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美景拍不尽,何必求远去他乡。摄影:鄢建宾

走进一一中国最美湿地

<p> 春回大地,百鸟翔集。鸟类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更好的保护野生鸟类及其生存空间安全,维护生态平衡,四月最后一周是红旗岭农场一年一度的“爱鸟周”活动,在挠力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历届农场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己成功连续举办八届,今年由于是疫情原因不能如期举行,为进一步巩固湿地保护成果我以摄影人的视角,将八年来纪实拍摄的千鸟湖湿地鸟类,部分图片和视频以湿地科普形式奉献给大家。旨在倡导全社会共同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共同建设鸟语花香的美好家园,共同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p> <p>中国最美湿地——千鸟湖湿地是国内现存最完整、景色最优美、湿地多样性特征最显著的一处天然遗迹。千鸟湖湿地位于黑龙江农垦红兴隆管理局红旗岭农场,属挠力河国家自然保护区。于1998年建立,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环境优美,挠力河红旗岭农场段全长约96千米,湿地内水系发达,水资源极为丰富。从整体来看界线长、跨度大,与完达山余脉隔河相望,在沿河两侧明水泡子星罗棋布,是水禽栖息、繁衍的重要活动场所,同时此区也是欧亚大陆野生动物必经之地。湿地内拥有丹顶鹤、白枕鹤、东方白鹳、白天鹅、大白鹭等珍稀鸟类89种;鱼类32种;各类湿地植物近百种。(本人目前己观测拍摄到鸟类76种)</p><p><br></p><p></p><p></p> <p>苍鹭</p><p>苍鹭是大型水边鸟类,头、颈、脚和嘴均甚长,因而身体显得细瘦。上体自背至尾上复羽苍灰色;尾羽暗灰色;两肩有长尖而下垂的苍灰色羽毛,羽端分散,呈白色或近白色;初级飞羽、初级复羽、外侧次级飞羽黑灰色,内侧次级飞羽灰色;大复羽外翈浅灰色,内翈灰色;中复羽、小复羽浅灰色;三级飞羽暗灰色,亦具长尖而下垂的羽毛。 苍鹭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欧亚大陆,从英伦三岛往东到远东海岸和萨哈林岛和日本,往南到朝鲜、蒙古、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国和中南半岛一些国家。</p><p>春季迁来繁殖地的时间多在3月末4月初到达千鸟湖湿地并在此繁洐栖息,10月初至10月末迁离繁殖地,少数迟至11月初甚至个别到11月中下旬,特别是靠南部繁殖的种群。偶尔亦见有少数个体留在北方繁殖地不迁徙。迁徙时常大多呈小群,亦有单个和成对迁徙的。千鸟湖也是它的重要栖息地。</p> <p>白尾海雕(学名:Haliaeetus albicilla):是大型猛禽,体长84-91厘米。成鸟多为暗褐色;后颈和胸部羽毛为披针形,较长;头、颈羽色较淡,沙褐色或淡黄褐色;嘴、脚黄色,尾羽呈楔形,为纯白色。每年三月初会第一个抵达千鸟湖湿地,在此会逗留一个月之久。</p><p>分布于中国境内的指名亚种被列入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p> <p>鸳鸯(学名:Aix galericulata):鸳指雄鸟,鸯指雌鸟,故鸳鸯属合成词。属雁形目的中型鸭类,大小介于绿头鸭和绿翅鸭之间,体长38-45厘米,体重0.5千克左右。雌雄异色,雄鸟嘴红色,脚橙黄色,羽色鲜艳而华丽,头具艳丽的冠羽,眼后有宽阔的白色眉纹,翅上有一对栗黄色扇状直立羽,像帆一样立于后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野外极易辨认。雌鸟嘴黑色,脚橙黄色,头和整个上体灰褐色,眼周白色,其后连一细的白色眉纹,亦极为醒目和独特。</p><p>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芦苇沼泽和稻田地中。杂食性。鸳鸯为中国著名的观赏鸟类,之所以被看成爱情的象征,因为人们见到的鸳鸯都是出双入对的。是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中的鸟类。