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思考——中西文化(2)

虚室生白

<p>记得小时候,每年春节,亲戚之间都会相互宴请。比如,大年初二,B、C、D家到A家吃饭,初三, A、C、D家到B家吃饭,初四,A、B、D家到C家吃饭••••••其实无论到哪家吃饭,都能感到餐桌的丰盛与排场。我不了解其他亲戚家的状况,但从自家来看,每一次的宴请,给我的感觉就是一年的辛苦好像就是为了这一次的奢侈。年龄尚小时,只觉得有吃有玩很好;年龄稍大时,则认为是长辈们的面子问题,而大人们理解为这是该有的气氛。</p> <p>《红楼梦》里,元妃省亲、贾母大寿、大观园宴请刘姥姥,无论是从灯具的布置(不同位置、不同用处、不同材质),参宴的人数,席间的陈设(每一席旁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炉上焚着御赐的百合宫香),果品菜品的讲究及娱乐活动的设置,无不彰显了大家族的气场。</p> <p>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6年杭州G20的峰会;2019年祖国70周年庆典,似乎天空中腾飞着中国的气派。</p><p>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炎黄子孙的骨子里本就藏着一种大气蓬勃气势。</p> <p>面对病毒,政府一声令下,百城联动。医院不够建医院;物资不够造物资;医生不够,举国出征。海外疫情泛滥,一批批学子接回家,健康包漂洋过海送到华人手中••••••一件件,一桩桩,无不体现大国情怀的大气。</p> <p>中国,从秦朝到清朝中期,近2000年的时间里,基本上都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那时候,外国使者见皇帝,不是为了谈合作或谈国事,而是前来领受圣上的文明教化,皇帝接见是对他们的一种礼貌与恩德。</p> <p>《易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哲学书,是群经之首,是儒、道两家共同的经典。《易经》讲述的是阴阳之道,世间万事万物总结起来无非就是阴阳两面,阴极必阳、阳极必阴。</p> <p>从盛唐强宋到近代中国,阴阳发生了变化。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受尽蹂躏,饱经沧桑的屈辱史。为了生存,为了挤占一席之地,中国忍下许许多多的气;不是为自己而花出去了很多很的钱;几乎是向所有国家示好;不断地跟全世界解释承诺中国不称霸。因为中国懂得“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中国更懂得在非常时期要用道家思想“守弱、居下、谦卑”武装自己。但我相信,基因不会改变,文化定会传承。中国如此卑躬屈漆,无非是想赢得一个太平世界,抓住一切可以向前狂奔的机会。</p> <p>华夏文化没有断档,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诸子百家除了儒、道两家外,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就属墨家了。墨家思想“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与当今中国提出的“命运共同体”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子有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概括成一个词,便是“大气”。面对疫情,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中国的每一个举措无不是从“大”处着眼,“兼爱”着手。对中国不友好的,诽谤过中国的,中国可以依然不计前嫌,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p> <p>面对疫情,西方国家就显得“小家子”气了,即便是“霸主”美国,也是在不断的推卸责任,完全没有大国该有的担当与气魄。德国更是为了一己私欲霸占他国物质。在利益面前,盟友也可以相互拆台。《圣经》的主题是“上帝拯救世人,上帝爱世人”。与老子、孔子同一时代发展起来的西方哲学,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的思想更多的也是以“神”为基础的唯心主义。或许西方国家更相信虚无的上帝而不是活生生的盟友了。他们更不懂得“和而不同”的处事原则了。当然,西方国家之所以会在这次疫情面前沦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骨子里的傲慢与偏见。对中国的歧视,对黄种人的偏见,对病毒的傲慢。殊不知,病毒面前没有高低贵贱;随着时间的深入,阴阳也要发生变化••••••</p><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未完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