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曲欣赏141~150

dyf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wyt2l94?share_from=self&amp;user_id=20086014&amp;uuid=c0445c4a4ab0f5e1b93c1ed21a13904c&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20086014&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share_user_mpuuid=fa05077b1002a466d699e40ff0496103" target="_blank">名曲欣赏(131~140)</a></p> <p>  音乐欣赏书籍大多按照音乐史的进程来介绍,好让大家对西方古典音乐有一个全景观察。但这样会让普通乐迷倒了胃口,一上来就给你听中世纪啊巴洛克啊,这些古老的音乐缺乏张力,容易让人昏昏欲睡。个人建议,从最吸引你的乐曲开始,也就是按照可听性来,可从浪漫派进入,再到古典主义,到巴洛克,之后来到更古老的中世纪和更现代的20世纪,最后再对西方音乐来个历史性的全面梳理。 __田艺苗</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名曲欣赏141 贝多芬《科里奥兰序曲》/索尔蒂/伦敦交响乐团1987</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科里奥兰是传说中的罗马英雄,莎士比亚以他的故事写成一部悲剧。传说491年罗马发生饥馑,科里奥兰提出,接受救济的民众必须同意废除保民官制度,否则不发给赈灾粮。为此他受流放的惩罚,后投奔沃尔西国王,带领沃尔西人打回罗马,在其母与其妻的恳求下,才从罗马撤兵。莎士比亚悲剧由维也纳剧作家科林改编为歌剧,贝多芬于1807年为它创作了这首序曲。这首序曲表现的是英雄科里奥兰为了比他本人更崇高的东西而放弃了复仇,同时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乐曲的主奏乐器是小提琴。下面分阶段对作品的速度、乐器、旋律形态、直观感受和表达做出分析。</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伯恩哈德在《历代大师》中评价贝多芬音乐时说:“贝多芬的一切或多或少是滑稽的,如果我们听贝多芬,那么我们不断地听到的是滑稽的手足无措,即使在他的室内乐作品中,我们听到的也是轰隆隆作响、气势磅礴和进行曲的愚蠢。”</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伯恩哈德的评论虽然有些刻薄,但不无道理,贝多芬的音乐确实有的像“永动机”一样,永远在道路上,永远的坚持不懈,精力充沛,不依不饶。这首《科里奥兰序曲》能清晰的传递出贝多芬作品的这种特征。</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卡拉扬的处理正是强化了贝多芬这一“永动机”的特征。作为20世纪最成功的指挥家,卡拉扬给音响确立了一种标准——这种标准充满了贝多芬式的音响理念,对比强烈、色彩鲜明、不过于追求细节而强调整体的向上性,整个乐队给人感觉是充满爆发力和律动感。虽然很多资深的乐迷对卡拉扬不以为然,但无法否认的是,他影响了当今时代乐迷的欣赏口味。</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索尔蒂的处理更富有戏剧性,带着追寻的意味,而不是卡拉扬强化对比,始终处于律动之中,色彩艳丽而昂扬。如果单从效果来看,卡拉扬显然更容易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这也是卡拉扬作为一个商业指挥家的高明之处。有一句话说,是商人影响了消费者的品位,卡拉扬就是这样一个能征服消费者味蕾的商人。</span></p><p><br></p> <p>名曲欣赏142 贝多芬A大调第七交响曲/索尔蒂/伦敦交响乐团</p> <p>名曲欣赏143 贝多芬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佩拉希亚/索尔蒂/伦敦交响乐团</p><p> 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有每一首都不重复的特点,都有其感人的印记。这部《第一钢琴协奏曲》反映出青年贝多芬最得意时期的精神面貌,其中民歌风音调的诗意表现最引人注意。</p> <p>名曲欣赏144 理查.施特劳斯《玫瑰骑士》组曲/杨颂斯/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p><p> 三幕喜歌剧《玫瑰骑士》是19世纪至20世纪罕见的跨世纪德国多产作曲家,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理查•施特劳斯最著名的歌剧之一,自1911年首演后,至今盛演不衰。与约翰•施特劳斯家族(理查•施特劳斯只是碰巧与这一家族同姓,并非其后裔)的维也纳圆舞曲和维也纳轻歌剧一样,它成为反映维也纳特定时期生活风貌、洋溢着独特韵味的维也纳代表性音乐。</p><p>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这部歌剧是由德国作家霍夫曼斯塔尔撰写脚本,其剧情是:元帅夫人与青年奥克塔文幽会,突然夫人的表兄伯爵欧克斯前来拜访。