人们常用鸳鸯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p><p>3月末4月初迁到千鸟湖湿地周边,到达繁殖地时并不立刻营巢,而是成群活动在林外河流与水塘中。随着天气逐渐变暖,鸳鸯才逐渐分散和成对进入营巢地。4月下旬开始出现交配行为,一直持续到5月中旬</p> <p>大杓鹬(学名: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体型硕大,体长63厘米。嘴甚长而下弯;比白腰杓鹬色深而褐色重,下背及尾褐色,下体皮黄。飞行时展现的翼下横纹不同于白腰杓鹬的白色。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河流。湖泊、芦苇沼泽、水塘,以及附近的湿草地和水稻田边,有时也出现于林中小溪边及附近开阔湿地。</p><p>季于4月初至4月中旬到达千鸟湖湿地繁殖地。</p> <p>红嘴鸥(学名:Larus ridibundus):俗称“水鸽子”,体形和毛色都与鸽子相似,体长37-43厘米,翼展94-105厘米,体重225-350克,寿命32年。嘴和脚皆呈红色,身体大部分的羽毛是白色,尾羽黑色。脚和趾赤红色,冬时转为橙黄色;爪黑色。</p><p>。春季迁到千鸟湖湿地繁殖地的时间为3-4月。秋季于9-10月离开千鸟湖湿地繁殖地往南迁徙。</p> <p>白枕鹤(学名:Grus vipio)体形与丹顶鹤相似,略小于丹顶鹤,而大于白头鹤。上体为石板灰色。尾羽为暗灰色,末端具有宽阔的黑色横斑。取食时主要用喙啄食,或用喙先拨开表层土壤,然后啄食埋藏在下面的种子和根茎,边走边啄食。该鸟为稀有的笼养观赏鸟类,主要繁殖在黑龙江、吉林等省或更北的广大地区,冬天部分迁徙到江苏、安徽、江西等省的湿地越冬。白枕鹤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珍禽。</p><p>春季于3月下旬开始陆续到达千鸟瑚湿地周边繁殖地,一直持续到4月末。秋季于9月末开始离开千鸟湖(目前己观测长年四只)繁殖地迁往越冬地,一直持续到11月初至11月中旬。</p> <p>白骨顶(学名:Fulica atra)是秧鸡科、骨顶属鸟类。嘴长度适中,高而侧扁。头具额甲,白色,端部钝圆。翅短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2枚为短。跗蹠短,短于中趾不连爪,趾均具宽而分离的瓣蹼。体羽全黑或暗灰黑色,多数尾下覆羽有白色,两性相似。</p><p>栖息于有水生植物的大面积静水或近海的水域。善游泳,能潜水捕食小鱼和水草,游泳时尾部下垂,头前后摆动,遇有敌害能较长时间潜水。杂食性,但主要以植物为食,其中以水生植物的嫩芽、叶、根、茎为主,也吃昆虫、蠕虫、软体动物等。</p><p>每年3月下旬即开始迁来千鸟湖温地繁殖地。常成群活动于部分融化的冰面上,秋季于10月中下旬迁离千鸟湖湿地繁殖地。</p> <p>普通秋沙鸭(学名:Mergus merganser)是秋沙鸭中个体最大的一种,体长54-68厘米,体重最大可达2千克。雄鸟头和上颈黑褐色而具绿色金属光泽,枕部有短的黑褐色冠羽,使头颈显得较为粗大。下颈、胸以及整个下体和体侧白色,背黑色,翅上有大型白斑,腰和尾灰色。雌鸟头和上颈棕褐色,上体灰色,下体白色,冠羽短,棕褐色,喉白色,具白色翼镜,特征亦甚明显,容易鉴别。常成小群,迁徙期间和冬季,也常集成数十甚至上百只的大群,繁殖于欧洲北部、西伯利亚、北美北部和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越冬在繁殖地以南,几乎遍及整个北半球。</p><p>春季于3月初至3月中下旬开始从越冬地迁飞,4月初至4月中旬到达千鸟湖湿地周边繁殖地。</p> <p>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有1属39种。大型的食鱼游禽,善于潜水,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脚后位,趾扁,后趾较长,具全蹼。栖息于海滨、湖沼中。飞时颈和脚均伸直。中国有5种。常被人驯化用以捕鱼,在喉部系绳,捕到后强行吐出。</p><p>三月中旬迁至千鸟湖湿地繁殖地。</p> <p>白鹭(学名:Little Egret),别名小白鹭、白鹭鸶、白翎鸶、春锄、白鸟,中型涉禽,属于鹭科白鹭属。