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的母亲和全天下的母亲一样,慈祥、温暖!我的母亲和全天下的母亲又不一样,因为,她是我的母亲!</span></p> <p> 母亲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今年七十逾三。按照民间风俗,“七十三,八十四”,过了这道坎,老人就会福寿安康。不久之前,我们几个兄弟姐妹相约回家,特意为母亲走了一遍这传统习俗,俗称“垫缺”或“跨坎”。这一天,母亲的喜悦溢于言表,这是她第一次为自己而喜悦,因为以前所有的欢喜不过是为了儿女,今天,作为子女,为了母亲的欢乐而欢乐一次,我们责无旁贷。一切流程都按部就班,有序进行,我用手机为母亲记录下那精彩的一瞬,看着镜头中慈爱的母亲,在音乐的渲染下,我竟几度泪眼,往事也一幕幕漫上心头……</p> <p> 母亲的大半生都在辛劳之中。</p><p> 从我记事起,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母亲的辛劳却从不曾有过歇息。母亲的个性中自带有一种倔强,做什么事总想做得比人好,还要完成的比人早。偏偏父亲也是个急性子,所以,一到农事忙活的季节,每天天色朦胧中,还没下床就已安排好了一天的活计。比如:今天得插下几亩秧,锄掉几垄草,割掉几亩麦,种上几株苗……诸如此类,计划一经定下,除却不可抗力的因素,是一定要完成任务的。我上小学的时候,每次中午上学常常会迟到,因为要等母亲她们从田里回来才可以吃饭,而她们往往去的早回的迟,只等得我们一个心焦。这边匆匆吃了饭,走在上学的路上,心都咕咚咕咚的跳,心想:完了完了,这下又迟到了。硬着头皮走进校园,感觉所有人都在看着我,然后走进班级还要接受全班同学的“注目礼”。现在想来,当年母亲农活上做的那么“先进”竟也有着我默默的奉献。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间,所有田间地头的活都是“纯手工”的,母亲就用她那勤劳的双手和父亲一起,日复一日,沐雨栉风,养活着一大家子人。</p><p> 即便在冬闲的时候,母亲也没闲着。家里大大小小六七口人,一年要穿的单鞋、棉鞋算下来也有不少双,这个任务自然落到母亲的身上。整个冬天,母亲都在糊疙疤、纳鞋底、上鞋帮,直至一双双精致的鞋子成型。我在十五岁以前,从没有穿过商店买的鞋,穿的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做成的“爱心牌”布鞋。特别难能可贵的是,母亲不但有一双巧手,还有一个创意的头脑,她做的鞋子式样新颖,鞋面上的图案也精美,引得左邻右舍慕名学习。就在前几年,母亲还不舍得丢下她的一技之长,隔一段时间就做一批“虎头鞋”(婴幼儿穿的),她说城里的人稀罕这个,畅销的很,执意要重操旧业。奇怪的是,她卖鞋不明码标价,她让人家看着给,二十不算多,十块不算少,只要你喜欢她做的鞋就行。你们不懂这老人家了吧?我懂!母亲这是在寄托一种情怀,是寻求一种被认可的满足感。后来,我们还是以安全为由让她偃旗息鼓了。但是,母亲在煤油灯下纳鞋底的身影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特别是当她靠近灯火的时候,她的身影尤显高大、伟岸,而我们,在她“高大而伟岸”的身影下得以庇护,直到今天依然如此。</p><p> 要是你以为我的母亲不过和其他的母亲一样,操持家务、相夫教子,那么,你们想错了,因为,她是我的母亲。在那个困苦的年代,即便母亲把我们家的农活做得已经很棒了,但依然只能解决一家人的温饱。要是赶上年份不好,有时候温饱也是问题。为了开源节流,母亲冥思苦想,根据时势,抢抓经济。种西瓜、养大鹅、泡芽菜、挂挂面……大有复兴民族产业之势,而且,每一样经营母亲都亲力亲为。尤其是挂面,至今我还能将流程如数家珍,因为我当时也是流水线上的一环。说起挂面,其时在我们那个村我们那个村民组,是属于“产业集中区”,说十家有六、七家挂面一点都不夸张,但独独只有母亲作为女人从事着这一营生。挂面既是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还要起早摸黑,非常辛苦。但母亲依然倔强地打破常规,并且做得一点都不比别人家差。