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或者可以说道路的变化是社会进步一个最有力的标志。古代物流靠的只有陆路与水运,陆路即是古道。而古道的遗存多寡、建造规模,也可充分见证古代农耕社会里一个地域人口繁盛、经济发达与否的程度。</p> <p> 江西浮梁,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县,至今(2020年)已有1400年的历史,因瓷茶资源优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史载:“浮梁歙州,万国来求。”足见其在漫长历史长河里的璀璨与辉煌。浮梁县境内,可谓古道遍布,就目前17个乡镇而言,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规模不等的古道,这也是浮梁县在过去社会里人民生产生活、物资流动的一段生动历史记忆。</p> <p> 庚子年的疫情“阴霾”终于在亿万国民的渴盼中散去,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谷雨节气里的阳光格外灿烂而暖心,“禁足”良久的人们又可以走出家门,与大自然拥抱了。</p> <p> 大好春光莫辜负!在浮梁县政协的精心组织下,一场古道调研活动得以开展,此次行走路线是从浮梁县瑶里镇汪胡村出发,中午到达婺源县水岚村,中饭后再从水岚村出发回到瑶里镇罗源村,单程10余公里。2020年4月25日(农历四月初三),阳光和煦,上午8时40分,一行12人乘车抵达瑶里镇汪胡村,行走正式开始。最难得的是县政协陈国清主席也热情参与其中,其余同行者:昌江区人大副主任陈菊明,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吕晓峰,县新平中学教师万七顺,勒功学校教师朱思念,县三小教师徐琳婕、三龙小学教师盛婕,峙滩镇财政所程新英;天宝中学校长朱盛开、瑶里中学党支部书记方中华与鹅湖中学教师王伏桥三人热心为大家当向导。</p> <p> 刚从汪胡村出发,我们就被古道两边的茶叶山所吸引,且止不住感叹,那一层层用大块麻石砌起的梯形茶叶山花费的劳动力真不敢想象,动用如此之大的人力物力,亦可见过去茶叶对当地村民生活的重要性,一块茶园的收入可能就是一家人一年的重要经济来源。我随手在茶树上采摘一枚嫩芽放到嘴里细嚼,品尝茶叶特有的苦涩与香气。同行12人,大家说就数我与朱思念老师不同,他西装革履,肩系一只皮革包,我手拎一个上班的文件包,这明显是不惯参加户外活动的主。大家的包里都带着水和食物,以备路上补充能量。陈菊明主任一下车,就头戴一顶有帽檐的红色帽子,只露出一双秀气的眉眼,真是红帽遮颜走古道。另两位女性徐琳婕老师与盛婕老师则分别戴了顶遮阳帽,两位都是80后,擅长写诗,在古道上轻盈地移步。最年轻的当属峙滩镇财政所的程新英,95后,我们都喊他小程,朝气蓬勃,热情洋溢,主动为大家提包,每到歇息,就拿出自己包里的蛋糕递到大家的面前分享。</p> <p> 一路行走,一路说笑。三位向导一位领头,一位居中,一位断后。遇有岔道处,就为大家正确指引。走着走着,由于大家各有所乐,一支队伍就散了,若没有三位向导,急行者就要老止步等待那走走停停对路边风景感兴趣的慢行者。请三位向导是经常参加户外活动的万七顺老师的主意,他真的很有经验。从山脚到达山顶,并没有用多长的时间,山顶上的路挺好走的,都是小起伏,极少有陡坡。石铺古道一截一截的,有些路段是土路,并不全是石条铺就,古人大概也是能省则省,毕竟把石条运到山上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遇到下坡易打滑处,则是石条铺就的一级一级石阶。我们没想到从政多年的陈国清主席对植物居然那么熟悉,每看到路旁生长得精神的植物,他都要停下来细心地观赏,并告诉大家叫什么学名,像我这样从小放牛、打猪草长大的农村娃都不清楚,由此也可见一个人对待生活的用心程度。吕晓峰主任挎一部摄像机,不错过一路上的好风景,为了拍些好图片,他老是掉队。这是进入谷雨节气后的第七天,山上不时有一簇簇的杜鹃花开得正艳。