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制作景煌师兄《诗说史记》(一)美篇的过程中,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个很好的学习过程。投稿后,有幸被美篇推选为“荐”。许多美友对师兄的这种新颖、彰显功力的讲述历史的形式予与美评和热情点赞。给了我续写师兄的《诗说史记》(二)的动力。前些天《诗说史记》的第一百篇,见诸同学群。师兄的这种认定目标,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令我敬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周穆王,(前1026?——前922?年)姬姓,名满,又称穆天子。周绍王之子。西周第五位君主。一说在位55年,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也是历史上最富有神话色彩的帝王之一。有《本穆天子传》专门记载他的那些神话故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出生在镐京。传说,西安市长安区张村村南,有一夯土台是他的王陵。1957年5月31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其王陵为陝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周穆王陵。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在陵前竖一石碑,上书“周穆王陵”四个隶书大字。石碑现在已经不知所踪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周厉王,(?——公元前828年)姓姬,名胡,周夷王姬燮之子。西周第十位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878年至公元前841年)。以“防民之口”引发“国人暴动”而著称于世。“国人暴动”后逃到彘(读如智),隐名埋姓14年后,最终死于彘地。溢号厉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国人暴动”:又称国人起义、厉王奔彘(读如智)。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北)的以贵族为主体的暴动。这里的“国人”在此为西周、春秋时,对居住在国都里的人的通称。事件结果:周厉王出逃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周公、召公理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周宣王(?一公元前783年)姬姓,名靜,字靖。镐京(今西安市)人。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周厉王之子。公元前828年一公元前783年在位。他继位后,对内能重用贤臣辅佐朝政,对外能借助诸侯之力,对周边部落(如西戎、淮夷、楚国等)进行讨伐。使衰落的周王朝威信得到恢复,诸侯又重新朝见天子,四夷咸服。一度呈现“四方既平,王国庶定”的局面。史称“宣王中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晚年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良臣,热衷四处征战,加剧了西周王朝的社会危机,使“宣王中兴”遂成昙花一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周宣王四十六年(公元前783年)去世,谥号宣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周幽王(前795年?——前771年)姬姓,名宫湦(湦读如生)周宣王之子。西周第12代君主。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其继位。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镐京(今陝西西安)被杀,西周宣告灭亡。溢号幽王。其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迁后的周朝,史称东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太平御览》引《琐语》记载:周幽王是早产儿,其父周宣王向大臣们询问是何征兆,大臣们回答:若生下男婴身残无碍,若健全,则国家就会灭亡。周宣王本欲弃之,大臣仲山甫劝其说:“天子您年龄大了,也没有男嗣,这本身就是上天遗弃了周朝,如果你再把男婴遗弃,那和国家灭之有什么区别?”于是周宣王打消了念头。结果周宣王死后十一年,西周就在周幽王的统治下灭亡了。真是应验了当年大臣们的话。</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秋混战:东周春秋时期,诸侯左右了天子,周初分封诸侯的有几百个国, 春秋时只剩下了100多个,其中较强大的有:齐、晋、楚、秦、鲁、卫、燕、宋、陈、吳、越等十几个国家。这些国家都想争当霸主。因此,连年发生兼并和战争,造成天下大乱。诸侯国先后出现了五个霸主。一说齐恒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另一说:齐恒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史记》将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定为战国的历史开端。从这一年到秦始皇灭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灭齐)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秋时期的战争至少有200多次。发动战争的也不仅是大国,比如莒(读如举),虽然小得可怜,却也兼并了向国,而且是在春秋一开始。”。“实际上,大国的兼并更是不胜枚举,春秋头半个世纪,郑国就兼并了戴(读如再,在今河南民权县),齐国也兼并了谭(在今山东济南市境内),遂(在今山东宁阳县西北)。楚则兼并了息(今河南息县。” ——摘自易中天中华史5《从春秋到战国》第33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齐襄公(?——公元前686年)姜姓,呂氏,名诸儿。齐僖公长子,齐桓公异母兄。春秋时期齐国第十四位国君。公元前698年——公元前686年在位。在位期间,荒淫无道,昏庸无能。公元前686年,被叔伯兄弟公孙无知等人所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鲍叔牙,(公元前723年或前716年——公元前644)。姒姓,包氏,颍上人。(今属安徽)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以知人善任闻名于世。早年辅助公子小白(即齐恒公),后协助其夺得国君之位。他拒绝了相位,却推荐了管仲为相。称只有管仲能让齐恒公称霸。</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他的协助下,齐国顺利实行了他的治国之道,使齐国迅速由乱转治,由弱变强。齐桓公也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鲍叔牙墓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济钢新村内。1995年被公布为济南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高约5米,直径约6米。始建年代不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武氏祠的汉画像石上的管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颍上人(今安徽颍上县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管仲在位期间,对齐国进行了改革,富国强兵。史称“管仲改革”。对外他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让齐恒公以诸侯长的身份,狭天子以伐不敬。对内实行了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制度,为后来的大规模战争做了准备。