分布遍及亚洲中部和南部、欧洲南部、非洲和澳洲等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其中在四川、云南、广东、台湾、海南等地为留鸟,其他地区为夏候鸟。一般栖息于池塘、湖泊、稻田。群集活动。以小型动物、昆虫为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意大利。</p><p>春季于每年3月中下旬迁到千鸟湖湿地繁殖地,比苍鹭略晚一周到达。</p> <p><br></p><p><br></p><p>白琵鹭(学名:Platalea leucorodia)是大型涉禽。全长85厘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颏、上喉裸皮黄色;嘴长直、扁阔似琵琶;胸及头部冠羽黄色(冬羽纯白);颈、腿均长,腿下部裸露呈黑色。 栖息于沼泽地、河滩、苇塘等处,涉水啄食小型动物,有时也食水生植物;飞行时颈和脚伸直,交替地拍动翅膀和滑翔。常聚成大群繁殖,筑巢于近水高树上或芦苇丛中,每窝产卵3-4枚,白色无斑或钝端有稀疏斑点;雌雄轮流孵卵约25天,雏鸟留巢期约40天。白琵鹭繁殖于欧亚大陆和非洲西南部的部分地区,在非洲,印度半岛,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和东南亚越冬。</p><p>春季于4月初至4月末从南方越冬地迁到千鸟湖湿地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至10月末南迁。</p> <p>丹顶鹤</p><p>丹顶鹤(学名:Grus japonensis)是鹤类中的一种,大型涉禽,体长120~160厘米。颈、脚较长,通体大多白色,头顶鲜红色,喉和颈黑色,耳至头枕白色,脚黑色,站立时颈、尾部飞羽和脚黑色,头顶红色,其余全为白色;飞翔时仅次级和三级飞羽以及颈、脚黑色,其余全白色,特征极明显,极易识别。幼鸟头、颈棕褐色,体羽白色而缀栗色。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动。迁徙季节和冬季,常由数个或数十个家族群结成较大的群体。有时集群多达40~50只,甚至100多只。但活动时仍在一定区域内分散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动。夜间多栖息于四周环水的浅滩上或苇塘边,主要以鱼、虾、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蝌蚪、沙蚕、蛤蜊、钉螺以及水生植物的茎、叶、块根、球茎和果实为食。分布于中国东北,蒙古东部,俄罗斯乌苏里江东岸,朝鲜,韩国和日本北海道。</p><p>丹顶鹤属于单配制鸟,若无特殊情况可维持一生。每年三月回迁千鸟湖湿地,繁殖期从3月开始,持续6个月,到9月结束。它们在浅水处或有水湿地上营巢,巢材多是芦苇等禾本科植物。丹顶鹤每年产一窝卵,产卵一般2~4枚。孵卵由雌雄鸟轮流进行,孵化期31~32天。雏鸟属早成雏。繁殖期求偶伴随舞蹈、鸣叫,营巢于具一定水深的卤芦苇丛、草丛中,每产1~2卵,孵化期30~33天,早成鸟,2岁性成熟,寿命可达50~60年。</p><p>丹顶鹤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皮书中是濒危物种,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列入附录一。</p> <p><br></p><p>天鹅指雁族(学名:Cygnus)的鸟类,属游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除非洲、南极洲之外的各大陆均有分布。为鸭科中个体最大的类群。颈修长,超过体长或与身躯等长;嘴基部高而前端缓平,眼腺裸露;尾短而圆,尾羽20-24枚;蹼强大,但后趾不具瓣蹼。喜欢群栖在湖泊和沼泽地带,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也吃螺类和软体动物。多数是一夫一妻制,相伴终生。求偶的行为丰富,雌雄会趋于一致的做出相同的动作,还会体贴地互相梳理羽毛。一年繁殖一次,卵的体积较大,如大天鹅的卵有400多克重。幼鸟为早成雏。迁徙时会多群集结,但仍是小群行动。</p><p>在中国,每年3、4月间,它们大群地从南方飞向北方,在千鸟湖湿地和周边水稻田会有长达一月的补给逗留,然后飞抵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繁殖地。