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巴塔利亚小镇距离阿尔科巴萨只有40公里路程,因这座"凯旋的圣母玛利亚修道院"(Santa Maria of Victory)而闻名,访客大多也因衪而前来。修道院独特的哥特风格和曼努埃尔建筑艺术的融合,(其中使用的技术和艺术技巧至今不为人知之),使之成为了葡萄牙艺术特色的典范,1983年被UNESCO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3><h3><br></h3><h3>搜了张修道院建筑群的航拍图,主体结构一目了然:以十字大教堂为主轴,西南角正方型建筑是创始人教堂,两座大廻廊位于教堂北侧,西南角没有封顶的部分是"未完成礼拜堂"。整体面积比前朝的阿尔科巴萨修道院小。这座建筑群从1388年开始动工,历经七代国王,15个建筑设计师的辛勤耕耘,直到1533年才宣告完成,一座名符其实的世纪工程。遗憾的是衪至今都没能收尾,并且也不会再被完成了。</h3> <h3>冬季的葡萄牙气温虽然适中,但风云变幻无常阴而多雨,越往北走越明显。到达巴塔利亚时天空阴睛不定真担心会有雨。阴云笼罩下的修道院反道更散发着浓郁的古韵。这座从体量上虽不如阿尔科巴萨修道院的建筑,工艺上要比前者精致的多。设计者大量地使用哥特式的尖顶,尖拱顶和飞扶壁,使整个建筑显得很美观而轻巧。</h3> <h3>修道院的建造者是阿维斯王朝第一位国王若昂一世(John l, 1385-1433在位),目的是为了纪念著名的"阿勒祖巴塔战役"(Battale of Aljubarrota)。这场发生在葡萄牙诺昂一世和西班牙卡斯蒂利亚国王胡安一世之间的王位继承权战争,最终以若昂的胜利而告终。胜利的结局不但让若昂一世保住了王位,更是让葡萄牙避免了被西班牙吞併的危险。战争发生前,若昂一世曾经许下诺言,如果战胜了西班牙人,他将要建一座修道院以示庆祝和纪念,这所修道院也因此而被称为"凯旋的圣母玛利亚修道院"(Santa Maria of Victory)。</h3><h3><br></h3><h3><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修道院大门正立面釆用传统哥特式风格,主门上的人物雕塑多达100之众,全部取自圣经,如基督、使徒、圣人、传教士、先知、天使及圣经人物。大门两侧塑立的十二使徒全身雕像尤为醒目。</h3> <h3>联系点相关历史。葡国的这段历史有点混乱,即是改朝换代,也是一场危机,更是葡国走向帝国的开端。</h3><h3><br></h3><h3>葡萄牙的君主制从阿方索一世开始共持续了700多年,四个王朝,其中最稳定的应该说是开国的勃艮第王朝,王位世袭过渡的很平稳。1383年勃艮第王朝的末代国王斐迪南一世(1367-1383在位)去世,因为身后无子嗣,王位的过渡出现了危机。从1383-1385年的两年时间里,葡萄牙因为没有国王首次出现了王位空缺,史称"大空位期"。</h3><h3><br></h3><h3>这样一来与之能扯上关系的人都开始有所动作。最主要的争夺在西班牙卡斯蒂利亚国王胡安一世和葡萄牙阿维斯若昂王子之间展开。斐迪南一世身前因为无子,故将女儿许配给了国王胡安一世(Juan l, 1379-1390在位)为妻,借此拉近于西班牙之间的关系,而且许诺他们的孩子可以继承葡萄牙王位。胡安一世因此认定他具有继承人的身分。当斐迪南一世死后,他便立即宣佈自己为葡萄牙国王,意借机吞併葡国。胡安的举动随即引发了葡国上下一片争议和反对,特别是遭到贵族阶层和商人的强烈抵制。为了不被西班牙所控制,为保住葡萄牙的独立性,他们一致推举了阿维斯的若昂王子为国王,展开了与卡斯蒂利亚一方的教量。若昂是斐迪南一世同父异母的兄弟,因为没有继承权,他自幼从6岁起便被父亲封为阿维斯骑士团团长,从血统上他有登上王位的可能。葡萄牙的不屈从,彻底激怒了胡安一世,他遂即下令举兵进攻葡萄牙,王位继承权之战爆发。