</p> <p> 古道两旁树林茂密,青葱的茶园与蓊郁的油茶树不时出现,间或一道溪水婉声吟唱,让我们止不住把瓶子里的矿泉水倒掉,盛上一瓶,且走且饮。油茶树有“一花两果”的特性,同一种花的挂果,在不同的季节,结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果实,一种是清明前后长出的可以直接食用的“茶苞”,一种是霜降前后采摘的用来榨油的油茶籽。时隔二十多年,我竟然不意在这次古道行走中吃到了久违的茶苞,那种涩中带着植物清香与微甜的味道又循着青少年时代的记忆找回来了。我爬到油茶树上去摘下一个又一个。当地茶农依然在忙着采茶,受疫情影响,学校仍未全部开学,有小孩厮跟了大人们来到茶山上,在茶园里开心玩耍。油茶树枝上偶尔吊着一个袋子,那里面是茶农带上山来吃的午饭。我们与茶农攀谈,得知他们都是天不亮就起床做饭,天刚亮就从家里出发了,要走这么远的路,不打早怎么行?又问他们每天采茶的收入,说现在三百元以上吧,谷雨前会高出五百。我们问她们累不累,她们说:“采茶算什么累,你们看看脚下的古道,前人修起来那才叫累,这就叫‘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我们点头称是。</p> <p> 站在高高的山顶上,那感觉真是不一样。陈国清主席深情地赞美浮梁的生态资源优势,并且详细地与大家介绍浮梁下一步的发展思路,“绿水青山,田园牧歌,乡愁绵绵,其乐融融”,这是浮梁发展道路上又一次新的定位。他赞叹道:“浮梁这片山水真是适合安放乡愁的好地方啊!”陈菊明主任一路采摘着各种可以食用的野菜,背包里“内容”甚是丰富,且认识一些中草药,说明其主治功能,大概平时对植物多有眷顾。朱思念老师精神最是可嘉,他膝盖痛风,得到通知后,仍然决定参加。只见他在古道上一瘸一拐的迈步,行走速度却不输给我们,还总是走在队伍的前面。</p> <p> 一路上,还看到了几座供人歇息的亭子,石砌的三面墙,杉木的檩条与椽子,泥土烧制的老瓦盖顶,仔细查看,都是在原址上进行修复的。吕晓峰主任说:“一般说来是五里一凉亭,十里一茶亭,这也要视路况而定,路途平坦,亭子的间隔当然也就远些。”他又向大家讲解古道方面的知识,古道宽,说明当时来往的人很多,人流量大,方便让路;台阶建得低,也是为了挑担的行人走着不致太辛苦,若挑着担子还要高抬腿,这哪吃得消?这自然也就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只需看看那一块块平整的长石条就知道了。大家都说很有道理。</p> <p> 将近上午11点,我们抵达了婺源县的水岚村。虽说浮梁县深山里的小村庄也不少,但像这样的村庄还是少见。整个村庄,沿一条水流量丰沛的山溪两边而建,房屋高低错落,村中巷弄不是上坡就是下坡,台阶因为用水泥糊了一条窄窄的线路,摩托车才可以骑到家门口,独轮车才可以在村里运送东西。从村庄四周那些土地可以看出村民是极其勤劳的,我们没有看到荒芜的田地。吕晓峰主任号召大家合个影,于是我们在一幢老房子的屋檐下坐成一排,摄像机调成自动拍摄后,大家笑脸面对镜头,记下这次难忘的行走。我是写不来诗的文学爱好者,止不住内心的那点诗性,便即兴胡谄起来:“此刻,我们坐在婺源的屋檐下/水声中的水岚村房屋高低错落/一位女诗人害羞地坐在老房子的门槛上/村里一位青年回头多看了她几眼/我们问女诗人愿意嫁来此处否/她娇气地蹦出一个字:不!”腹中确实感到饥饿了,虽说路上也不时地吃点东西,但对米饭的渴望还是难舍。先问了一家吃饭的地方,邻居说主人上山采茶去了。大家未免有些失望。又问到一处,恰好店主在家。便止不住心生欢喜。问及,店主姓詹,他说此村都姓詹,他原在婺源县城开店,由于疫情原因,生意不好,才在村里待着没出去。</p> <p> 在等待开饭的时间里,大家便在村里自由走动。村里多老人与孩子,年轻人很少。客观说,在交通本就不发达的古代农耕社会,因为仰赖自然资源优势,住在这样的村庄会觉得幸福满足,但在今天社会,就显得闭塞了些,也难怪我们同行的女诗人说不愿意嫁到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来。与村民闲聊,得知过去水岚村的茶叶、茶油等物资多是通过走古道送到瑶里去售卖,那时的古道上人来人往,热闹得很,这也说明了瑶里过去在经济上的繁荣。