也是小菜一碟嘛。可是,这是在军营里,要知道,军营里要求“步调一致才能打胜仗!”配发的牙缸一致,饭碗一致,脸盆一致,水桶更是一致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立马傻眼了!叫我到哪儿去整二十个不一致的水桶啊!刘江看我发愣,甩甩手说。我不管,你帮我想办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踌躇了好一会儿,才确信他的话是认真的。原来,电视剧中有一组镜头,反映天津人民吃水困难,每家每户提着水桶,在水龙头边接水。他发现我们卫生所门口的水龙头拍摄这个镜头正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经请示上级领导,最后批准我们去外面老乡的家里借水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一家老乡一听我要借他家水桶,头摇得像拨浪鼓,说:我家只有这一个水桶,借走了,我们吃饭怎么办!?直到听说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首长拍电视剧要借的,才松了口。不过,向我提出一个条件:“借水桶可以,但是也让我们上个镜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回去找刘江商量,他很爽快地就同意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按照约定时间,我们卫生所门口来了很多老乡,人手一个水桶,果然形色不一,五花八门。第一次拍电视,老乡们满面春风,大娘大婶们打扮的花枝招展。男男女女二十个群众演员,拎着水桶站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副导演还一遍又一遍地要求那些群众演员做出急切、盼望的表情来 ,翻来覆去折腾了很多遍,忙活了整整一下午,直到最后场记板一敲,才算过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当然,这种小场景拍摄,一个副导演就足够,刘江只是坐在我们药房的小窗户边,往外撩几眼就行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许是刘江来军营的缘故。这天晚上,电影队特地跑来了电影《闪闪的红星》拷贝。部队里第一次“军民鱼水情”把附近八里台公社的老乡请进了军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夜幕下大操场上,当刘江出现在大家面前时,一片欢腾。“高,实在是高!”的叫喊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b></p><p class="ql-block"><br></p> <h3><font color="#167efb">电影《闪闪的红星》剧照</font></h3> <p>电影《闪闪的红星》剧照,刘江老师在剧中饰演地主恶霸,还乡团头子胡汉三</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电影《闪闪的红星》剧照,刘江老师在剧中饰演胡汉三经典台词,“你爹是干啥的?” “杀猪的!”“还会杀人吧!”</span></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银幕上,还乡团长“胡汉三”穷凶极恶,恨得观众们咬牙切齿。银幕下,坐在前排首长席上的刘江乐得合不拢嘴,后面的老乡们拼命鼓掌喝彩,满场欢呼。我听见一个老乡和身边人炫耀地说:“我和刘江导演拍电视啦!!哈哈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十多年以后,我有幸在《国家记忆》(铁道兵)引滦入津一集里,终于看见了当年拍摄的那组熟悉的镜头。不过,这组镜头里的人们上半身都被剪去了,只剩下一条条腿和可怜的水桶,一闪而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拍了一下午的电视剧片段,就成了这个样子,好歹也让大家露个脸嘛。😄😄😄</b></p> <p class="ql-block">我的引滦入津三等功奖章</p> <h3><font color="#167efb">我的引滦入津纪念章</font></h3> <h5><font color="#167efb">当年在天津水上公园拍外景留念</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当年在天津水上公园拍外景留念</font></h5><h3></h3> <h5><font color="#167efb">当年在天津水上公园拍外景留念</font></h5> <h3><br></h3><h3>电视剧《五二七级台阶》简介</h3><h3><br></h3><h3>《五二七级台阶》是以国家重点工程——引滦入津工程为背景拍摄的一部电视剧。该剧的创作人员受到引滦 工程英雄事迹的鼓舞,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录制完成。剧中从一个侧面歌颂了以常双黎为代表的铁道兵以苦为乐、为民造福的献身精神。</h3><h3><br></h3><h3>全剧是在引滦工地现场四个隧洞中拍摄的,剧组提出要以引滦精神拍好戏。有些镜头是在十二号洞,即洞井最深、石质最差、塌方最多的地方,爬五二七级台阶录制的。剧组人员冒着塌方的危险,拍下了引滦工程的施工场面,展现了引滦工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剧中群众演员由施工部队战士担任,服装道具由现场提供,因此,真实感很强。它不但是英雄颂歌,而且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h3><h3><br></h3><h3>制作及主创</h3><h3>《五二七级台阶》由铁道兵指挥部政治部宣传部录制。