交战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呈敌强我弱之态,若昂深知形势的严峻,遂运用政治手段积极寻求英国支持。战争持续了二年,在英国的支持下,卡斯蒂利亚人一直没能拿下里斯本。1385年4月14日,双方在阿勒祖巴塔展开决战,若昂凭借努诺.佩特罗将军的英勇和智慧赢得了决战的胜利,成功登上王位结束了二年之久的空位期,解救了危机保证了葡国的独立主权。骑士若昂也正式成为若昂一世,开创了葡萄牙阿维斯王朝,开始领导葡国走向最辉煌的帝国时代。</h3><h3><br></h3> <h3>除开这层纪念性的意义,修道院最突出的是衪的建筑艺术成就,这也是被UNESCO认可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这一跨世纪的大工程经过一代代建筑设计师的创意发明,精心雕琢,将本国特色与传统融合,采用综合的艺术表现手法,为人类留下了一座不可多得的作品。这些出自不同建筑师的杰作,现如今都成为修道院参观的热点。为了方便游览介绍几位最主要的建筑设计艺术大师。</h3><h3><br></h3><h3>阿方索.多明尼克(Afonso Dominique),第一位主创建筑设计师。1386-1402年期间,完成了修道院整体结构的设计蓝图,大部分教堂和皇家廻廊。他主体上采用了流行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但明显受到英国人的影响,吸收了英国教堂的设计理念。</h3><h3><br></h3><h3>之后是大卫.休格(David.Huguet)一位具有加泰罗尼亚血统建筑师,继续了多明尼克工作。自1402-1438年,他为这座建筑物贡献自己36年的心血和生命。设计上他偏好华丽奢侈的表现手法,将哥特风格更加艺术化,贵族气质化。他在议事大厅结构设计上的突破,也走在了该时代的前列。<br></h3><h3><br></h3><h3>马泰乌斯.费尔南德斯( Mateus Fernandes),他是百年工程较晩期主要设计师,从1488-1515年共27年耗费在了修道院里,主要精力集中于"未完成礼拜堂"建设。费尔南德斯被誉为曼努埃尔建筑艺术大师,他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在哥特式和伊斯兰艺术表达的基础上,融入了很多代表葡萄牙大航海时代海洋海权的主题,从而形成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装饰艺术手法。和他一起工作的还有后来成为他女婿的迭戈.博伊塔(Diogo Boita)。更晚期的还有若昂.德卡斯蒂略(Joao de Castiho),他的设计风格开始有了文艺复兴的影子。<br></h3><h3><br></h3><h3>1755年里斯本发生毁灭性的大地震,修道院受到波及但破坏不严重。1810年半岛战争期间,拿破仑法国军队的入侵却造成了致命性的损坏,大量宝贵文物被抢劫,掠夺甚至烧毁,到1434年法军撤离之后,修道院只能被彻底放弃,逐渐沦为一片废墟。直到1840年之后,国王费迪南二世才开始启动抡救这座国宝级建筑群的重建工作。重建工作一直持续到20世纪早期才完成,1907年重建后的修道院被当作了国家文物古迹,从1980年开始到现在作为国家文物博物馆对世界开放。</h3> <h3>修道院的主教堂是最早完成的部分。大殿高耸而狭长,垂直流𣈱线状柱式,据说是仿造英国的设计。主坛穹顶高度被休格调整到了32.46米。整座大殿简单、清爽、通透,很少装饰,唯一的色彩来自于彩绘玻璃。</h3> <h3>据介绍这是彩绘玻璃首次被应用于葡萄牙的教堂中(上图)。主祭坛背后的10扇彩绘长窗即可作为背屏,又通过光线的自然泄入解决了大殿的采光,漂亮而新颖。祭坛正中悬挂耶酥基督受难的十字架,没有任何涂金镀银的其他背景,让我感觉很舒服。这点和西班牙教堂有着很大的不同。