为避人耳目,青年扮成夫人的女仆。伯爵正在找人送一朵银玫瑰(定情信物)给富有的贵族之女索菲,可他一见青年所扮的“女仆”便爱慕不已。伯爵走后,夫人让青年以“玫瑰骑士”的身份将玫瑰送去给索菲,索菲与青年一见钟情,但她的父亲坚持她嫁给伯爵。为了夺得心上人,青年恢复“女仆”的装扮,应伯爵之约到乡村酒店约会,对伯爵百般嘲弄,伯爵一怒而叫来警察,但警察要求他解释为何携青年女子来此。此时,元帅夫人莅临,解决纠纷。索菲的父亲愤怒而取消了女儿与伯爵的婚约,元帅夫人也留不住青年的心,只好听天由命,转而劝索菲之父祝福这一对年轻人,最后有情人喜结良缘。</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二战后期,理查·施特劳斯举家到瑞士避难,由于生活窘迫,他便在一位美国指挥家的协助下,从原歌剧中荟萃了优美的几段音乐组成这部组曲卖给出版商,以解“燃眉之急”。这部组曲没有分别列举不同场面的音乐,而是一直作为一首单一的乐曲连续地演奏。首先圆号奏出年轻人奥克塔文的主题,随后,各个场面的主题连续出现。高音域以小提琴为中心展开的爱的主题部分具有施特劳斯独特的甜美和浪漫主义色彩。接着,著名的维也纳圆舞曲主题出现后造成喜气洋洋的热闹气氛。直到最后,悠扬的旋律、甜美的和声都非常迷人。</span></p> <p>名曲欣赏145 理查.施特劳斯《变形》/杨颂斯/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p><p>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此曲为23件弦乐器而作”;作品编号:AV142,作于1945年,1946年1月25日首演;手稿上有“哀悼慕尼黑”字样。</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施特劳斯最感人的交响诗恐怕要算这首用23件弦乐器演奏的《变形》了,1945年春,纳粹正处于崩溃之际,希特勒的疯狂挣扎给德国带来一场浩劫,已经是80高龄,处世淡泊的施特劳斯,此时却极度绝望,无比痛心于他所热爱的德国文化的毁灭;慕尼黑毁了,德累斯顿被夷为平地;那些曾经是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以及施特劳斯本人青年时代首演作品的歌剧院和音乐厅,都消失了。他曾一度精神失常,此曲表现的是这一瞬间的记忆。如果说早年的《死与净化》只是一个虚构,那么,此时他所感到的这场悲惨的“变形”,却是实实在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全曲为极自由的三段体,主干为贝多芬“英雄”交响曲送葬进行曲开头,全曲以不太慢的慢板,大提琴缓慢的导入主题开始,弥漫着沉重的悲哀气氛;2把中提琴奏新的中心主题,在开头3个同音的动机引导下,其中2把中提琴出现另一新主题,以这种主题材料对位下发展;进入稍像流水似的部分,G大调,中声部又出现新的主题,又以对位发展,小提琴奏新的动态,这个动机发展自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速度加快后, 进入“激动地”,平静下来后,主题动机一一再现.发展后速度减慢至极广板,很清晰地出现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送葬进行曲动机结束。</span></p> <p>名曲欣赏146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杨颂斯/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尼采(1844-1900年),创作了一部里程碑式的文学作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96年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创作了同名交响诗,他曾这样解释:</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我的意图并不是去写一部哲学性的音乐,</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0, 0, 0);">也不打算用音乐来描绘尼采的伟大著作,</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我的想法是以音乐为手段,</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将人类发展的理念,</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0, 0, 0);">从起源及发展中的种种,</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0, 0, 0);">乃至尼采的超人观念等全部传达出来。”</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总谱标题下,有“自由地追从尼采”字句。总谱前也引了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序:<span class="ql-cursor">“查拉图斯特拉13岁时,离开了家乡,进了山。他在这里以思考与孤独为乐,10年之久并不感到厌倦,但他的心情终于转变。