编剧:李克威、王孟强。导演:刘江、金石声。摄象:彭顺成。中央电视台在引滦工程正式通水的前一天(1984年九月十日)播出。</h3> <h3>转“五百二十七级台阶”</h3><h3>中央纪委监察部网</h3><h3>2018-07-28</h3><h3><br></h3><h3>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晴空无云,阳光仿佛能直接照进人的心里。</h3><h3><br></h3><h3>“引滦入津不仅仅是一项输水工程,更是伟大祖国在改革开放后国家实力强大的象征。”当94岁的刘江拿起一本边角早已开裂的旧相册,仔细地看着那张微微泛黄的黑白照片时,眼眶有些泛红。他说:“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宣传工作者,但是我始终坚定一个信念——一定要把这个伟大工程中的英模事迹搬上银屏,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些为我们生活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h3><h3><br></h3><h3>刘江,中国影坛标志性的老艺术家,一句“高,实在是高”成了那些年很多人的口头禅,一句“我胡汉三又回来了”又让多少人对这个角色“恨之入骨”。他是《地道战》里的汤司令,是《闪闪的红星》里的胡汉三,是《西游记》里的阎罗王……戏里,他是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大反派;戏外,他是一身正气,刚正不阿的刘江。从1946年参军进入文工团,到被编入野战军主力部队的文艺宣传队;从1958年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到离休后继续从事文艺工作,刘江的一生从没有离开过他最热爱的舞台和演艺事业。</h3><h3><br></h3><h3>1983年初,已临近退休的刘江突然接到一项紧急任务——导演并拍摄一部反映引滦入津工程的电视剧,片名就叫《五百二十七级台阶》。</h3><h3><br></h3><h3>在给刘江留下难忘印象的这张照片中,记者看到他头戴一顶工程帽,正在和三名解放军工程兵剧团的演员说下一场的戏。刘江说,为了把这场雨戏演好、演得更生动,剧组所有人都坚持在真实的大雨中演出,浑身上下都淋湿了,却没有一个人抱怨。</h3><h3><br></h3><h3>“剧本是现场的工程兵们自己创作的,演员都是来自一线的工程兵战士,讲述的就是他们自己的故事。”刘江抬起头,眼神中满是坚定,仿佛又回到了那激情澎湃的岁月,“我们被战士们的英雄事迹感动,暗暗较劲,一定要把戏拍好!”</h3><h3><br></h3><h3>引滦入津工程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工程,自1982年5月动工至1983年9月建成,从大黑汀水库开始,经迁西、遵化进入天津市,全长234公里,全部工程开凿出的岩石达140万立方米,整治河道108公里,开挖明渠64公里。通水后,极大地缓解了天津市的供水困难,成为天津经济和社会发展赖以生存的“生命线”。</h3><h3><br></h3><h3>刘江告诉记者,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当时大家都被党和国家改革开放好政策所鼓舞激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想着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h3><h3><br></h3><h3>在那个没有先进的挖掘设备的年代,为了早日解决天津的水荒,战士们提出了“长隧短打”的设想,同时开凿17个通往引水隧洞的支洞,加上进出口,开辟36个工作面同时掘进。</h3><h3><br></h3><h3>“其中十二号洞是所有隧洞中洞井最深、石质最差、塌方最多的地方,从坑道顶部下到作业面,每个工程建设者每天都要上下527级台阶。与建设者同行,剧组人员背着沉重的摄影装备也是如此。”刘江说:“这527级台阶是解放军战士们一锹一铲挖出来的,这一个个隧洞是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22名建设者永远地长眠在了引滦入津的工地上,和他们比,我们这点苦算不了什么。”</h3><h3><br></h3><h3>在全体剧组人员的努力下,电视剧仅用了20天就拍摄完成。1984年9月10日,也就是引滦入津工程通水的前一日,该剧在中央电视台首次播放,立即引起了全社会热烈反响。人们都被剧中一个个真实的英雄故事深深触动,在全国上下形成了一种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的浓厚氛围。</h3><h3><br></h3><h3>“我们只是宣传者,那些默默付出的战士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一定要把他们的故事拍出来,让所有人都铭记在心。”刘江反复地念叨着。</h3><h3><br></h3><h3>说起拍摄该剧给他带来最深的体会,刘江认为,真实反映生活的艺术作品才有生命力。到一线去,与引滦入津工程建设者同吃同住,给了他更多的创作灵感,并多次对剧本进行修改。“如果说,我为该剧的成功播出做了一些工作,那就是让其更真实地再现了建设者的生活,更真实地展现了他们无私无畏的精神。”刘江深有感触地说。</h3><h3><br></h3><h3>如今,虽然已经离休多年,但刘江始终心系中国的电影艺术事业。前段时间,他特地去看了热映的《厉害了,我的国》。“改革开放40年了,我们伟大祖国发展得越来越快,建设得越来越好……后代享福了!”刘江激动地说。</h3><h3><br></h3><h3>(记者 袁海涛 实习记者 陈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