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删除好友”

言和意顺

<p>  退休了,赋闲在家,靠阅读填充寂寞的空间,而且常以《读者》做伴。在我的藏书中,有不少《读者》的积累,无序地装了一大箱子,需要时信手拈来,甚是方便。</p><p> 这种形式的阅读,多半是无目的性的。一目十行地浏览,旋即弃之一边,没啥收获可言。但偶遇感兴趣的篇章,也会细细品鉴。倘若有了启迪,涌出才思和灵感,还要写点散文随笔什么的。当然也是无目的性的,解闷儿而已。</p><p> 比如前几天读到黄书亭先生(或许是女士)题为“删除好友”的一篇杂文,就将我内心早已黯淡了的情绪,勃然激活了,禁不住要把悟出的感言一吐为快。</p><p><br></p> <p>  黄先生的话题,是从《新牛津美语词典》评选年度潮词拉开的。何谓“年度潮词”?我凭字面理解,是年度中最时髦、最流行的词。“删除好友”缘何成了潮词?想必是“为好友所累”者居多,俨然一个庞大的群体,交流起来同命相连,于是便达成共识,创造了一个彼此心领神会的词汇。这解释若有失偏颇,就只能“领会意思”了。</p><p> 交友本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流传久远的俗语,我想定然是多少代人的经验总结。有一首歌更是唱得明白:“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所谓多个朋友多条路是也。那么,为何还要“删除好友”?朋友多了不好吗? </p><p> 黄先生其实已经把理由阐述得很明白了。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绝大多数人际交往均为“蜻蜓点水”式的,时间一长,彼此连名字都记不住,更谈不上有深刻印象。这样的人,仍跻身好友之列,作为“好友”存在通讯录中,有这个必要吗?</p><p> 出于种种机缘,人生的不同阶段,会闯进诸多过客。这些过客虽现身时段很短,转瞬即逝,但却频频光顾,花花绿绿,让人迷惑,也让人头昏脑胀。只有极少数的过客,经得起汰选,汇入我们的生命历程,成为常客,成为挚友,融为血肉。“极少数”当然要珍惜,“诸多的”如何处置?黄先生没有直说,我以为是可以“删除”的。</p><p><br></p> <p>  黄先生的“为好友所累“,很多人也都感同身受。好友多,活动必然增多,有时真的应顾不暇。本已厌烦之极,碍于面子却又不好推辞,个中的苦恼也就不言而喻了。但以我之所见,这类“为好友所累”还算不得什么,而且黄先生已然有了自己的解决办法:“欲造平淡,须简化生活,减少社交,为心灵减负,该放手的放手,该遗忘的遗忘,不愿再来往的就及时拜拜,从此解压。留在心里的美好记忆,胜过腻歪别扭的朝夕见面。”</p><p> 即使如此,也该拍案叫绝,因为“没有涉世较深后咂摸出的平淡滋味,难有如此境界。”就这,也是许多人做不到的。</p><p> 我这里要特别提及的,是另外一种情形的“为好友所累”,这便是普通人也都知道的“大米干饭养出贼”,被“好友”害了。黄先生可能出于某种顾虑,没怎么好意思在文中着笔,而我却至今仍有隐隐的痛楚。 </p><p>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这等害人的“好友”,我一生中屡有“遭遇”,而且多半是同窗或同仁。他们平日里与我的关系走得很近,聊得投机,处得舒服,时不时的还有一些“小惊喜”,让我常常有些感动。于是,便以一颗善良的心,将其拥为知己。</p><p><br></p> <p>  曾经有这样一个他,在我遇有困难,身处逆境,孤立无援,“靠山山倒、靠水水干”时,他恰好出现了,冥冥之中好像就是冲我来的。他表现出比别人更能理解我、不仅安慰我,还帮我做一些化解矛盾的工作,助我度过难关。他理所当然地博得了我的好感,获取我的信任,成为我的依赖。我把内心世界全都袒露给了他,抑或是不宜外传的“小秘密”。他终于成了我的“莫逆之交”,我们无话不谈。在他受到外来攻击,招惹到一些是非时,我毫无顾忌地挺身而出,为他排忧解难,而且无怨无悔。