前651年,他策划齐桓公召集、宋、曹四国国君及周王宰孔会于葵丘,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代盟主。使齐恒公的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华夏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管仲的政治策略,是先安内后攘外,先定国后称霸。治国方略,则是全国一盘棋,先区分士农商,再区分国都郊野。国都住士和工商,郊野住农。但无论是士,还是农工商,都必须严格按照行业和身份居住,不能杂居,也不能迁徒和变更职业。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户籍制度”。“管仲很可能是“国家妓院”的创始人。齐国的妓院叫“女闾”,分为七个门市部,每个门市部妓女百人。……管仲的目的,则可能是增加国库收入,笼络天下人才,甚至招待各国使节”。——摘自易中天中华史5《从春秋到战国》第39页、46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管仲故里今安徽颍上县建颍乡管谷村,建有管包祠。是为纪念齐相管仲与齐大夫鲍叔牙的合祠。管仲去世后,葬于山东省临淄牛山北麓。管仲纪念馆依墓而建于2004年。占地20万平方。分展馆区和园林区。</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图为管仲墓,下图为管仲纪念馆。均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齐恒公,(公元前725——公元前643年)姜姓,吕氏,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15位国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齐恒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最有名的举措是:尊王攘夷。这个策略是管仲提出的。“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利,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就是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长城外的戎、狄等部落对中原的侵扰,从而提高齐国在各国之间的威望。齐恒公的“尊王攘夷”对保护中华文明和促进经济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齐恒公在葵丘(其地当在今河南兰考县)。与宋、鲁、郑、许、曹六国结盟,周襄王派人祝贺。史称“葵丘之会”,是齐国称霸的标志。” ——摘自易中天中华史5《从春秋到战国》第59页。“葵丘之会“发生于公元前651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后任用侫臣。他病死后因儿子们忙于争夺王位,无人为他收殓,身后情景十分凄惨。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他死后葬在了临淄县南21里牛山上。(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齐桓公病重前,被侫臣易牙、竖刁借口需要静养,不许任何人进入其寝宫。只是早晚派一个宫女打探其生死信息。可悲一代霸主被活活饿死在宫里。齐恒公死后,其五子爭位持续了43年。在这期间晋文公在城濮大败楚军。大会诸侯,向周天子朝拜,被封为霸主。至此,齐国称霸的时代告终。开启了晋文公称霸的时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齐恒公去世后,除了公子雍外,其他五子都当上过国君。这一现象在历史上是少见的。他们在位的年代和时间如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公子无诡,公元前643年,在位3个月;公子昭(齐孝公)公元前642年——公元前633年,在位十年;公子潘(齐昭公)公元前632年——613年,在位20年。公子商人(齐懿公)公元前612年——609年,在位四年;公子元(齐惠公)公元前608年——公元前599年,在位十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齐懿公(?——公元前609年)姜姓,吕氏,名商人。齐恒公之子。春秋时期齐国第二十一代国君。为人性情暴戾,荒淫无耻。公元前613年,齐昭公逝世。在其葬礼上他杀死了齐昭公继位的太子,自立为齐君。公元前609年春,被人杀死在竹林中。在位仅4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鞍之战,发生在公元前589年。主战场在鞍,(今济南长清)故史称鞍之战。它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战役之一。战争的实质是齐、晋争霸。由于齐候骄傲轻敌,马不披甲,人不早餐,就上阵出击了。而晋军同仇敌忾,士气旺盛。最终结果晋军大败齐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历史上有两个齐庄公。一个名叫吕购的齐庄公(?——年前731年,姜姓,吕氏,名购。齐国第十二代国君。公元前794年——731年在位64年,是春秋战国时期在位最长的国君。齐文公之孙,齐成公之子。齐桓公之祖父。齐庄公在位期间,齐国逐渐强盛,为其孙齐桓公称霸中原打下了坚定的基础。是齐国霸业的奠基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另一个名光(?——公元前548年)姜姓,吕氏,名光。史称后齐庄公。齐灵公之子,春秋齐国国君。公元前553年——前548年在位六年。公元前548年与崔柕之妻私通,而遭崔柕等人杀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姬姓,(一说子姓)晏氏,字仲。谥平夷维人。(今山东高密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对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出使不辱使命,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在他的治理下,齐国逐渐强盛起来,成为春秋一霸。齐景公四十八年(公元前500年)病逝。</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晏子春秋》里记载有“二桃杀三士的故亊”。说的是公孙接、田开疆和古治子三个勇士是结拜兄弟,人称“齐国三杰”。晏子认为他们功高盖主,居功自傲,“无君臣之义”,会威胁到社稷安全。在齐景公默许下,在招待来访的鲁昭公的宴席上,利用两个万寿金桃,(传说万寿金桃要生长30年才开始结果,甘甜无比,十分名贵)让其三人自诉功绩,功高者获赐金桃。公孙接、田治子表功后都获赐一枚桃子。待田开疆表功后晏子对他说:你功劳最大,理应分到一个桃子,但现在桃子已没有了,赐你一杯酒吧。田听了后表示,功劳小的能分到桃,分明是在羞辱我。士可杀不可辱,说完拔剑自刎身亡。另两个一看说:我们分到了桃子,导致他因此而亡。况且我们是结拜兄弟,理应以死相随,两人也相继拨剑自刎。事后齐景公心存不忍,似乎感觉错杀了,遂“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山东省嘉祥县出土的《二桃杀三士》的宋山画像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田穰苴(生卒不详)又称司马穰苴。本姓田,名穰苴。春秋末期齐国人。田氏家族是齐国的名门望族,田氏家族的老祖宗叫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齐桓公时,陈国发生内乱,陈完为避祸而跑到齐国,改姓田氏。他是晏子极力向齐景公推荐的。说他“文能服众,武能威敌”。是继姜尚之后一位承上启下的著名军事家。曾率齐军击退过晋、燕的入侵。因功被封为大司马。后因齐景公听信谗言而被罢黜。抑郁发病而死。葬于临淄城郊。今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尹家村南。墓高十米,南北25米,东西38米,保存完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田乞(?一前485年)妫姓,田氏,名乞。春秋末期齐国大臣。