雌天鹅都是在每年的5月间产下2、3枚卵,然后雌鹅孵卵,雄鹅守卫在身旁,一刻也不离开。一过10月份,它们就会结队南迁。在南方气候较温暖的地方越冬,养息。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湖泊、水塘、沼泽、水流缓慢的河流和邻近的苔原低地和苔原沼泽地上,冬季主要栖息在多芦苇、蒲草和其他水生植物的大型湖泊、水库、水塘与河湾地方,也出现在湿草地和水淹平原、沼泽、海滩及河口地带,有时甚至出现在农田原野。20余只组成小群,排成“一” 字或“人”字队行,边飞边鸣。每年9月中旬南迁,常常6~8月在北方。</p><p>在中国,每年3、4月间,它们大群地从南方飞向北方,在中国北部边疆省份产卵繁殖。雌天鹅都是在每年的5月间产下2、3枚卵,然后雌鹅孵卵,雄鹅守卫在身旁,一刻也不离开。一过10月份,它们就会结队南迁。在南方气候较温暖的地方越冬,养息。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湖泊、水塘、沼泽、水流缓慢的河流和邻近的苔原低地和苔原沼泽地上,冬季主要栖息在多芦苇、蒲草和其他水生植物的大型湖泊、水库、水塘与河湾地方,也出现在湿草地和水淹平原、沼泽、海滩及河口地带,有时甚至出现在农田原野。20余只组成小群,排成“一” 字或“人”字队行,边飞边鸣。每年9月中旬南迁,常常6~8月在北方。</p> <p>红头潜鸭(学名:Aythya ferina)体长42-49厘米,翼展72-82厘米,体重700-1100克,寿命10年。雄鸭头顶呈红褐色,圆形,胸部和肩部黑色,其他部分大都为淡棕色,翼镜大部呈白色。雌体大都呈淡棕色,翼灰色,腹部灰白。幼年雄鸭下部羽色较深,与雌体颇相似。雄体覆羽与雌性同,但头和颈部的红色比较浅些。眼鲜红色或红棕色;喙蓝黑色;脚青灰色或铅灰色;蹼关节和爪黑色。很少鸣叫,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有很好的潜水技能,在沿海或较大的湖泊越冬。繁殖于英国、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南部、欧洲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和中国。越冬在欧洲南部、非洲北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缅甸、中南半岛、中国和日本等国家。</p> <p>风头鸊鷉(学名:Podicedidae;英文名称:Grebes):是一类水鸟,共有6属22种53个亚种,羽毛松软如丝,头部有时具羽冠或皱领;嘴细直而尖;翅短圆,尾羽均为短小绒羽;脚位于体的后部,跗骨侧扁,前趾各具瓣状蹼。与潜鸟科的主要区别是脚趾上具瓣蹼。翅膀短,能飞却不善飞,因而不是迫不得已它很少起飞。突然受到惊吓时可以跃离水面起飞,但飞得很低,几乎贴着水面。</p><p>冬季栖息于溪流,夏季到湖沼中繁殖,主要以小鱼、虾、昆虫等为主。早成性。繁殖于淡水湖泊。在水面以枝、叶等筑浮巢,每窝产卵6-7枚。鸊鷉分布广泛,除两极和大洋中的岛屿外,几乎遍及全球。春季四月中旬到达千鸟湖湿地繁殖地。</p><p>繁殖方式</p><p>鸊鷉的求偶行动很特殊且很滑稽,双方从表演到凝视,然后一起扎入水中再浮出水面,面面相觑,摇头晃脑,并各自向对方送上一小撮水草为礼物。</p><p>冬季栖息于溪流,夏季到湖沼中繁殖,它们繁殖时雌雄一起在水边草丛中筑浮巢,用芦苇、杂草和一些粘土做成。它们的巢漂浮在水面上,随波逐流。卵每产2-7枚,色白,多为污物所染。雌雄轮流孵卵。卵约孵25天而出雏。雏属早成性,全身密生绒羽,能自由活动,在雏鸟孵出2-3周的时间,亲鸟常把雏鸟放置背上,受惊潜水则把它们挟在翅膀底下。</p> <p>鸿雁</p><p>鸭科雁属鸟类</p><p>鸿雁(学名:Anser cygnoides)是大型水禽,体长90厘米左右,体重2.8-5千克。嘴黑色,体色浅灰褐色,头顶到后颈暗棕褐色,前颈近白色。远处看起来头顶和后颈黑色,前颈近白色,黑白两色分明,反差强烈。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泽及其附近地区。以各种草本植物的叶、芽、包括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芦苇、藻类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性喜结群,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分布于中国、西伯利亚南部、中亚,从鄂毕河、托博尔河往东,一直到鄂霍次克海岸、堪察加半岛和库页岛;越冬在朝鲜半岛和日本。