<br></h3><h3><br></h3><h3></h3> <h3>创始人礼拜堂由休格设计,在主教堂入口右侧(Founder Chapel 上图),建于1426-1434年间。根据若昂一世的要求,他希望这里能成为葡萄牙第一座万神殿,但现在葬在里面的都是阿维斯王朝的家族成员。小堂的装饰设计风格华丽贵气与大殿的简洁朴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休格和多明尼克明显不同的地方。柱式上和大殿保持了一致,直线条的英式版本(或许是为了向来自英国的兰开斯特的王后致敬的缘故)。在柱头、基座、拱门和穹顶等处,休格釆用了奢侈的哥特式装饰,增加了豪华的美感,将两种风格非常自然地融合在一起。</h3> <h3>星空状的华盖下放置着若昂一世(Joao l, 11383-1433在位)和妻子兰开斯特的菲莉帕(Phillippa, 英国Lancaster)的合葬墓。棺椁顶上的两尊人物雕像双手紧握,表示了英葡两国友好长久的关系。</h3><h3><br></h3><h3>诺昂一世,佩特罗一世的私生子,斐迪南一世同父异母兄弟,阿维斯骑士团首领。1385年4月6日被葡萄牙科特会议推举为葡萄牙国王,史称若昂一世或誉为"若昂大帝"。他是葡萄牙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他所开创的以骑士团命名的阿维斯王朝堪称葡国的帝国时代。诺昂一世是一位倾向于高度集权的国王,胸怀大志,有着向外扩张的雄图或野心。他清楚地知道对于强国林立的欧洲大陆而言,弱小的葡萄牙要想在夹缝中生存只有靠政治运作和智慧。西班牙的胡安一世虽然输掉了阿勒袓巴塔战役,但对葡萄牙的威胁并未解除。阿勒祖巴塔战役后,胡安一世不时地滋事挑衅引起战事,欲夺取之心不死,直到他去世为止。若昂一世自知葡国的弱势,他在外交上依靠英国的势力,登基后便立即与英国结盟签订了巜温莎条约》,这是迄今为止世界历史上最长的条约,虽然几经修改至今依然有效。若昂还通过与兰开斯特公爵女儿的婚姻牢固了英葡两国的关系。另一方面,若昂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发展商贸增强国力。15世纪初叶,欧洲大陆纷乱不止,英法百年战争正酣,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开始割剧,卡斯蒂利亚老邻居忙着与异教徒"收复失地",唯有葡萄牙偏于一隅,借机开始发展其宏图大业。1412年,他命儿子享利王子攻占了北非城市休达,一举扼住了大西洋到地中海的咽喉。之后便以休达为起点,开始了向北非阿拉伯世界的渗透,进而通过非洲大陆向海洋进军,人类历上气势磅礴的大航海时代正式开启。向海洋的发展扩张不但给葡萄牙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还让衪拥有了长达两个多世纪众多的海外殖民地,从而让这一小国登上了欧洲强国的榜单,在世界帝国史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葡萄牙人对若昂一世的评价很高,是他开创了葡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h3> <h3>圣殿的西墙共有三个墓葬,分别是阿方索五世(1438-1481在位),若昂二世(1481-1495在位)和他早亡的儿子阿方索王子。</h3><h3><br></h3><h3>南墙一侧葬的是若昂一世的四位王子和他们妻子(上图)。若昂一世是位多产国王,儿子们个个勇武彼具才华。其中第四个墓葬(从左住后)是末子费尔南德,在葡萄牙占领休达后与摩洛哥的谈判中,他被作为人质扣压多年,终未能获得营救死在了狱中。他死后遗体被迁回本土葬在巴塔利亚修道院,封为"圣王子"。第三个墓葬是鼎鼎大名的航海家享利王子。</h3> <h3>享利王子墓前与众不同地放着𠆤花环(上图),他逝世于1460年,为开拓葡萄牙的航海事业付出了必生精力,一生未娶。