我们走在村中的巷弄里,水声不绝于耳,看着四周合围的高山,真有一种身处世外的感觉。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是这般模样吗?虽是深山村庄,却有种寸土寸金的感觉,房前屋后能利用的空地都精致地利用了。詹店主店舍的右边却有一块一间卧室般大小的空地荒芜着,一根长长的竹笕架在空地上,清泉自流。我们出于好奇,询问这块空地闲置的原因,说要是归属了他搞家庭建设不是更方便吗?詹店主说这块空地上不能建房子,自古以来,一建房子,村里必发生火灾,这是试了又试的。还有这回事,我们听了将信将疑,看来这还真是一块有神性的土地。</p> <p> 饭菜做好了,大家已有些迫不及待,个个饭碗盛满,大口吃菜,满嘴吞饭,胃口好极,其中四人分别喝了一杯詹店主家自酿的米酒,最后盘中菜吃得精光,纷纷称赞詹店主的菜做得地道,到底是开饭店的,就是不同。吃饱喝足,稍作歇息;告别水岚,继续赶路。这一路走来,不论是浮梁县地界还是婺源县地界上的茶叶山和油茶山,都打理得很好,还有村民在用机器修剪茶园,嗡嗡声打破着深山的宁静。从路况来看,古道仍然为当地村民发挥着不小的作用,不然我们的行走也不会这么轻松。</p> <p> 为了看风景,偶尔我也掉队了,便一个人在古道上默然前行。这时,我真有些感觉自己走进了岁月的深处,穿越到了从前的时光,想前面可能会遇上一位挑担的老农,他穿着旧时的衣服,腰里别着一根竹制的黄烟筒,脸上淌满了晶莹的汗珠子,我会与他坐下来,共吸一袋黄烟,聊聊家常。或者遇上一顶花轿,前面的乐手吹着细乐,轿里坐着一位新娘,她是心花怒放着盼望与新郎共度日月呢,还是满脸哀愁着难舍生养的爹娘?想起我小时候听到的乡谣中的几句:“……大舅舅来做媒,小舅舅来扛箱,一扛走到杨梅岭,看见婆家花屋顶,二扛走到杨梅林,看见婆家花大门……”这自然说的是走古道抬新娘的情景。脚下的古道,又曾经抬过多少新娘?三寸金莲的小脚,被抬到婆家后,在往后的时光中,与亲生爹娘的相见又是何其少矣!想爹娘时,大概也只有伫立门前,望着那绵绵青山兀自落泪的情状了。长长的古道阻隔,回一次娘家,若没有丈夫的陪伴,又是多么的艰难!</p> <p> 探寻古道,是对岁月的一种倾听,是对时光的一种回溯,是对历史的一种触摸。古道之于前人是辛劳的生活线,之于今人却是行走的风景线。文人文字作品中对历史回望的那份诗意,到底比不上今天现实生活的美好。渐渐地,当我们站在山间的古道上回首时,水岚村看不见了。我在心里想,深山里的水岚村,今生我还会走长长的古道去看你吗?倾听你身体里潺潺流淌的水声?再次品尝詹店主做出的可口饭菜?对于你,我虽没有不舍,但也是人生路上一份美好的记忆,一个拥有如此婉约名字的小村庄,我记住了你的存在,恰如你也记住了我某年某月某日的到来。你的厚重里,又深藏了多少人世的沧桑!</p> <p> 终于到达了浮梁县与婺源县交界的一座山岭,向导方中华书记指着山脚下又一座白墙灰瓦的村庄说那是婺源县的西山村,瑶里镇的罗源村还看不见的。我们一行人坐下来歇息,又是喝水吃东西。再次行走,一直是下坡路,古道的石块铺得非常严整,也很好走,只是枯萎的竹叶落满石阶,一不小心便是一个趔趄。路上遇到一位上山干活的瑶里农人,他正坐在石阶上休息。我们称赞这里的自然资源真好。他说资源是好,但到底留不住年轻人的心哪!</p> <p> 下午4点,我们抵达了山脚下的一座村庄。这次古道行走至此算是全部结束了。方中华书记说这叫内石井村,出去一个村庄叫外石井村,都属于罗源村委会下面的自然村小组。一条清澈的溪流,两岸是人家,村庄环境干净整洁,只是见不到年轻人。我们在溪水边席地而坐,将包里能吃的倾囊而出,说全部吃光喝尽了,不必再带回去。小程真是既勤快又厉害,我们带来的苹果他在溪水里一个个洗净,双手一掰,就一分两半,递到大家面前。陈国清主席笑问大家有收获没。我们嘻嘻哈哈笑答:“累并快乐着!”</p> <p> 回来的车上,我们对陈国清主席说,希望有一天浮梁县境内所有古道能得到全面的保护与修复,这既为户外活动的爱好者亲近自然提供了一个个好去处,也让古道文化成为浮梁县打造全域旅游环境与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一道别样的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