</p> <p>3月末4月初迁入千鸟湖湿地繁殖地。(目前己观测到7O余对)。成对的形成多在迁徙途中和进入繁殖地后,也有部分在越冬地即已形成。求偶行在饲养条件下的观察,雄鸟首先在雌鸟前面激动的游动,同时尾垂直竖起,并反复的进行头浸水运动,有点像觅食动作。</p> <p>人们习惯地把鸿雁叫做大雁或黑嘴雁,以示同另一种豆雁相区别。“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是晏殊《浣溪沙》词中的两句,被大家誉为千古名句,说的是对春光流逝的惋惜,同时又对夏日巢燕归来的怀旧之感。鸿雁是苏州地区冬来春去的冬候鸟,它的飞迁规律虽然与燕子相反,但是人们在仲秋之际迎接“雁归来”的心情,同欢迎南来之燕却是几乎完全一致的。据研究,北方原是大雁的故乡,后来地球上经历了几次冰川时期,为了觅食避寒,苦度严冬,被迫南迁,再在气候转暖,冰川已经时过境迁,但是它们在进化史上形成这种迁飞习性,却保存下来。明朝一位诗人写的《春雁》中吟道:“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莫怪春来就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其中的情节,倒是和今天的科学结论基本相符的。</p><p>大雁是集体飞迁的。雁群小,排成一字阵;雁群大就列为人字形。交叉变化的队形可以减小空气阻力,利用长途跋涉地持久远飞,这种本能也是它们在长期适应迁徙生活中所形成的。《禽经》中记载:大雁在飞迁时,“夜栖川泽中,千百为群有一雁不瞑,以警示众”。元代诗人也有“雁奴辛苦候寒更”的句子。有些猎人偷猎鸿雁,有时就是利用其集体生活中的这种习性。他们晚上悄悄潜近群雁夜宿的河滩,故意点火,惊扰“雁奴”,然后灭火以待。睁大眼睛守夜的雁奴瞧见火起火熄的情景时,立即高声鸣警,众雁惊醒,察看无事,嚷嚷又歇。猎人一而再,再而三,反复用此伎俩。雁奴忠于职守,有警必报,众雁误认被骗,怒啄雁奴。最后,不是雁奴蒙冤被啄死,就是雁奴再报警时,众鸟熟睡不理,于是猎人之计终于得逞,众雁落风就擒。这真是鸟类生活中的一个“悲剧”。</p><p>鸿雁常与其他来越冬的野鸭集成庞大的雁鸭群,飘游在苏州的太湖及常熟的尚湖等水域内,并在水中觅食及湖畔的草滩里过夜。翌年2、3月飞回老家去生育繁殖,雁群在高空迁飞时发出的鸣叫声,数里之外都能听见。鸿雁还是“鹅”的祖先,所至至今还有人把它称为“雁 ”。已列为江苏省重点保护动物。</p> <p>斑嘴鸭(学名:Anas zonorhyncha):是鸟纲、鸭科的鸭类动物。体型大小和绿头鸭相似,体长50-64厘米,体重1千克左右。雌雄羽色相似。上嘴黑色,先端黄色,脚橙黄色,脸至上颈侧、眼先、眉纹、颏和喉均为淡黄白色,远处看起来呈白色,与深的体色呈明显反差。翼镜绿色,具金属光泽。虹膜黑褐色,外围橙黄色;嘴蓝黑色,具橙黄色端斑;嘴甲尖端微具黑色,跗蹠和趾橙黄色,爪黑色。</p><p>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俄罗斯联邦和不丹。</p><p>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开始从中国南方越冬地北迁,3月末到达华北东北部,3月末4月初到达千鸟湖湿地,部分留在当地繁殖,部分继续北迁,迁徙高峰在4月初至4月中旬。秋季9月末10月初开始南迁,10月中下旬大批到达东北地区,11月初至11月末大批到达华北地区,部分留在东北和华北地区越冬,部分继续南迁。</p> <p>东方白鹳</p><p>东方白鹳属于大型涉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常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以小鱼、蛙、昆虫等为食。性宁静而机警,飞行或步行时举止缓慢,休息时常单足站立。3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每窝产卵3~5枚,白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约30天。