占领北非摩洛哥城市休达,享利王子享有头功。为了他的勇武功绩,父王给了他骑士的封号,维塞乌公爵爵位和休达总督的头衔。而享利的心志并不在此,对海洋和海洋那端末知世界的探究让他抛弃了政治和婚姻,离开里斯本来到南部偏远的小村庄开办航海学校,从此开始了他必生为之付出的航海人的生涯。在他的努力之下,葡萄牙开拓了一个又一个海外殖民地和市场,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大大增强了国家的实力。葡萄牙人因此敬重他,世界人也记住了他的名字。</h3> <h3>修道院的议事厅(上图,Chapter House)现在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无名烈士墓,葬有两位无名战士,分别战死于非洲战场和佛兰德战场。</h3><h3><br></h3><h3>方形大厅的设计出自建筑师休格的创意,他奇思妙想,大胆采用了无柱支撑的拱厅设计,在那个时代很少有人这样做。拱顶先后坍塌了二次,最后他成功了。</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王之廻廊"(Royal Coister)或"若昂一世廻廊(Joao l Cloister)被公认为欧洲最美丽漂亮的迴廊(上图)之一。15世纪下半叶,费尔南多.埃沃拉(Fernando de Evora)花费了尽30年的时间设计完成了这座堪称艺术经典的迴廊庭院。他将华丽的哥特和葡式曼努埃尔艺术风格巧妙地融合,混搭出他自己独特的风格。</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走进迴廊,穿过庭院还真的有点被惊艳到了。欧洲修道院的廻廊也看过了不少,"王之迴廊"是我见过最美的。设计者精细的雕琢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图案的组合排列更是有其独特的个性,实不多见</h3> <h3>拱形镂空透视门窗是埃沃拉的上乘之作(上图),雕刻图案中复杂多样的元素交叉融合在一起,一时间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些元素符号有多种花卉如百合花、玫瑰花、荷花,有盘爬的树枝,有基督勋章的十字架,有军械,有珍珠、贝壳,绳索,水手结,球体等等,代表了大航海时代的海洋元素,后因为风行于曼努埃尔一世时期,被称为"曼努埃尓风格"。</h3> <h3>长廊中的柱子,用于珍珠、叶片、线条装饰柱身,记得阿拉伯人也有类似的作法。</h3> <h3>迴廊屋顶,哥特式小尖顶配上各色图形花边,一层层重叠起来形成网格状,十分地讲究。</h3><h3><br></h3><h3></h3> <h3>门窗局部雕刻细腻的工艺和17世纪盛行的"巴洛克风格"很相似。</h3> <h3>"王之廻廊"中的"净手水池"(上图,Lavado) 比起阿尔塔巴萨修道的那座要华贵唯美多了。三叠水池设计,喷水口,拱门,窗饰,立柱无处不精雕细刻,堪称完美(上图)。</h3> <h3>若昂一世廻廊每一个角度都能入画,有人用"华丽的哥特"来描述衪。这种华丽只能属于帝王之家,像这座唯美的"白鹤钟楼"(上图)建成衪不知要花费掉多少人力、物力、时间和金钱,难怪这廊子一修就是几十年。</h3> <h3>"王之廻廊"之后,费尔南多.埃沃拉又在隔壁建了一座双层廻廊—"阿方索五世廻廊(Cloister of Afonso V,上图)。相较于爷爷的廻廊反差太大了,估计是经费出了问题。传统哥特式的建筑设计,没有使用过多的雕饰,整座院落朴素简单,我感觉更加符合修士们的身份。</h3> <h3>巴塔利亚修道院的"未完成礼拜堂"(Imperfect Chapel)是整座修道院的点晴之笔,正因为如此,所需花费的财力物力最大,这成了祂未能完成的主要原因。