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些沧桑的老槐树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武江波</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对老槐树有着特殊的情感,因为它是本土树木,历史悠久,凝结着世事沧桑。老槐树是指国槐,且是老槐,多指数百年,上千年的老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南方多榕树,榕树可以独木成林。有一首好听的歌叫《榕树下》,用的是《北国之春》的曲调,劈头第一句是“路边一下”。还有一首诗说南方:乡乡都有大榕树,村村都在榕树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方槐树多。有个电影片叫《槐树庄》,还有个电视连续剧叫《五月槐花香》,那片名足以让人想起美美的老槐树。北方还有着许多的槐树院、槐树街、槐树沟、槐树湾、槐树岭,还有寺庙与庭屋名叫“龙槐寺”、“槐荫堂”……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看过许多老槐树,多在古村落。如榆次后沟古村,那村口有两棵古槐夹道。一棵老态龙钟,枝上挂一口古铜钟;另一棵在路对面,树心已空,但树壁却旋转上升,树身也弯曲前倾,但每到夏天仍展开繁茂翠绿的树冠,村人怕树身支撑不住树冠,便在下面用棍支撑。这两棵老槐树,庇荫着古村道,也像两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迎接着远来的客人。我听专家说过,古村落一般有古树,因为村人建村时也植树,而留下来的一般是老槐树,村子历史多久,可看看村里最老的槐树。后沟古村原不知起于何时,四百年前重修观音堂的石碑上刻载:“年代替远,不知深浅”。但看那两棵老槐树,足有上千年的树龄了。果然在后沟出土的墓碑,把村子的历史推至了1200多年前。后沟再往北走,紧挨着的南河村,村中也有一棵老槐。那树需数人合抱,中间已空,空处可立数人,树冠仍郁郁葱葱。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还见过灵石董家岭村中一棵高大的九头老槐树,古朴苍劲地立于村中,有乡人写诗赞颂它,抒发着内心炽热奔涌的乡情。灵石西许村也有一棵老槐,历经2800多年的风雨,仍巍然挺立,属于周槐。在地理中国节目上,我还看到太行山有一座铁庙,在高高的山上,上千年没遭雷击,原来是寺前一棵老槐树替它挡了雷电。它高于寺庙,护卫着它。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老槐树在中国分布很广,也叫本槐、家槐。它叶小而密、冠如云团,能遮天蔽日。在乡村,老槐树下常常是老人们下棋、聊天、歇息的场所,更是儿童们打闹、玩耍、捉迷藏的乐园。许多村里的老槐树下还是午时的饭场,男男女女端着饭菜坐在树下边吃边说,家长里短、婚丧嫁娶、生儿育女、阴阳八卦,甚至那些令人捧腹大笑的荤段子,都是饭场上的话题。农闲时,老槐树下又成为乡村的文化娱乐中心,说书唱戏、打秋千、放电影、扭秧歌、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槐树的花和果实可以入药,枝干坚硬的木质还可以做木耧、犁榬、耙床等农耕工具,因此古代国人曾广植槐树。同时因为槐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大家还把它视为吉祥物,甚至有了文化意义上的崇拜。民间彦语说“门前一棵槐,吃穿不愁滚滚来”;在古代风水学专著《阳宅十书》中也记载:“中门有槐,富跚三世”;宋人沈括《梦溪笔谈》还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阁子当前,有一巨槐,素号‘槐厅’。旧传居此阁者多至入相,学士争槐厅”,还有史书记载着官民热爱和保护槐树的事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槐树寿命很长,长的使人们不知它有多少岁。只见它很古老,而且伤痕累累。老槐树还会“死去活来”,以致人们说:“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意即老槐一歇就是好久。老槐歇时,不生槐叶、不开槐花,枯稿孤寂,死去一般。那歇活过来的老槐树,霜皮斑驳若龙鳞,身上常有刀劈斧砍的痕迹,但丝毫也不影响它抽枝长叶。它粗状的枝梗仍然像一把巨伞似地在天空撑开,托起一片蓝天,给人一种傲立苍穹的气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槐树中空后,里面还可长出其它树木,许多地有“槐抱柳、槐抱榆、槐抱柏、槐抱椿……好似母亲怀抱孩子一般。树木如此,人就更是小孩子了,再老的人都认可自己是大槐树下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槐树下还曾经有过我们民族的大迁徙。史书记载:元未明初,中原摧于战火,毁于天灾,以至于道路榛塞城邑为墟,人烟断绝。明洪武初年,朝廷曾用移民屯田之策,把丰衣足食人丁兴盛的山西作为移民的来源地,以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同宗同姓者不得迁一地之条律,将晋民远迁至中原各地。洪洞是山西的人口大县,而且物粮颇丰,官府就在广济寺的大槐树下登记造册,配发物什,强制迁民。被迁人们拖家带口皆在此聚拢,就在这洪洞大槐树老鹳窝下,开始了中国史上悲壮的移民大迁徙。这些背井离乡的人们含着眼泪,望着大槐树和上边的老鹳窝嘱咐自己的孩子,不要忘了这棵筑着老鹳窝的大槐树。那被拆散的家庭,迁途中的磨难,成了迁民们的惨痛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数百年过去了,那些大槐树下的迁居人,只记得先祖的嘱咐“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大槐树老鹳窝底下迁出去的移民村落,更是广栽槐树以思乡怀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代生活中,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引进了许多新的树种,比如刺槐,又称洋槐,花可直接食用,并且可以成为道路两旁的美化树种,许许多多的培植和引进的树种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园地,很受欢迎。当年的老槐树已经不多见了,但是许多在老槐树下长大的人,对老槐树还是有着一丝牵挂,它是故乡的眷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茅盾先生写过优美的散文《白杨礼赞》,他赞颂着普普通通,并不高贵的白杨树,说它多么像北方的农民,质朴、坚强、向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也可以说,中国的老槐树苍劲、挺拔,有着这块土地上生命的坚韧、顽强,象这块土地上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它庇荫过我们的家园,见证过这块土地上沧桑的故事,是我们故土上的生命国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大地上还有多少残留的老槐树?它们尚存在我们的热土上,那悲壮的电视连续剧《大槐树》里,谭晶演唱的那首老槐树之歌,余音袅袅,让人思绪万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千年风雨中一棵不老的树</p><p class="ql-block"> 你身边走过来我的先祖</p><p class="ql-block"> 不散的魂呀擎天的树</p><p class="ql-block"> 你的根须是我们共同的家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谁在岁月里呼喊把根留住</p><p class="ql-block"> 纷纷泪雨化露珠</p><p class="ql-block"> 片片落叶是史书</p><p class="ql-block"> 你的浓荫覆盖九万里热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0.5.1日</p> <p> (有的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