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东方白鹳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开阔而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泽地带,特别是有稀疏树木生长的河流、湖泊、水塘,以及水渠岸边和沼泽地上,有时也栖息和活动在远离的居民区,具有岸边树木的水稻田地带。</p><p>东方白鹳的越冬地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湿地湖泊,而长江流域20世纪50年代初共有大小湖泊4033个,至2004年因围垦、泥沙淤积而消亡的约1100个。长江原有通江大湖22个面积为17198k㎡,到20世纪80年代,湖泊面积仅存6605k㎡,湖面减少近2/3,湖泊容积相应减少600~700亿m³,仅围垦湖泊湿地面积仅长江流域就高达150万h㎡。导致了东方白鹳一些曾经的越冬地东方白鹳的数目显着下降或消失而与此同时,香港、台湾、尼泊尔、印度发现有东方白鹳越冬个体的记录,其中1990年1月中旬在香港记录到121只东方白鹳,这是长江流域以南发现的唯一已知的群体,也是唯一例外在红树林边越冬的群体。由此可见随着北方的越冬地破坏,东方白鹳的越冬地可能南迁。</p> <p>繁殖期4~6月。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到达千鸟湖湿地繁殖地,最早到达时间是3月2日和3月6日,多数在3月中旬。通常成几只至10多只的小群迁来。刚迁来时并不立即进入繁殖地,而是在开始融化的河流和湖泊岸边觅食,或在其上空盘旋寻觅巢位和觅食地。3月下旬开始分散成对进入各自的繁殖地。</p><p>巢区多选择在没有干扰或干扰较小、食物丰富而又有稀疏树木或小块丛林的开阔草原和农田沼泽地带,有时也选择在距水域、沼泽等取食地数千米至10余千米远的林带。常成对孤立的在柳树、榆树和杨树上营巢,过去在日本也曾发现在高大的松树和房屋屋顶上营巢的。巢通常位于树顶端枝杈上,系由干树枝堆集而成,内垫有枯草、绒羽和苔藓或无任何内垫。巢距地高度视环境和树高而不同,通常在3~17m。营巢时间从3月中旬至3月末开始,雌雄亲鸟共同营巢,由雄鸟外出寻找和运送巢材,雌鸟留在巢上筑巢。巢呈盘状,结构较为庞大,外径120~230cm,内径50~74cm,深15~35cm,高50~200cm。如果巢未受干扰和破坏,或者当年繁殖成功,第二年还继续被利用,但每年雌雄亲鸟都要对旧巢进行修理和加高,因此巢常随利用年限的增加而变得相当庞大。不仅如此,东方白鹳在整个繁殖期间,巢都在不断进行修补和增高、增宽。据测量,从开始产卵到幼鸟出飞期间,巢高增加大约17cm,巢外径增加约20cm,内径增加约4cm。营巢多在上午进行,下午在巢上休息和求爱或在巢域上空盘旋飞翔。交配在巢上进行,在整个营巢和产卵期间,均有交配行为发生。</p> <p>功夫不负有心人,经保护区工作人员多年辛勤努为,东方白鹳在千鸟湖湿地引巢成功。</p> <p>五月至六月进入千鸟湖鸟类繁殖季节</p> <p class="ql-block">在挠力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保护区几年来加大鸟类投食,成效显箸。</p> <p>实践证明良好的生态环境,关健在于如何创造性的开展保护工作。近些年保护区加大日常巡护,严历打击非法捕捞拾鸟蛋违法行为,实施了保护区天眼工程,建设了鸟类救助站,同时采取加大鸟类食源补给,湿地补水,人工筑巢等措施,为鸟类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目前千鸟湖湿地己成为欧亚大陆,候鸟迁徒重要栖息地和补给地。每年春秋两季都会有成群上万只大雁,天鹅在这里长达一二月的逗留,直至冰封大地才肯离开。鸿雁、东方白鹳、丹顶鹤、白枕鹤等多种鸟类在千鸟湖湿地繁洐栖息种群数量逐年增多。</p> <p>金秋十月千鸟湖万鸟翔集</p> <p>人和自然,需要寻求一个平衡。可总是有人,因为愚蠢和贪婪,企图打破这一平衡,最终酿成大祸。这次疫情,发生了多少悲剧,待到春暖花开时,我们一定不要忘记,这次用生命换来的教训。人和动物是永远的朋友。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爱护野生动物,和动物做朋友,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共创一片和谐的蓝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