参观礼拜堂的入口在修道院外(上图),无需另外购票。</h3> <h3>礼拜堂的大门完全颠覆了我通常对"门"的概念,堪称是一座雕刻艺术品(上图)。瞬时间的感觉非常伊斯兰化,但细节局部又是十分不同。大门由一条条石刻花边缠绕而成,出自雕刻艺术大师之手的"花边",每一条都不尽相同,雕刻内容之多密密麻麻混在一起,看得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图形符号中更多地出现如宇宙浑天仪,葡国海船上放置的基督十字架,贝壳,绳索,水手结等"曼努埃尔艺术无素",这座门也被公认为是"曼氏"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h3><h3><br></h3><h3><br></h3> <h3>大门的设计者马泰乌斯.费尔南徳斯,应未完成礼拜堂而声名鹊起,最有名的作品就是大门,因此被誉为"曼努埃尔艺术大师。自此以后,这种设计风格在葡萄牙各地广泛流传开去,至今成为了葡国的一大艺术特色,就像西班牙南部地区的穆德哈尔艺术形式一样,说穿了都是各种民族艺术表现手法的融合。</h3><h3><br></h3><h3>费尔南德斯1515年4月10日死于巴塔利亚,死后葬于教室里以致敬他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他的儿子小费尔南德斯继续了他的末竟事业,但最终因为资金的断供而停止了工程的继续。</h3> <h3>大门内侧三叶草形状的拱顶很像伊斯兰穆喀纳斯壁龛葡萄牙版。</h3> <h3>门拱雕刻局部,雕工精湛细腻入微。</h3> <h3>大门"石质花边"局部之一。</h3> <h3>大门"石质花边"局部之二。</h3> <h3>大门"石质花边"局部之三。</h3> <h3>八边形礼拜堂始建于1437年,受国王杜阿尔特一世(Dom Duarte,1433-1438年在位)委托,作为他自己和家族其他成员的墓葬地,但工程未完工他就去世了。除他和妻子之外,没有任何人葬在这里。到了曼努埃尔一世统治时代,由于当朝国王要集中全部资源建造里斯本的热罗尼曼斯修道院((Jeronimos Monastery), 这项工程被迫停止,之后再未被重启。这么多世纪以来,国王夫妇俩就一直躺在露天的墓室中,这座精美的小堂反而因为"烂尾"而青史留名。</h3> <h3>八个残留的支撑柱由费尔南德斯的女婿迭戈.比塔克设计和雕刻,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曼努埃尔艺术家和雕刻大师,曾经协助费尔南德斯工作。他设计雕刻的支撑柱其豪华的程度一点也不亚于那座"花边大门"(上图)。残缺不全对于历史建筑而言有种特殊的美感,这座小堂虽然开着天窗又有谁能说衪不美呢!</h3> <h3>八边形的大厅内共有六个放射形的小堂,只有中央的小堂安放着杜阿尔特一世和妻子的合葬墓,棺椁上的双人雕像一如他的父母一般双手紧握。杜阿尔特一世是葡萄牙第十一位国王,他是若昂大帝的次子,母亲是兰开斯特菲莉帕王后。历史记载这是位具有学者风度的统治者,喜好文字书写,著书立说。他在位期间继承发展了父亲宏伟大业,支持弟弟享利王子的航海探索,为葡萄牙挤身于世界海洋大国的行列做出了贡献。</h3> <h3>走出巴塔利亚修道院,南边空旷的广场中央竖立着努诺.阿尔瓦雷什.佩雷斯将军戎装马上雕像,纪念他为阿勒袓巴塔战役的胜利立下的汗马功劳,确保了葡萄牙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h3><h3><br></h3><h3>一座修道院一个王朝,一段辉煌的历史,一座人类建筑艺术瑰宝。</h3><h3>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另一座世界文化遗产托马尔基督会院。<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