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老师以通俗幽默诙谐风趣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场主题为“学校儿童阅读建构”的报告。<br> “每个人都有一张嘴可以说话,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说话。能说话和会说话之间的距离,就在于会说话的人学习了说话的课程,也就是口语交际课程。同样,只要识了字就能阅读,但并不一定会阅读能阅读和会阅读的差别,在于有没有经历阅读课程的学习。” 阅读课程的三个价值<br>阅读课程的第一个价值:教会孩子如何学会阅读;<br>阅读课程的第二个价值:通过阅读学会各科学习;<br>阅读课程的第三个价值:阅读就是生活。 超越功利的阅读是真正的阅读,是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阅读改变一个人,是实实在在的。不仅仅是经典,儿童阅读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div> 阅读,关乎民族的文化传承,全民素养与社会文明。阅读的世界,是流淌着的奶和蜜的世界,是最美好的世界。人类的文明,自文字创造开始就实现了一个大的飞跃。</div> <div>“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出自】:晋·陶潜《五柳先生传》<br></div><div><br></div>儿童阅读课程的关系梳理<br>阅读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阅读是纽带,串起各门课程。<div><br></div><div>儿童阅读,既需要靠我们孩子自己的领悟力,但更需要老师,在阅读过程当中的点拨与指导。每每不求甚解,导致对阅读产生误解。<br><br><div>阅读能力的深度与速度(下线)<br>一二年级:5万字<br>三四年级:40万字<br>五六年级:100万字<br>初中三年:260万字<br>深度:与年龄相适应,与目的相适应<br><br>阅读书目与阅读课程的关系:阅读资源不等于阅读课程。<br>阅读课程化设计:课程目标/纲要 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br>儿童阅读课程必然是系统工程。</div></div> 智慧教育理念下的课程建构<br>人生智慧<br>知人者方能体慰他人,自知者方可坚守自己。<br><br>智慧教育<br>发现并解放儿童的智慧潜能,使之自由充分发展。儿童具有的智慧潜能,需通过教育发现并解放,并非束缚或者压制。<br>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身心健康,做事认真,有生活智慧学习智慧人生智慧。好读书,知礼仪。<br>会倾听 善思考 基础 才能<br><br>课程结构<br>三大课程领域<br>(生活与健康课程:指向身心健康)<br>(伙伴与交往课程:将父辈文化转向同辈文化)<br>(发现与探索课程:形成智慧)<br><br><div>提倡四个深度学习:</div><div>儿童阅读 </div><div>儿童表达 </div><div>儿童思维 </div><div>儿童哲学<br><br></div><div>分为三大类:</div><div>基础性课程 </div><div>拓展性课程 </div><div>选择性课程 </div><div><br>四个形态: <br>基于学科课程标准的嵌入型课程:《论语》一万两千字<br>综合探究性课程: 用阅读来带动 <br>多元化课程:社团,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生长点<br>基于教育文化资源浸润性课程:影响历史进程的一百个名人 名人传记阅读课程</div> <div>儿童阅读课程的实践建构<br><br></div><div>明确课程目标:为什么读?</div><div>选择好儿童阅读资源:读什么?<br>设计好实施的途径:怎么读?<br>美好的阅读生活在家庭中产生<br></div><div><br></div><div>成为优秀的小读者,成为终生的阅读者。<br>1.热爱阅读(情感和态度)<br>2.学会阅读(方法和能力)<br>3.阅读学习(运用和习惯)<br>4.阅读生活(终极目标: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br></div><div><br></div>阅读的七个阶梯:<br>1.识字是前提:三百个字的出处 背景,对祖国的汉字产生深厚的情感<br>2.绘本是起步:绘本是阅读的起点,有父母陪伴下的阅读是最温暖的夜晚<br>3.单篇(有解 甚解)是基础:不同的文体思维<br>4.类篇(有解 甚解)是关键:分类阅读 阶梯阅读 小说 <br>5.跨学科是转折:借助阅读进行各科学习,经典阅读(国学 诗词 论语) 主题阅读(通过阅读进行研究)专辑阅读() 学科阅读()<br>6.整本书阅读是跨越:<br>7.