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古村温家庄

雪润清韵 梁大智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梨花掩映古村临,</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云锁仙风悟道心。</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石径通途无倦客,</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过街楼阁有观音。</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十王庙里朱弦逸,</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厚壁墙边绿树寻。</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敢借唐槐春一缕,</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飞檐碧瓦赛鎏金。</span></h1><p><br></p> 在通往苍儿会景区的219省道一个弯道旁,原始森林遮映衬托着一个古老的小山村,这就是温家庄古村落。 古村落村口,一树梨花正在开放,几株枣树也在发芽。路中央耸立一座二层过街楼。过街楼一层是三通路洞,可以从村外由北门进入,然后或南或西,通向两个方向。二层看上去是座小庙。我们从这里沿着石板路向西出发。小路旁,有一株粗大的槐树,苍劲的树枝龙盘虎拏。不远处的柳树飘摇着绿色的枝条,树下一盘石磨默默地在荫凉下休眠。 说是石板路,其实都是比较大的石头,久经风霜雪雨,任凭生活碾压,已经圆润光滑,写满沧桑。前几年我曾走过这条石板路,那是随作家采风团来这个古村落采风。 前行不远处,又是一棵大槐树,虽显苍老,却也挺拔。槐树北是一个土院墙围起来的小院,三间旧瓦房,一棵高达的古杏树枝繁叶茂,一抹绿色探出墙来。简易门前是五块不太规则的大石条垒成的台阶。 这时,从小院走出一位老人,我们攀谈起来。老人姓杨,已过耄耋之年,但耳不聋眼不花。平常他一个人在这里居住,儿子在太原当工人,今天儿子要回来。听说我们想了解村里的情况,老人便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这两颗槐树都在一千年以上了。”他指着门前和过街楼那里的的槐树说。“过街楼是刚刚修过的,上面是观音堂,哪个朝代开始修的不知道了,不过有块碑上记着清朝的时候重修过。” 我这才又回望过街楼,站在高处才真正看到观音堂的小巧玲珑、珠圆玉润,勾心斗角、兽脊飞檐。特别是修在过街楼上,使得观音堂更加别具一格,光彩夺目。 这时,老人迈上了槐树的西边长满了黄色小花的七级高台阶,台阶上面是一个带前廊出檐两明柱的门亭,门亭顶上片瓦和筒瓦相扣,猫头滴水,古色古香。 这是个四合小院,院内已是杂草丛生,北面是十王殿,南面是戏台,东西两厢房是唱戏者化妆换行头的地方。在西房有一块保存完好的碑,记载着“重修龙天庙、观音堂、十王殿、过街楼”的情况,落款为“龙飞咸丰岁次壬子十一月”。里面还有一口大炒锅,曾经人们用于炒面、炒豆之类。 在正殿东侧,有一小门,可容一人通行。老人带我们从小门出来。沿向北的小路走去,随处可见到高高的石墙,到处是梨花掩映下闲置多年的房子,有的敞开着没有了门窗,有的紧锁着不见人影。温家庄曾经有三百多人,时代已经把这个古老的村落逐渐淘汰,现在在村的40多人也大都是老人了。 但是,无论时光如何变迁,这里永远记载着温家庄人的乡愁。那些残垣断壁中,依然有一块块耕作平整的地块,显然是人们准备种粮种菜。一处窑洞前,整齐地码放着黄澄澄的玉米,安放着保存尚好的石碾。记得上次作家采风时,好多人还推着石碾在这里留影,记录着山村农家的气象,感受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 往前走来到一处叫“北院”的地方,老人告诉我们,红军东征时,贺龙将军在这里路居一晚当指挥部,而战士们为了不扰民,就在路边、碾盘上、草丛中和衣休息。 “什么地方能拍一张村子的全貌?”我问老人。老人指了指村西的山说,“那里应该可以。”正好老人的儿子回来了,便要儿子带我们上山。 <p> 从小路绕到村西爬上去,路边还能看见野生蘑菇,树上飞来飞去的小鸟,唱着欢快地歌,一块块梯田都已种上了庄稼。而脚下的村庄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一座座石墙黛瓦的院落,散落着片片银色的梨花。古村落的主色调是绿,那绿树给古村落带来了生机和希望。向东面山坡望去,两个隧道已经打通,祁离高速即将拉近温家庄与世界的距离。</p> 当我们来到村委会时,第一书记李新明正在忙碌着,他告诉我们温家庄刚刚撤并到王家社村,但这并不影响他和那里的村干部们继续引领温家庄打造民宿,带动旅游的目标和决心。 村委主任杨文从小生活在这个古村落,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特殊的情感。他说,村西有条泉水四季长流的黄山沟,山梁上有座龙王庙,据说非常灵验。站在村委大门口,沿着杨文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山上云蒸霞蔚,仙风琼势。杨文接着说,说到龙王庙,还有个有趣的传说呢。 从前,东沟住着一人家。嫂嫂与小姑子去河边洗衣服时,发现河里飘来一颗桃子,于是小姑子就捞起来,这颗桃非常漂亮。小姑子舍不得吃,便让嫂子吃,嫂子看了看,让小姑子吃,二人相让,最后还是小姑子吃了。几个月后,小姑子发现自己有了身孕。父母说女儿败坏门风,就把她赶出家门,住进村外破庙内,毎日由嫂子送饭。几个月后的一天,嫂嫂送来饭时,发现小姑子身旁卧着五条小龙,急忙跑回去告诉家人,家人闻讯赶来时,发现小姑子与五条小龙均不见了踪影,小姑子变成龙母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次,温家庄村民进村西黄山沟打猎时,在一个洞里发现了小姑子与红、黄、青、黑、白五条龙。人们便在这里修建了龙王庙,沟内的五个洞称之为五龙洞。据说五龙洞中,青龙洞最为神奇,洞内有水声、风声。因此人们每逢大旱之年,十里八村的乡亲便抬着龙王像,拿着供品,到龙王庙供奉,去青龙洞求雨。 <p> 我们走出村委会 ,从村南绕到过街楼,正巧碰上村支书苏生福,他指着过街楼说,“别小看从过街楼下出来的这条路,从前没有公路,南来北往的客人都要通过这条路,是古代太原郡通往古石州和古汾州的要塞。”他顿了顿继续说,“那时候我们这里还是太原郡管着呢”。说这话时,我明显感觉到他有着一股的自豪在里面。我仿佛看到他们规划的绿色小杂粮、黑木耳、梨园、山楂园、玫瑰园形成了立体采摘基地。</p> 再次站在过街楼下,从路洞门向西望去,倒塌的戏台,新建的民舍,高高的石墙,红红的灯笼,遗弃的石碾、坑洼的石路……形态的多元却是内在的统一,一切都在包容中共存、繁衍。那被人称作“神树”饱经沧桑的千年古槐,正默默地守望着这片故土,记录着温家庄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