齐景公死后,田乞不满继位的太子荼。与鲍牧攻杀国、高二相,迎立公子阳生为君,是为齐悼公。自任国相,专擅朝政。公元前485年去世,溢号“釐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周公,名姬旦,亦称叔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封国于鲁(今山东)。以其曾祖太王所居周地为采邑,故称周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的治国思想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800年的基业。他所制定的《礼乐行政》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形成,独具慧眼,成为开山之作。周公提出的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经后人整理、修正、总结,渐次形成了我国精神文明的大典。</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庆父(?一元前660年)姬姓,鲁氏,名庆父。死后谥号“共仲”。鲁庄公的长弟,三恒之一孟孙氏的始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鲁庄公死后,两年内他先后派人杀死了继位的子般和闵公,制造内乱。百姓对之恨之入骨。后其逃亡莒国。鲁僖公继位后,知留其是个后患,请求莒国把庆父送回鲁国,庆父求情未果,自知罪孽深重,在回国途中自杀身亡。为历史十大恶人之一,与赵高、梁冀、董卓、来俊臣、李林甫、秦桧、严嵩、魏忠贤、和坤同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人常把制造内乱的人比之为庆父。“庆父不死,鲁难不已”的成语,既源于此。</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季文子(?一前568年)姬姓,季氏。即季孙行父,春秋时期鲁国正卿。前601一前568年执国政33年。辅佐三代君主。他大权在握,一心安社稷。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史记.鲁世家》记载:季文子当政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在他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之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也是因为他,以季氏为首的“三恒”得以日益强大,从而成为日后凌驾于鲁君之上的强势卿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季文子卒于前568年。谥文。史称“季文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鲁昭公(年前560年——前510年)姬姓,名裯,鲁襄公之子。春秋时期鲁国第24位国君。公元前542年至510年在位。在位时19岁。公元前517年,鲁国因斗鸡而发生内乱。他先后逃亡到齐国、晋国。公元前510年,在晋国的乾候去世。终年51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孔子(公元前551年一一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影响,被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孔子的主张,是“克己复礼,是孔子对颜回提出来的,原文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我们知道,仁,是孔子的核心价值;礼,是孔子的政治主张;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因此这段话是儒家的纲领。” 摘自易中天中华史6《百家争鸣》第13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曲阜尼山附近)定居。官职为陬邑大夫。 其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小妾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但有足疾。其父不满,又纳时年不满20岁的颜徵正为妾。其父时年已66岁。夫妻在尼山(今曲阜东南25公里)居住。生下孔子。据《史记》记载,孔子父母“祷于尼丘而得孔子”故取名丘,字“仲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齐山出土的“孔老相见”汉画像石局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约公元前518年,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摘自易中天中华史6《百家争鸣》第193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史载,孔子曾赴周都拜访老子问礼,时老子任周“守藏室之史”(近于国家图书馆管理员)多知周礼,孔子问老子也在后世传为佳话。但二人及其各自学说在施政方法上的分歧巨大,恐怕是问礼时双方都没有预料到的。” ——摘自易中天中华史6《百家争鸣》第52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位于孔子故里的《尼山圣境》全景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更好地弘扬和宣传孔子文化,从2012年5月《尼山圣境》度假区开工建设。 总规划占地35.76平方公里。已建成的一期核心景区主要景点有:尼山孔子像、大学堂、尼山孔庙、尼山书院、夫子洞等。占地8平方公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景区总体创意是:“孔子的世界,世界的孔子”。功能定位为“文化休闲度假地”和“世界级人文旅游目的地”。核心文化主题为“明礼生活方式”。是一项集文化体验、修学启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综合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尼山孔子像,背山面湖,面南而立。高72米,基座高18米。为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孔子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至456年)。字子貢。春秋末年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能言善辩,有外交才干,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商的鼻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子贡墓位于子贡故里,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城外东南五里许的东张庄。墓前人民政府竖立的大青石墓碑上,刻有“先贤子贡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子贡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颜回(公元前521年一一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鲁国人。居陋巷(今山东曲阜市旧城内的陋巷街,颜庙所在之地)。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子七十二贤之首。为人谦虚好学,极富学问,“敏于事而慎于言”,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颜回去逝。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后世尊其为“复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谢谢您的来访和阅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