</p><p> 做梦也没想到,我俩这样的关系,竟然有了利益上的冲突。准确地说,是我的存在对他已毫无价值,甚至构成了影响。曾几何时的“好友”,立马换了一副面孔,翻脸之快让人始料不及。为了一己私利,他把我出卖了几个来回,直至推向万丈深渊。</p><p> 因是“好友”,平素无有任何提防,搞得措手不及,尴尬之极。当我从血的教训中再一次懂得了“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的道理时,已悔之晚矣!他不仅重创了我的身心,也使我蒙受屈辱,在单位的威信大打折扣。</p><p><br></p> <p>  在我写这篇文字时,大连著名作家素素发来一条题为《人生絮语》的短信,说到:“真正的领导不在于统帅了多少正人君子,而在于驾驭了多少小人。”依照她的逻辑,我算不上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因我没有识别小人的锐眼,更没有驾驭小人的能力。</p><p> 摊上的这类“好友”,“删除”恐嫌不够,最好再打入黑名单,让更多的人警觉于他,免受其祸。“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复杂的社会环境,逼得我们不能不在人际交往中多长个心眼儿,变得聪明,学得乖巧。比如我现在就相信了一句话:“在单位,只有同事没有朋友,一切和谐的表面下,都是暗流涌动。”无数事实证明,有些时候,朋友与敌人、君子与小人,仅是一步之遥。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只能处处加倍小心了!</p><p> 某日和几个文学爱好者聚会,原以为可以交流点儿写作方面的话题,谁知唠的全都是退休后的嗑,一个个慷慨激昂的,作大切大悟状。刚开始我还有些不解,可聊着聊着就相通了,就切到了话语的共同点。</p><p> 那天在场的人,大多在局级岗位任过职,又都是退休不久,对人情世故方面的事自然颇有同感,无不痛恨当下盛行的势利之风。想不到的是,我亮出“删除好友”的观点,竟成了保留意见。大家认为,“删除好友”,那是在岗位的人要做的事,我等“歇菜回家”之人,还有劳亲自动手吗?当初因你的背景,你是“被做好友”了,如今平民百姓一个,早让别人先把你“删除”了。</p><p><br></p> <p>  真是的,曾几何时,我主政一个地区的工作,手中有点儿“方便办事”的小权儿,身边就“好友”如云,绕不开也躲不过。后来调到市里的一个边缘性部门,仅仅跨过了一道海,“好友”竟少了一大半,那些往日时常关心你的人,连个问候的电话也没了;再后来改任非领导职务,签不了字儿也管不了事儿了,“好友”又少了一大半,不少过去主动套近乎的人,碰了面招呼都懒得打,更有装作看不见的;再后来退休回家了……如此这般经过几个回合的“大浪淘沙”,好友也就所剩无几了。是人缘差么?非也,大家都是一样的感慨。</p><p> 其实这样也好。黄先生尚需假网络崩溃、手机遗失的“上帝之手”,完成“删除好友”之功能、之愿望,还觉得不亦乐乎。相比之下,我就省事多了。那些我与他都无心相见的“好友”,一旦碰面,相互免去了辩解、开脱和客套,不必尴尬,反而坦然,岂不美事一桩?</p><p> “人生苦短,炼狱无边,真正与身家性命相关的人物,充其量百人而已。不可或缺者,不超过一位数。”这是黄先生的情况,屈指数数,我还不如他呢。不过,也没啥可悲叹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我还不止一个呢?</p><p><br></p> <p>  就借黄先生的话,结束我这篇“闲言碎语”吧:“奔波、劳碌是人生的基本状态,为生计奔波,为晋级钻营,为事业奋斗,为荣誉挣扎,为莫名其妙的事情操劳,或崇高,或卑微。生活需要热闹,更需要安静,平淡的滋味最好。”</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插图来自网络)</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