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基本要素。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德清中学刘玉玲老师的生活,从她孝老爱亲的点点滴滴中去重温一下“孝道文化”。</p> <p> 刘玉玲老师有一位79岁的老母亲,不管平时自己工作有多忙,每到周末,她都会把老母亲接到家中,帮她洗洗澡,做顿好吃的。为了使老人的生活更丰富一点,她还带老人到北京、杭州、威海等地游玩。母亲腰不好,走远路跟不上,她就自带轮椅推着母亲。“父母把我们养大,现在他们老了,孝敬他们是我的责任和义务,我只是做了我的本分。"她总这样说。这一本分,让看在眼里的外人都直夸她实在是孝顺。</p> <p> 她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对公婆也是真心实意。</p><p> 公公今年78岁,瘫痪在床25年,婆婆76岁,经常腰疼、腿疼,常年吃药。02年五一,因大伯哥在家做鞭炮出了事故,他把公婆接到张宅小学,当时条件差,就两间屋子,一间住人,一间做饭,公婆来了之后,她让公婆和孩子住在自己那间屋,自己和丈夫搬到做饭的那屋住,一张单人床接一块木板,夏天把落地扇搬到公婆屋,自己从娘家拿来一个小台扇,就这样将就着过了三四个月,一直过了暑假,她从没有过怨言,把公婆伺候得很好。现在回想起来她还常感叹道:“唉!想想那个时候,一间屋,既做饭又住人,也没空调,就一个小台扇,两个大人挤睡在一张单人床上,却也没觉得怎么苦,现在一停电就感觉没法活了,人不知足不行啊!”</p> <p> 婆婆每次住院,她都尽量抽时间在医院护理,有时白天上课晚上陪在医院。05年,婆婆因腰间盘突出做了手术,出院后,她又把公婆接到了保店中学(现改名为德清中学),公公坐轮椅需要照顾,婆婆躺在床上不能动,她既要端屎端尿伺候婆婆,赶上丈夫去上课她还要推公公去厕所,下课后还得忙着洗衣做饭,即使这样她脸上也总是挂着笑,从未听她抱怨过,也没见她烦过。同事们在一起闲聊时说:“当初孩子小的时候,婆婆不给你看孩子,还得自己花钱雇保姆,现在你对他们还这么好呢?”面对别人的不理解,刘玉玲却回答道:“人老了,都会有难处的,孩子出生那年,公公得病生活不能自理,婆婆伺候这么多年也不容易,不能跟老人计较太多。”</p><p> 她的乐观、孝道感染着周围的人,她的事迹被周围人传颂着。多年来,他一直支持并陪同丈夫照顾公婆,买菜,买药,看病。婆婆腿疼,她陪同丈夫带着婆婆去了多个大小医院,河北、乐陵、陵县、济南,宁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只要听说能治,不管路多远,花钱多少,都去试试。每次回家,都主动帮婆婆干家务,给婆婆搓搓澡,洗洗头。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对她夫妻俩的孝道都竖大拇指称赞。</p> <p> 如果说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是理所当然,那么她对周边的老人也一视同仁,这不能不说是她对孝文化的又一种诠释和理解。 </p><p> 孩子25岁了,当年雇的保姆(宁津县保店镇前乔村人)今年82岁,已失去了劳动能力,而且年迈多病,她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经常去看望。老人身体不好住院时,她跑前跑后帮忙办理住院手续,并主动筹集医疗费。老人因肾病腰间常年挂尿袋,隔段时间,她就买一大袋送去,这一送就是十多年。逢年过节,老人生日,还送去补品看望老人。人家说老人有一股臭气,她不嫌弃,还常陪老人睡在一个炕上。她每年都会给老人买新衣服,看到老人高兴,她心里比蜜还甜。前乔村认识她的人,一提起她就会竖起大拇指说:“玉玲这孩子实在,心眼儿好,比亲闺女还强呢!” </p> <p> 刘玉玲老师就这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大家树立了榜样,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做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去感召、去触动周围的人。在她脑海里深刻地印着一句话:“德是人之本,孝为德之先。“或许正如她所说,孝不用感天动地,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个电话,就可以了。</p> <p> 孝老爱亲,是一项神圣的使命,它传递着阳光,温暖着老人的心。愿我们都能用一颗真诚的敬老之心,感人的助老之行去教育我们的孩子,影响全社会,使所有的老人都能拥有幸福的晚年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