经年之后,偶尔还能在老屋的某个拐角看见当年挂面的家伙什:有五十多斤重的磁面盆、有长长的面筷子,或是均匀布满洞眼的面架子……回忆起当年母亲的“创业”历程,既佩服母亲的魄力与胆识,又感动于母亲为这个家庭的无私奉献。母亲创下的财富虽然没有让我们成为“富二代”,但却培养我们成为勇往无前的“闯二代”。</p><p> 谢谢母亲!</p> <p> 母亲的关爱与教诲让我终生难忘。</p><p> 母亲一生养育了我们四个子女,我是最小的一个。小时候,哥哥姐姐已经能帮助干些农活与家务了,我却还在母亲的怀抱里撒欢儿。记得有一次过年,大概我有四、五岁了,那时我们家温饱还没完全解决,母亲未雨绸缪,盘算着一个春天的口粮还不充足,不如趁着过年的好时机讨些口粮,便带着两个姐姐离家向南,一路乞讨。母亲讨饭的那段时间,白天还好,每一个夜晚对我来说都是难捱的,每次梦醒,我都盼望着母亲出现在我面前,我永远都忘不了那种等待,现在每念至此,常常泪湿眼眶。我常常记得,夏天,在繁星满天的夜晚,我在母亲的臂弯里遥望夜空,沐浴在母亲蒲扇的凉风下,听母亲哼着那动听的摇篮曲,安然入梦。冬天,在白雪皑皑的寒夜,我在母亲的怀抱里寻找宠爱,享受着春天般的温暖。在没有“格力”的那个年代,我的童年世界里却有着母亲“自动恒温”的爱!长大后,每一次的远行,行囊中装满的都是母亲的叮咛和暖暖的爱。工作了,即便已经成家育子,即便已经能够游刃社会与人生,我依然愿在母亲跟前做个孩子。每一次在外给母亲打电话,那一声亲切的“妈妈”总是让我心头一暖,“多希望还能再像个孩子,回到最初的样子”,我知道,在母亲跟前,我永远都是那个长不大的孩子。</p><p> 母亲目不识丁,却有着超常的见识与智慧,她是我的“人生导师”。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曾经有人开玩笑地说,你的妈妈一定熟读诗经,才给你起了这么一个诗意的名字。我呵呵以对,纯属巧合。“其”是辈分,“华”取自于当时的某位国家领导人的姓。我哥的名字中有个“周”字,也是母亲这样取来的,寄予着她的某种期望。虽然我们最终未能如她所愿,但不得不说,母亲当年在思想上保持着与时俱进。我八岁的时候才上学,在这之前,多是与鸭鹅为伴。那会儿入学要学会数数,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下,我学会了一个一个地、十个十个地数到一百(母亲还挺专业),入学面试算是过了关。在这之后十四年的求学生涯中,母亲的教诲始终伴随。她不会说什么高深的大道理,但她说的每一句话都通俗易懂,举的每一个事例都贴近生活,接地气。比如我要是在学习上懈怠了,她先是不说,等到周末,她会把我带下田里去干农活。也许是烈日下,也许是风雨中,农活的辛苦总会让人苦不堪言,这时候,母亲便相机说教:不好好读书,将来就这样“捏泥巴”,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坐办公室,你选哪个?那么小的孩子,自然没有“大学”的概念,但却知道考“大学”的好处。由此可见,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母亲那时是完全知晓的。八几年的时候,一位邻家大哥考上了大学(全村唯二的),从此,这位大哥就成了我学习的标杆,大哥的奋斗史被母亲一遍遍地重复,我的耳朵都听得起茧子了,不知道那位大哥的耳朵是不是也经常发热?对于品德上的要求,母亲更是非常严格。常常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不能偷摸);丢掉讨饭棍,不忘讨饭事(忆苦思甜);小孩子在别人家玩,人家吃饭的时候就要回家来,不能在那“望食”(不吃白食);处人遇事,少占便宜多吃亏(吃亏是福)……浅显质朴的教导,塑造了我一生的品行。</p><p> 谢谢母亲!</p> <p> 写下这篇文字,我并不是一蹴而就,断断续续了好几次,每一次想着想着就回到了过去,徜徉在回忆里不肯离开。写到这儿,母亲的形象在我的心里面愈加丰盈起来,她倔强、正直、乐观、坚强、仁爱、善良…每一种标签后面都有我难以忘怀的人生故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母亲,我无以为报。用我拙劣的文字将母亲写进来,作为母亲节的礼物,母亲应该会喜欢吧?我想。</p><p> 祝母亲节日快乐!祝母亲幸福安康!</p><p> </p>