</span></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0, 0, 0);"><span class="ql-cursor">他面对太阳说:“啊,伟大的星河,没有你的光辉照耀世界,我怎么会快乐呢?十年来,你在这儿升起,照着我的山洞,想用你的光充满这世界。我们每天早晨都等着你,从你那里等到无穷的赐予,我们为此而祝福你......我要尽我所能地分赠他人,一直分赠到像人间的圣贤,为此我非要下降去深渊,就像你每天傍晚沉落于海角,你将光芒照耀到更低的世界,以你这样灿烂的星,布成夜幕一样。我要像你一样降下去,为了人们降下去。因为这,你那永不疲倦的眼睛呵,请祝福我......”</span></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0, 0, 0);"><span class="ql-cursor">就这样,查拉图斯特拉开始下降了。</span></span></p><p><br></p> <p>名曲欣赏147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尔森斯</p><p>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与其他交响诗不同的是,它当中没有情节,也没有生动地去描绘事件,它是一首关于抽象思想的交响诗,是无神论者从唯心走向唯物的一个富于哲理的过程。</p><p> 作品共分为九段,除第一个引子外,剩下的8段都是以以尼采原著中的章节为标题。</p><p> “日出”交响诗以管风琴低沉的C音延长了四个小节开始,引出了大自然的动机,四支小号在大调、小调间交替转换,随后定音鼓敲出雷鸣般的三连音,这就是生动的引子——日出,也可以认为是人生光辉夺目的开始。</p><p> “来世之人”开始追求爱情与科学的旅程。</p><p> “渴望”</p><p> “欢乐与激情”</p><p> “挽歌”</p><p> <b style="color: rgb(0, 122, 170);"><i>“学术”</i></b></p><p><b style="color: rgb(0, 122, 170);"><i> “康复”</i></b></p><p><b style="color: rgb(0, 122, 170);"><i> “舞曲”历经痛楚后,“世人”摆脱烦恼,进入到“舞曲”的欢乐境界。</i></b></p><p><b style="color: rgb(0, 122, 170);"><i> “梦游者之歌”高声部的木管和小提琴奏出和弦式的旋律,而低音提琴在另一个调拨奏,两个不同的调性相互对立,象征着“超人”的灵魂在上升,世界在他的下面沉沦。</i></b></p> <p>名曲欣赏148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卡拉扬/柏林爱乐乐团</p><p> “在我全部最重要的作品中,它是最光彩夺目、形式最完美、内容最丰富、音色最独特的,它的高潮迭起、妙不可言,总谱无懈可击。”</p><p>——理查.施特劳斯这样评价这部作品</p> <p>名曲欣赏149 莫扎特D大调第十七号嬉游曲k.334/卡拉扬/柏林爱乐乐团</p> <p>名曲欣赏150 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麦克白》/尼尔森斯/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p><p> 在浪漫主义时代,除了歌剧之外,与文学作品很有缘分的还有一种音乐体裁就是交响诗,《麦克白》这样一个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故事当然是交响诗作曲家大显身手的好题材。1886年,理查·施特劳斯从意大利旅行归来就任慕尼黑宫廷剧院的助理指挥,这一阶段正是理查·施特劳斯创作上的一个高潮阶段,交响诗《唐璜》、交响幻想曲《意大利》等都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而以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交响诗《麦克白》(作品23)同样也是理查·施特劳斯八十年代末的优秀作品之一,整部交响诗充满悲剧气质和戏剧性。</p><p> 这是他的第一部音诗,却因《唐璜》出版在先而排在了后头。尽管理查在这部作品上倾注了心血,他还接受彪罗的建议重写了结尾段,但和其他曲子相比它却仍显逊色。</p><p> 施特劳斯的管弦乐作品——音诗和歌剧——展现出他对用来表现戏剧性和情节描述的极富装饰性的器乐声音的卓越掌握。他曾宣称,他能够用音乐来描述任何东西,甚至是一副刀叉。</p><p>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管弦乐大师理查.施特劳斯一共创作过七部交响诗,分别是《麦克白》(1888年)、《唐璜》(1889年)、《死与净化》(1889年)、《梯尔.艾伦施皮格尔的恶作剧》(1895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96年)、《堂吉诃德》(1897年)和《英雄的生涯》(1898年),皆为十九世纪末期十年间的产物——史称“交响诗的十年”——正是这些作品无可非议地使交响诗这一标题音乐体裁臻于完美。亦有人把作曲家1945年为二十三件独奏弦乐器所作的《变形》划归交响诗一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