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29日晚 “疫”路家访,一路启示</p><p> 隽中十年来,每学期无论送成绩单还是家访,老公的陪伴无一缺席,今晚他要自由,无论我怎样撒娇卖萌也不凑效,算了,放他一马。幸好有许老师陪伴,否则我一个人是不敢走夜路的。</p><p> 从景秀东方李果家开始,小朋友如名字一样,果果的,脸圆圆的,扑闪一对大眼睛,可爱至极,简直萌翻了。听课、作业、书写,都无可挑剔,大加表扬一番后,素以严厉著称的我,总是要挑点儿刺出来的:“怎么能坐在沙发上做作业呢?”“每天坐得太久,屁股疼。”“那也不行,你这是贪图安逸。在校期间不都坐的硬板凳吗?也没见你喊屁股疼。从明天开始改坐硬板凳,身穿校服上课,放假除外。”果果忙不迭地答应着。</p> <p> 沿秀水河畔往下,到旭红桥再往东不远,就是秀水花园的“后花园”,也就是胡奕家,奕崽和妹妹一人骑一辆“小车”,来马路边接我们。胡奕妈妈也是老师,教育方法也很有一套,奕是在她的棍棒下长大的,虽然孩子仍经常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但在她的棍棒下很皮实,从不在接受惩罚时犯傻,什么倔强、赌气等负面情绪几乎没有。我觉得能在母亲隔三差五的棍棒下仍能保持良好心态的原因有三:一是打惯了,无形中已接受母亲的任何惩罚;二是认为母亲的教育永远是对的,因为她妈妈是老师,从小妈妈就在她心里植根“老师的话是圣旨”的思想;三是犯了错就该接受惩罚,天经地义。我在想,为什么她能坦然接受父母及其老师的惩罚,而且是心悦诚服?这又让我想到了同事以前教育女儿,一犯错就是打,打,打,跪,跪,跪。而且不管我们怎样劝解同事,或者硬拉她女儿起来,妈妈不答应孩子都不敢不跪,其实她女儿非常听话乖巧,简直是人见人爱。但同事的一番话,让我诚服,她说:“小时候要打惯,不然长大了,翅膀硬了,不说打她,连说都不能说了,到了社会上去让别人打吗?”乔治·赫伯特说: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对孩子,天性赋予母亲关爱的本能,其中有一种叫刻骨铭心,那种爱叫——借“打”!作家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一文中说:“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予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所以,奕崽虽然经常讨打,但她从不记恨妈妈,因为她知道这是妈妈的爱,是深爱,打后母慈子孝的场景最少可以保持个把星期。</p> <p> 这次家访中我也了解到有不多的几个孩子,与父母产生了很深的矛盾,继而发生出走、对打、冷战等情况。从“打”的角度来看,这几个孩子中也有经常挨打的,当然也有很少挨打的,但都是打后就出现鸡飞狗跳、横眉怒对的场景。这类孩子的反应为什么与奕崽完全不同?原因大概是:一、从小打得少的(以说服教育为主),现在正值青少年,爱面子受不了此等“侮辱”;二、从小打得多的,是因为从不对孩子讲明讨打的原因,那时候还小没有反抗能力,毫无怨言地接收各种“打”,可现在,孩子的三观、见识、认知都有了变化,他再错都要跟你讨个说法。总之,建议广大家长谨慎开打。</p> <p> 虽然每个母亲都知道,教育孩子时,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但又不得不打。什么时候动用“打”这个武器?我建议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但一定要注意方式和场合,在打之前一定要让他认识到自己该打才打,在违反了共同制定的规矩才打,这样会打得心服口服。</p> <p> 在奕崽的家访中,我受到了启发,接下来的家访,碰到此类情况(如吴邦金、李乐、徐振宇),我都会要求孩子把规矩写下来,家长与孩子双方同意后签好字,拍照发给我让我来当证人。</p> <p> 接着还家访了胡雅萌、况文秀、陈智三个寒假里表现很好的孩子,他们的学习习惯很好,特别是四月份新课教学以来,在大多数孩子跟不上老师的步伐而扣分日益严重时,他们却能天天加分,学得并不是很吃力。这些别人家的孩子,父母是怎样陪伴的?建议家长们向他们取经,加个微信相互交流探讨。</p> <p> 今晚的家访纯粹是用双脚丈量完的,虽然也是时长达四个多小时,但只家访8个学生。从最后一家出来,已接近11点,不是怕耽误徐振宇休息,我们滔滔不绝的交流恐怕一天一夜都说不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