多媒介式介入:电子阅读的利与弊 提升与挑战<br><br><br> 阅读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呢?<br>阅读,对孩子意味着:<br>最初的肌肤相亲情感相连,<br>对未来心生的期待与喜悦。<br>有趣的玩具和贴心的伙伴,<br>含纳父母声声叮咛与嘱托。<br>心间萌芽的一颗知识种子,<br>认知探索世界大门的锁匙。<br>思考体验感受表达的开始,<br>是一场美育的体验与升华。<br>承放良知和诞生智慧之地,<br>人生的底色承接生命梦想。<br>意味着滋养生命,<br>意味着含容情感,<br>意味着人间至味...... <div>书是如何影响孩子的?<br></div>在我们成长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地方充满着生机与滋养,她代表了我们成长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具有一定的情感性、私密性。<br>好的书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还能涵养我们心灵,又能让我们获得安全感和私密感。我们就比较容易克服成长中的伤痛,面对成长中的问题。<br>比如《纳尼亚传奇》、《爱丽丝漫游奇境》...很大程度上便是依赖着孩子的想象力,尤其是文学想象力。<br>比如中国古代文学《诗经》、《离骚》、谚语儿歌...朗朗上口,有节奏,有音律,读起来好听,容易记忆。<br><br> 书籍,从认知功能来讲,比如秋天到了,我们让孩子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就涉及到了重阳节、登高和插茱萸的风俗,我们要了解重阳节,知道茱萸,才能够理解这首诗,对于现在孩子来说,重阳节对他们是一个不存在的概念,因为重阳节又不放假,又没有专门的食物,对很多孩子来说,重阳节已经从日历上消失了,他们对重阳节的认知就是从书籍上的文学作品而来。孩子读了这首诗,他们通过文学想象去感受,重阳节对于唐代的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br> 从情感功能来讲,我们在学校老师讲的时候就说:这首诗表达了王维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可这句话它只是个中心思想,是抽象的。而思念本身,是具体的。怎样才算能够拥有更好的情感能力?就是我们能够具体地感受到情感,而不是去归纳中心思想。具体的感受,就是当我们感受到某种具体情感时,我们的心会动,皮肤会酥酥麻麻,鼻子可能一酸,眼睛湿漉漉的...我们在阅读书籍本身,就会产生这样一系列的感觉,而读中心思想的时候,就不会产生这种感觉,所以说书籍还拥有情感功能。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创造出一个情景,能够让我们回到那个情景当中去,去鲜活地感受此时此地那个时刻的主人公感受到的那种情感。<br><br> 从审美功能来讲,以前经济比较差,大家只追求温饱,现在大家比较富裕开始追求审美。比如我们到茶馆喝茶,一个人要花100元,可在家同样泡一杯茶,可能只要五元,为什么还要去茶馆呢?就是当走进茶馆时,我们觉得竹地板质感很美,竹帘背后摇曳光影很美,还觉得桌上茶炉质朴的造型很美,我们就为这些美的体验支付了95块钱,对于没有审美能力的人,花了100元,可能只喝了一杯五块钱的茶。对于“美感”,有些人能够体验而有一些人体验不到,是因为审美是一种能力,需要靠训练才能得到。没有读过“隔帘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可能就无法体会竹帘背后光影摇曳的朦胧美,没有念过“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可能就无法体验在一个纷扰的世界找一个角落,三两知己凑在一起,用陶炉煮一杯清酒或煮一杯清茶,那种既清净又温暖的美...<br><br> 总之,好的书籍,好的文学作品,有非常大的情感含容力,书籍中的不开心和我们同样不开心,不同的是,我们的不开心是乱麻一样,无边无际的一团儿,书籍作者就把文学作品中的不开心都转换成了一个精美的形式。我们阅读书籍品味经典时,不仅看到了中间不开心的部分,还看到了精美绝伦的部分,两种感受同时出现,我们的情绪在一瞬间被整理成一个有型的、有意义的一个审美形式。这种审美形式本身就带给我们愉悦和价值感。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我们各种情绪不但得到了理解,得到了抚慰,而且得到了转换,就变成了更加高级的形式。把书籍视为一种资源,当不被理解或者说也说不清的时候,就到书籍中找一找共鸣,让文学作品的情感来体贴我们来转化我们,我们就比较容易克服成长过程中的那些压力,那些遗憾,在成长中碰到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压力就可以在阅读书籍中得到缓解。 学校,实践建构儿童阅读;<div>家庭,承托儿童阅读梦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